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偏置单减震后叉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288214 阅读:2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7 22: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摩托车偏置单减震后叉结构,包括左半体、右半体和连接体,所述连接体左端与左半体固定且右端与右半体固定;所述左半体上设置有链条护板,在链条护板顶部和连接体上侧均设置有挡泥板安装支耳;所述右半体为钣金件构成并呈倒V形,在右半体顶部设置有后减震器支架;所述连接体为钣金件构成且左低右高,连接体靠近左端设置有链条护卡安装孔,在连接体左部的前后两侧与左半体之间、连接体右部的前后两侧与右半体之间均设置有加强结构的加强块。本后叉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使用材料更少,重量更轻,焊缝更少,结构坚固可靠,并且容易安装、运行时轴向受力状态好、结构简单。

A type of motorcycle offset single damping rear fork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motorcycle rear fork structure bias of single shock, including the left half body and the right body and the connecting body, the connecting body and the left and right end of the left half body is fixed and the right half body is fixed; the left half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chain plate, on the top of the chain guard plate and a connecting body the upper fender are provided with an installation lug; the right half body for sheet metal parts and form an inverted V shape, right at the top of the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rear shock absorber bracket; the connecting body for sheet metal parts and low on the left and right, close to the connecting body are arranged at the left end of the chain guard mounting hole between both sides with the left half of the left part of the body before and after the connection connection of the right parts of the front and rear sides and right half bodies are arranged between reinforcing block structure.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the rear fork structure has less material, lighter weight, less welding seam, strong and reliable structure, and easy installation and operation, and has good axial force state and simple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摩托车偏置单减震后叉结构
本技术涉及摩托车零部件,具体是涉及一种摩托车偏置单减震后叉结构。
技术介绍
摩托车后叉是摩托车的重要部件之一,现有技术中摩托车后叉一般包括左半体、右半体和连接左半体与右半体的连接体,摩托车后叉整体呈H形结构,中部上侧连接有减震器。摩托车后叉整体起到支撑和连接的作用,在左半体、右半体的前部均设有后叉连接套,后叉主轴穿过两后叉连接套后将后叉与摩托车中部框架固定。目前,偏置单减震器后叉应用广泛,但是现有技术中偏置单减震器后叉为了保证结构的坚固可靠,一般采用多件管件组合后焊接连接,材料使用较多,重量较大,焊缝也较多。实际生产中,后叉连接套与后叉左右半体可能存在轴向尺寸误差,不易安装;摩托车行驶过程中对后叉上下的作用力发生变化时,后叉沿后叉连接套轴线上下摆动,当产生沿后叉连接套轴向上的力时,后叉会产生沿后叉连接套轴向的局部变形。现有的后叉轴承结构由于轴向受力状态较差,采用偏置单减震器后叉的摩托车在行驶过程中,当沿后叉连接套轴向上的力较大时,后叉沿后叉连接套轴向的局部变形过大时后叉连接套内的轴承会加速磨损,此时后叉连接套内的轴承会发出异响。现有技术中,链条的张紧调节一般是通过调整后轮轴来实现的,调节螺杆与调节块之间的连接结构较为复杂,调松时要对后轮或后轮轴施加外力,制造装配均不方便,导致成本偏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摩托车偏置单减震后叉结构,本结构减少了材料使用量,降低了重量,减少了焊缝量,容易安装、运行时轴向受力状态好、结构简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摩托车偏置单减震后叉结构,包括左半体、右半体和连接体,所述连接体左端与左半体固定且右端与右半体固定;所述左半体上设置有链条护板,在链条护板顶部和连接体上侧均设置有挡泥板安装支耳;所述右半体为钣金件构成并呈倒V形,在右半体顶部设置有后减震器支架;所述连接体为钣金件构成且左低右高,连接体靠近左端设置有链条护卡安装孔,在连接体左部的前后两侧与左半体之间、连接体右部的前后两侧与右半体之间均设置有加强结构的加强块。本摩托车偏置单减震后叉的右半体和连接体均采用钣金件组合后焊接,结构坚固可靠,其中右半体为两块钣金件与铸造件(后减震器支架、链条调节器组件)组合焊接盒式结构,连接体为两块钣金件与四块加强块组成,右半体和连接体均采用钣金件后使摩托车偏置单减震后叉满足结构强度的同时又能保持平顺的外观,相较传统的管件焊接结构使用材料更少,重量更轻,焊缝更少;左半体由矩形管与链条护板、链条调节器组件焊接组成,满足强度要求的同时结构简单,安装链条护板后使摩托车的左右外观相似,外形美观;减震器下端通过螺栓与后减震器支架连接,具有单减震结构骑乘舒适的特点,且减震偏置不占用车体内部空间,使车体内部空间安排更加灵活,同时减震器外露,外形时尚。进一步地,本技术在左半体和右半体前端还分别设有后叉轴承结构,所述后叉轴承结构包括与左半体和右半体前端焊接固定的后叉连接套,所述后叉连接套的内壁向中心延伸形成圆环状限位凸台,所述限位凸台将后叉连接套的内腔分为内外两部分,靠外部分内腔从限位凸台至后叉连接套外端部被依次加工成直径不断变大的第一内腔、第二内腔和第三内腔,靠内部分内腔形成第四内腔,所述第一内腔中设置有滚针轴承,所述滚针轴承外径与第一内腔直径相适配且宽度与第一内腔长度相等;所述第二内腔中设置有推力轴承,所述推力轴承外径与第二内腔直径相适配且宽度小于第二内腔长度;在所述滚针轴承和推力轴承内圈设置有内轴套,所述内轴套外径与滚针轴承和推力轴承内径相适配;在第三内腔中设有限位衬套,所述限位衬套外端超出后叉连接套外端且内端与内轴套外端相抵接,限位衬套与第三内腔内壁之间设置有外油封,内轴套与第四内腔内壁之间设置有内油封。进一步地,本技术在左半体和右半体后端还分别设有后叉链条调节结构,所述后叉链条调节结构包括后叉尾部和链条调节器组件,所述后叉尾部与左半体和右半体后端之间均为分体结构并焊接连接,所述后叉尾部设置有沿前后方向的条形孔;所述链条调节器组件包括调节块,所述调节块俯视呈U形结构,调节块的两边卡接在后叉尾部的两侧,后轮轴依次穿过调节块的一边、条形孔和调节块的另一边以实现与调节块的连接,调节块的后部和后叉尾部的后部通过调节螺杆连接,所述调节螺杆旋转后调节块带动后轮轴沿所述条形孔前后移动。进一步地,本技术所述右半体后部上表面设置有制动软管线钩。进一步地,本技术所述滚针轴承与第一内腔的内腔壁过盈配合。进一步地,本技术所述推力轴承与第二内腔的内腔壁间隙配合。进一步地,本技术所述限位衬套内径与内轴套内径相等且外径大于内轴套外径。进一步地,本技术所述内轴套内端超出后叉连接套内端且外端与所述第二内腔外端对齐。进一步地,本技术所述调节螺杆的后部设有定位盘和弹性挡圈安装槽,所述弹性挡圈安装槽中设置有弹性挡圈,调节块的后部连接在所述弹性挡圈与定位盘之间,所述弹性挡圈与定位盘的间距与调节块后部的厚度相适配。进一步地,本技术所述调节螺杆的后部端面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螺杆调节孔。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1、本摩托车偏置单减震后叉的右半体和连接体均采用钣金件组合后焊接,结构坚固可靠,其中右半体为两块钣金件与铸造件(后减震器支架、链条调节器组件)组合焊接盒式结构,连接体为两块钣金件与四块加强块组成,右半体和连接体均采用钣金件后使摩托车偏置单减震后叉满足结构强度的同时又能保持平顺的外观,相较传统的管件焊接结构使用材料更少,重量更轻,焊缝更少;左半体由矩形管与链条护板、链条调节器组件焊接组成,满足强度要求的同时结构简单,安装链条护板后使摩托车的左右外观相似,外形美观;后减震器下端通过螺栓与后减震器支架连接,具有单减震结构骑乘舒适的特点,且减震偏置不占用车体内部空间,使车体内部空间安排更加灵活,同时后减震器外露,外形时尚。2、后叉连接套内设有限位凸台和台阶状内腔,用以保证后叉在摆动和轴向窜动时,起到固定滚针轴承和推力轴承作用;滚针轴承用以承受后叉在整车行驶时上下摆动时受力,推力轴承用以承受整车在行驶过后叉发生轴向窜动时的受力,防止后叉在轴向窜动时加速磨损轴承而产生异响,推力轴承和限位衬套设有间隙,可以调整后叉连接套与左右半体连接后的尺寸误差,同时满足轴向窜动间隙配合;3、后叉链条调节结构在调节链条松紧时,只需正、反旋动调节螺杆,即可实现后轮轴在后叉条形孔内的前后位置的调整,调松链条时调节块会直接将后轮轴带到合适位置,不需要对后轮或后轮轴施加外力,调节过程方便快捷;4、本后叉连接套中的油封用以密封轴承润滑油不外漏,同时防止异物(如沙子、灰尘、泥水等)进入后叉连接套内影响后滚针轴承和推力轴承的正常工作;5、本后叉连接套可以满足偏置单减震器后叉在工作中高强度受力使用的要求,结构简易,特别适合大排量车型和对后叉运动强度要求高的车型;6、后叉链条调节结构更易保证两后叉尾部位置对称,有利于安全行驶;7、链条调节器组件中的调节块为冲压件,调节螺杆为机加件,结构简单成本低,加工一致性易保证,适合大批量生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摩托车偏置单减震后叉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摩托车偏置单减震后叉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托车偏置单减震后叉结构,包括左半体、右半体和连接体,所述连接体左端与左半体固定且右端与右半体固定;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半体上设置有链条护板,在链条护板顶部和连接体上侧均设置有挡泥板安装支耳;所述右半体为钣金件构成并呈倒V形,在右半体顶部设置有后减震器支架;所述连接体为钣金件构成且左低右高,连接体靠近左端设置有链条护卡安装孔,在连接体左部的前后两侧与左半体之间、连接体右部的前后两侧与右半体之间均设置有加强结构的加强块。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摩托车偏置单减震后叉结构,包括左半体、右半体和连接体,所述连接体左端与左半体固定且右端与右半体固定;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半体上设置有链条护板,在链条护板顶部和连接体上侧均设置有挡泥板安装支耳;所述右半体为钣金件构成并呈倒V形,在右半体顶部设置有后减震器支架;所述连接体为钣金件构成且左低右高,连接体靠近左端设置有链条护卡安装孔,在连接体左部的前后两侧与左半体之间、连接体右部的前后两侧与右半体之间均设置有加强结构的加强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偏置单减震后叉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左半体和右半体前端还分别设有后叉轴承结构,所述后叉轴承结构包括与左半体和右半体前端焊接固定的后叉连接套,所述后叉连接套的内壁向中心延伸形成圆环状限位凸台,所述限位凸台将后叉连接套的内腔分为内外两部分,靠外部分内腔从限位凸台至后叉连接套外端部被依次加工成直径不断变大的第一内腔、第二内腔和第三内腔,靠内部分内腔形成第四内腔,所述第一内腔中设置有滚针轴承,所述滚针轴承外径与第一内腔直径相适配且宽度与第一内腔长度相等;所述第二内腔中设置有推力轴承,所述推力轴承外径与第二内腔直径相适配且宽度小于第二内腔长度;在所述滚针轴承和推力轴承内圈设置有内轴套,所述内轴套外径与滚针轴承和推力轴承内径相适配;在第三内腔中设有限位衬套,所述限位衬套外端超出后叉连接套外端且内端与内轴套外端相抵接,限位衬套与第三内腔内壁之间设置有外油封,内轴套与第四内腔内壁之间设置有内油封。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托车偏置单减震后叉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左半体和右半体后端还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淮旭李扬邓玲
申请(专利权)人: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