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拖车钩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23461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0 13: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拖车钩及汽车,包括拖车本体以及与拖车本体固定连接的连接体,拖车本体包括牵引杆以及由牵引杆的两端延伸形成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牵引杆与连接体之间围成牵引孔;连接体包括连接板以及由连接板的相对两侧边延伸形成的第一侧边板和第二侧边板,第一侧边板弯折形成第一接触凹槽,第一连接杆配合设置于第一接触凹槽内且与第一侧边板焊接固定;第二侧边板弯折形成第二接触凹槽,第二连接杆配合设置于第二接触凹槽内且与第二侧边板焊接固定。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拖车钩,通过第一连接杆与第一接触凹槽的配合,以及第二连接杆与第二接触凹槽的配合,增加拖车本体与连接体之间的焊接面积,从而提升拖车钩的载荷承受能力。

A trailer hook and ca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拖车钩及汽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设计
,尤其涉及一种拖车钩及汽车。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装配技术发展,轿车、高底盘越野车以及商务车等汽车已变得越来越普及,汽车已成为人们日常出行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拖车钩作为汽车中的重要部件,主要用于当本车辆出现故障时,由其他车辆通过拖车钩进行牵引,或者牵引其他故障车。因此,拖车钩在汽车的交通救援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使用拖车钩进行汽车救援过程中,牵引车会通过拖车钩向无动力车施加很大的牵引力,此时拖车钩承受的载荷也很大,因此,就需要拖车钩具备高强度的载荷承受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拖车钩及汽车,能够提升拖车钩的载荷承受能力。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拖车钩,应用于汽车,包括拖车本体以及与所述拖车本体固定连接的连接体,所述拖车本体包括牵引杆以及由所述牵引杆的两端延伸形成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所述牵引杆与所述连接体之间围成牵引孔;所述连接体包括连接板以及由所述连接板的相对两侧边延伸形成的第一侧边板和第二侧边板,所述第一侧边板弯折形成第一接触凹槽,所述第一连接杆配合设置于所述第一接触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侧边板焊接固定;所述第二侧边板弯折形成第二接触凹槽,所述第二连接杆配合设置于所述第二接触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二侧边板焊接固定。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二连接杆相对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接触凹槽的长度延伸的方向,与所述第二接触凹槽的长度延伸的方向平行。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分别为圆柱形连接杆;所述第一接触凹槽与所述第二接触凹槽分别为圆弧形凹槽,且所述第一接触凹槽的圆弧面的直径与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圆柱面的直径相同;以及所述第二接触凹槽的圆弧面的直径与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圆柱面的直径相同。可选的,所述第一侧边板和所述第二侧边板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侧边板向远离所述第二侧边板的方向弯折形成所述第一接触凹槽;所述第二侧边板向远离所述第一侧边板的方向弯折形成所述第二接触凹槽。可选的,所述第一接触凹槽与所述第一连接杆接触的圆弧面的角度的范围为90°至180°;所述第二接触凹槽与所述第二连接杆接触的圆弧面的角度的范围为90°至180°。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杆的直径与所述第二连接杆的直径相等;所述连接板凸出于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圆柱面和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圆柱面在水平方向上的同一切面。可选的,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安装孔。可选的,所述牵引杆与所述第一连接杆以及所述第二连接杆分别呈一夹角设置,且所述夹角大于或者等于90°且小于或者等于180°。可选的,所述牵引杆为“U”型牵引杆。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上述拖车钩。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拖车钩包括拖车本体以及与拖车本体固定连接的连接体,拖车本体包括牵引杆以及由牵引杆的两端延伸形成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牵引杆与连接体之间围成牵引孔;连接体包括连接板以及由连接板的相对两侧边延伸形成的第一侧边板和第二侧边板,第一侧边板弯折形成第一接触凹槽,第一连接杆配合设置于第一接触凹槽内且与第一侧边板焊接固定;第二侧边板弯折形成第二接触凹槽,第二连接杆配合设置于第二接触凹槽内且与第二侧边板焊接固定。这样,通过第一连接杆与第一接触凹槽的配合,以及第二连接杆与第二接触凹槽的配合,可以增加拖车本体与连接体之间的焊接面积,从而提升拖车钩的载荷承受能力。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拖车钩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拖车钩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拖车钩在第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拖车钩在第二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3中拖车钩的连接体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同时参见图1至图2,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拖车钩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拖车钩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应用于汽车,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拖车钩包括拖车本体10以及与所述拖车本体10固定连接的连接体20,所述拖车本体10包括牵引杆11以及由所述牵引杆11的两端延伸形成的第一连接杆12和第二连接杆13,所述牵引杆11与所述连接体20之间围成牵引孔30;所述连接体20包括连接板21以及由所述连接板21的相对两侧边延伸形成的第一侧边板22和第二侧边板23,所述第一侧边板22弯折形成第一接触凹槽221,所述第一连接杆12配合设置于所述第一接触凹槽221内且与所述第一侧边板22焊接固定;所述第二侧边板23弯折形成第二接触凹槽231,所述第二连接杆13配合设置于所述第二接触凹槽231内且与所述第二侧边板23焊接固定。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拖车钩通过连接体20固定于汽车上,且在道路救援过程中,外部的牵引绳可以穿过牵引孔30栓在拖车本体10上,或者外部的拖车挂钩可以穿过牵引孔30与拖车本体10配合连接,汽车牵引时拖车本体10受到牵引力,汽车牵引其他车辆运动或者被其他车辆牵引运动。其中,由于在汽车牵引过程中,上述拖车本体10会承受很大的牵引力,故拖车本体10在结构以及材质等需满足可承受一定牵引力的要求,例如:拖车本体10为一体成型的“V”型结构或者半圆形结构,且拖车本体10由高强度钢材制作形成等。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上述拖车本体10包括牵引杆11以及由牵引杆11的两端延伸形成的第一连接杆12和第二连接杆13,且牵引杆11与连接体20之间围成牵引孔30。其中,牵引杆11可以设置为向远离连接体20的方向弯折的杆体,从而使牵引孔30增大,且提升拖车本体10的受力能力,例如:可选的,牵引杆11可以为“U”型牵引杆,进一步可以增大牵引孔30,并使外部的牵引绳或者牵引钩在牵引杆11上不易发生滑动,使拖车本体10受力均衡,从而提升拖车本体10的受力能力。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上述连接体20可以固定于汽车上,例如: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将连接板21焊接在汽车上;或者,可选的,所述连接板21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安装孔24,从而可以通过螺栓以及上述至少两个安装孔24实现连接体20与汽车的连接,使安装方便且便于拆卸。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杆12配合设置于第一接触凹槽221内且与第一侧边板22焊接固定;第二连接杆13配合设置于第二接触凹槽231内且与第二侧边板23焊接固定。这样,通过将第一连接杆12配合设置于第一接触凹槽221内,可以增加第一连接杆12与第一侧边板22的焊接面积;以及将第二连接杆13配合设置于第二接触凹槽231内,可以增加第二连接杆13与第二侧边板23的焊接面积,从而使拖车本体10与连接体20之间连接更牢固,提升拖车钩的载荷承受能力。其中,上述第一连接杆12与第二连接杆13之间可以设置一定夹角,例如:若牵引杆11为“V”型牵引杆,且第一连接杆12和第二连接杆13分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拖车钩及汽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拖车钩,应用于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拖车本体以及与所述拖车本体固定连接的连接体,所述拖车本体包括牵引杆以及由所述牵引杆的两端延伸形成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所述牵引杆与所述连接体之间围成牵引孔;所述连接体包括连接板以及由所述连接板的相对两侧边延伸形成的第一侧边板和第二侧边板,所述第一侧边板弯折形成第一接触凹槽,所述第一连接杆配合设置于所述第一接触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侧边板焊接固定;所述第二侧边板弯折形成第二接触凹槽,所述第二连接杆配合设置于所述第二接触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二侧边板焊接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拖车钩,应用于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拖车本体以及与所述拖车本体固定连接的连接体,所述拖车本体包括牵引杆以及由所述牵引杆的两端延伸形成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所述牵引杆与所述连接体之间围成牵引孔;所述连接体包括连接板以及由所述连接板的相对两侧边延伸形成的第一侧边板和第二侧边板,所述第一侧边板弯折形成第一接触凹槽,所述第一连接杆配合设置于所述第一接触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侧边板焊接固定;所述第二侧边板弯折形成第二接触凹槽,所述第二连接杆配合设置于所述第二接触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二侧边板焊接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拖车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二连接杆相对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接触凹槽的长度延伸的方向,与所述第二接触凹槽的长度延伸的方向平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拖车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分别为圆柱形连接杆;所述第一接触凹槽与所述第二接触凹槽分别为圆弧形凹槽,且所述第一接触凹槽的圆弧面的直径与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圆柱面的直径相同;以及所述第二接触凹槽的圆弧面的直径与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圆柱面的直径相同。4.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晓宙王传佩马忠民肖介平刘辉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