纯电动汽车及其电池下护板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727508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18 07: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池下护板总成,包括下护板本体,还包括第一金属加强件和第二金属加强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第一金属加强件位于下护板本体的中部,且沿纵向延伸,有效地提高了下护板本体的结构强度。另外,与动力电池连接的线束位于第一金属加强件的上方,第一金属加强件不易损伤,从而对线束起到了良好的防护作用。第二金属加强件位于第一金属加强件的前部,接插件的正投影落入第二金属加强件内,第二金属加强件不易损伤,从而对接插件起到了良好的防护作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具有上述电池下护板总成的纯电动汽车。

Pure electric vehicle and its battery panel assembly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battery supporting plate assembly, including the body of a lower protective plate, and a first metal reinforcing piece and a second metal reinforcing piece. The first metal reinforcing part in the utility model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body of the lower protective plate and extends vertically, effectively improving the structure strength of the body of the lower shield. In addition, the wiring harness connected to the power battery is located above the first metal reinforcement, and the first metal reinforcement is not easy to damage, so as to play a good protective role for the wire harness. The second metal reinforcement is located at the front part of the first metal reinforcement, the projection of the connector falls into the second metal reinforcement, and the second metal reinforcement is not easy to damage, so as to play a good protective role for the docking plug-in. The utility model also discloses a pure electric vehicle with the bottom panel assembly of the batter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纯电动汽车及其电池下护板总成
本技术涉及汽车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纯电动汽车及其下护板总成。
技术介绍
电池下护板是纯电动汽车的重要构件,对动力电池的端口和接插件起到了有效的防护作用,防止路面上的石子等异物撞击、破坏动力电池的端口和接插件。现有的电池下护板的材质通常为塑料,塑料材质的电池下护板在被坚硬、锐利的物体撞击时容易损坏,防护能力差。因此,如何提高电池下护板的强度,提高电池下护板的防护能力,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下护板总成,该电池下护板总成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高的防护能力。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池下护板总成,包括下护板本体,还包括:连接于所述下护板本体上的第一金属加强件,所述第一金属加强件位于所述下护板本体的中部,且沿前后方向延伸;连接于所述下护板本体上的第二金属加强件,所述第二金属加强件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加强件的前部,接插件的正投影落在所述第二金属加强件内。优选地,所述第一金属加强件和所述第二金属加强件一体化成型。优选地,所述下护板本体具有左侧预装部和右侧预装部,所述左侧预装部和所述右侧预装部分布在所述第一金属加强件的两侧,所述左侧预装部和所述右侧预装部上分别设置有左侧推钉孔和右侧推钉孔。优选地,所述左侧预装部和所述右侧预装部上均设置有用于与车身连接的螺栓孔,所述下护板本体的左侧边沿、右侧边沿、前部边沿、后部边沿上均设置有所述螺栓孔。优选地,还包括连接在所述下护板本体的后部边沿上的第三金属加强件,所述下护板本体的后部边沿上的所述螺栓孔贯穿所述第三金属加强件。优选地,还包括与所述下护板本体连接的第四金属加强件,所述第四金属加强件位于所述下护板本体的前部边沿,所述下护板的前部边沿上的所述螺栓孔贯穿所述第四金属加强件。优选地,所述左侧预安装部的左侧设置有第一加强筋;所述右侧预安装部的右侧设置有第二加强筋。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强筋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加强筋之间设置有第一漏水孔;所述第二加强筋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加强筋之间设置有第二漏水孔。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强筋与所述第四金属加强件之间设置有第三漏水孔;所述第二加强筋与所述第四金属加强件之间设置有第四漏水孔。一种纯电动汽车,包括电池下护板总成,所述下护板总成为上述任意一种电池下护板总成。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中的电池下护板总成中具有第一金属加强件和第二金属加强件。第一金属加强件位于下护板本体的中部,且沿纵向延伸,有效地提高了下护板本体的结构强度。另外,与动力电池连接的线束位于第一金属加强件的上方,第一金属加强件不易损伤,从而对线束起到了良好的防护作用。第二金属加强件位于第一金属加强件的前部,接插件的正投影落入第二金属加强件内,第二金属加强件不易损伤,从而对接插件起到了良好的防护作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电池下护板总成的俯视图;图2为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动力电池与电池下护板总成的俯视图。其中,1为第一金属加强件、2为第二金属加强件、3为第三金属加强件、4为第四金属加强件、5为下护板本体、6为左侧预装部、7为左侧推钉孔、8为螺栓孔、9为第一加强筋、10为第三漏水孔、11为接插件端口、12为动力电池。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下护板总成,该电池下护板总成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高的防护能力。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文中所描述的“前”、“后”、“左”、“右”与纯电动汽车的前、后、左、右一致。附图1和附图2中的上部即为前部、下部即为后部、左部和右部与纯电动汽车的左、右一致。在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中,电池下护板总成包括:下护板本体5、第一金属加强件1、第二金属加强件2。第一金属加强件1连接于下护板本体5上。第一金属加强件1位于下护板本体5的中部,且沿纵向延伸,有效地提高了下护板本体5的结构强度。另外,与动力电池12连接的线束位于第一金属加强件1的上方,第一金属加强件1不易损伤,从而对线束起到了良好的防护作用。第二金属加强件2连接于下护板本体5上。第二金属加强件2位于第一金属加强件1的前部,接插件端口11的正投影落入第二金属加强件2内,第二金属加强件2不易损伤,从而对接插件起到了良好的防护作用。本实施例中的电池下护板总成能够对接插件和线束起到良好的防护作用。在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中,上述中的第一金属加强件1和第二金属加强件2一体化成型,二者构成类似“T”结构。在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中,下护板本体5具有左侧预装部6和右侧预装部。左侧预装部6和右侧预装部分布在第一金属加强件1的两侧。左侧预装部6上设置有左侧推钉孔7,右侧预装部上设置有右侧推钉孔。在将电池下护板总成安装在车身上时,首先将左侧推钉孔7内的推钉推入车身,将右侧推钉孔内的推钉推入车身,从而实现预安装和定位。进一步地,在左侧预安装部上设置了螺栓孔8,该螺栓孔8用于将下护板本体5安装在车身上。右侧预安装部上也设置了螺栓孔8。在预安装后,将螺栓孔8内的螺栓拧紧在车身上,实现与车身的连接。另外,在下护板本体5的左侧边沿、右侧边沿、前部边沿以及后部边沿上均设置了螺栓孔8,从而形成了中部螺栓孔8与四周边缘螺栓孔8的分布结构,能够实现与车身的牢固连接。在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中,增设了第三金属加强件3。第三金属加强件3连接在下护板本体5的后部边沿上。下护板本体5的后部边沿上的螺栓孔8贯穿第三金属加强件3。第三金属加强件3的设置提高了下护板本体5的后部边沿的安装点的强度,提高了下护板本体5的后部边沿与车身连接的牢固性。在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中,增设了第四金属加强件4。第四金属加强件4连接在下护板本体5的前部边沿上。下护板本体5的前部边沿上的螺栓孔8贯穿第四金属加强件4。第四金属加强件4的设置提高了下护板本体5的前部边沿的安装点的强度,提高了下护板本体5的前部边沿与车身连接的牢固性。在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下护板本体5的结构强度,在左侧预安装部的左侧设置了第一加强筋9,在右侧预安装部的右侧设置了第二加强筋。进一步地,第一加强筋9可以为多个,第二加强筋也可以为多个。第一加强筋9和第二加强筋均为凸起结构。那么第一加强筋9和第一加强筋9之间,第二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之间容易出现积水,为了能够排出积水,减轻电池下护板总成的承重,可以在第一加强筋9和第一加强筋9之间设置第一漏水孔,在第二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之间设置第二漏水孔。另外,第四金属加强件4也为凸起结构,为了避免第一加强筋9和第四金属加强件4之间,第二加强筋和第四金属加强件4之间出现积水,可以在第一加强筋9和第四金属加强件4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纯电动汽车及其电池下护板总成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池下护板总成,包括下护板本体(5),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于所述下护板本体(5)上的第一金属加强件(1),所述第一金属加强件(1)位于所述下护板本体(5)的中部,且沿前后方向延伸;连接于所述下护板本体(5)上的第二金属加强件(2),所述第二金属加强件(2)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加强件(1)的前部,接插件端口(11)的正投影落在所述第二金属加强件(2)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下护板总成,包括下护板本体(5),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于所述下护板本体(5)上的第一金属加强件(1),所述第一金属加强件(1)位于所述下护板本体(5)的中部,且沿前后方向延伸;连接于所述下护板本体(5)上的第二金属加强件(2),所述第二金属加强件(2)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加强件(1)的前部,接插件端口(11)的正投影落在所述第二金属加强件(2)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下护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加强件(1)和所述第二金属加强件(2)一体化成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下护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护板本体(5)具有左侧预装部(6)和右侧预装部,所述左侧预装部(6)和所述右侧预装部分布在所述第一金属加强件(1)的两侧,所述左侧预装部(6)和所述右侧预装部上分别设置有左侧推钉孔(7)和右侧推钉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下护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预装部(6)和所述右侧预装部上均设置有用于与车身连接的螺栓孔(8),所述下护板本体(5)的左侧边沿、右侧边沿、前部边沿、后部边沿上均设置有所述螺栓孔(8)。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下护板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健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长安汽车工程技术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