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力可变气门正时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168833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02 02: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液力可变气门正时机构,属于发动机配气正时技术领域,包括主凸轮轴和主凸轮轴齿轮,所述主凸轮轴上设有主凸轮;所述主凸轮轴为空心结构且其内部同轴安装有副凸轮轴,所述副凸轮轴的一端设有摆臂,所述副凸轮轴上偏心安装有副凸轮,所述副凸轮穿出所述主凸轮轴外周且靠近所述主凸轮的一端设置;所述主凸轮轴齿轮上设有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机油进油口,所述底座内滑动安装有推杆,所述推杆的一端伸出所述底座且抵靠在所述摆臂上,所述底座内还设有用于使所述推杆回位的弹性回位元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保证了发动机在高转速时的综合性能,提高了发动机经济性、动力性和排放性能,在发动机节能减排方面有积极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液力可变气门正时机构
本技术属于发动机配气正时
,尤其涉及一种液力可变气门正时机构。
技术介绍
传统发动机气门的开启时刻由单一凸轮轴控制,无法随转速和负荷的提高改变气门开启时刻,因此暴露出高转速高负荷时经济性变差、排放性能变差、动力性变差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液力可变气门正时机构,以解决传统发动机转速提高时气门开启时刻不可变,导致发动机运行过程中转速提高后发动机进气不足的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液力可变气门正时机构,包括主凸轮轴和设于所述主凸轮轴一端的主凸轮轴齿轮,所述主凸轮轴上设有主凸轮;所述主凸轮轴为空心结构且其内部同轴安装有副凸轮轴,所述副凸轮轴的一端设有摆臂,所述摆臂与所述主凸轮轴齿轮位于同一端,所述副凸轮轴上偏心安装有副凸轮,所述副凸轮穿出所述主凸轮轴外周且靠近所述主凸轮的一端设置;所述主凸轮轴齿轮上设有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机油进油口,所述底座内滑动安装有推杆,所述推杆的一端伸出所述底座且抵靠在所述摆臂上,所述底座内还设有用于使所述推杆回位的弹性回位元件。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液力可变气门正时机构还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设有主油道;转接盘,所述转接盘固定安装于所述主凸轮轴齿轮上,所述转接盘上设有连通所述机油进油口的第一油道;活塞,所述活塞设于所述固定座与所述转接盘之间,所述活塞上设有第二油道,所述第二油道分别连通所述主油道和所述第一油道,所述活塞与所述转接盘之间为端面密封。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摆臂上设有与所述推杆的伸出端相配合的滑槽。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底座内还设有用于限定所述推杆位置的定位套,所述定位套上设有连通所述机油进油口的第三油道。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弹性回位元件为套装在所述推杆上的回位弹簧,所述回位弹簧的一端抵靠在所述底座上,另一端抵靠在所述推杆上。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液力可变气门正时机构的主凸轮轴内部同轴安装有副凸轮轴,所述副凸轮轴的一端设有摆臂,所述副凸轮轴上偏心安装有副凸轮;所述主凸轮轴齿轮上设有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机油进油口,所述底座内滑动安装有推杆,所述推杆的一端伸出所述底座且抵靠在所述摆臂上,所述底座内还设有弹性回位元件,因而当机油压力随发动机转速提高时,机油通过机油进油口进入底座,推杆在机油压力的作用下将向外伸出,推动摆臂旋转,使副凸轮轴相对主凸轮轴产生一个相对角度,当副凸轮相对主凸轮转动完成所需角度后,副凸轮轴和主凸轮轴保持角速度同步,以此引起气门开启时刻提前,此时,气门开启时刻同时由主凸轮和副凸轮控制,从而改变气门正时;当发动机负荷下降转速下降时,机油压力降低,在弹性回位元件的作用下,推杆缩回,摆臂反向转动,从而使副凸轮回到原始位置,从而消除主凸轮和副凸轮的相对角度差,此时气门开启时刻由主凸轮轴控制。本技术提供的液力可变气门正时机构,由发动机机油控制,不需要添加额外的电控机构,结构简单,同时不需要对电控部分做绝缘处理,可靠性提高;保证了发动机在高转速时的综合性能,提高了发动机经济性、动力性和排放性能,在发动机节能减排方面有积极作用。由于所述液力可变气门正时机构还包括固定座、转接盘和活塞,因而主油道内的机油,可经第二油道和第一油道,进入机油进油口;由于所述活塞与所述转接盘之间为端面密封,防止机油泄露。由于所述摆臂上设有滑槽,滑槽对推杆伸出端的运动起约束作用,从而使摆臂运动精确。由于所述定位套上设有第三油道,因而从机油进油口进入底座内的机油可经第三油道作用到推杆上。由于所述弹性回位元件为套装在所述推杆上的回位弹簧,使得弹性回位元件结构简单。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固定座、活塞和转接盘未装配);图2是图1的局部剖视图;图3是图1中底座、定位套、推杆和回位弹簧的剖视图;图4是图3的爆炸图;图5是本技术另一视角的局部剖视图;图6是图1中主凸轮和副凸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中:1-主凸轮轴,2-主凸轮轴齿轮,3-主凸轮,4-副凸轮轴,5-摆臂,51-滑槽,6-副凸轮,7-底座,71-机油进油口,8-推杆,9-固定座,91-主油道,10-转接盘,101-第一油道,11-活塞,111-第二油道,12-定位套,121-第三油道,13-回位弹簧;图2中加粗实心箭头代表机油的流向。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至图6共同所示,一种液力可变气门正时机构,包括主凸轮轴1和设于主凸轮轴1一端的主凸轮轴齿轮2,主凸轮轴1上设有主凸轮3;主凸轮轴1为空心结构且其内部同轴安装有副凸轮轴4,副凸轮轴4的一端设有摆臂5,摆臂5与主凸轮轴齿轮2位于同一端,副凸轮轴4上偏心安装有副凸轮6,副凸轮6穿出主凸轮轴1外周且靠近主凸轮3的一端设置。主凸轮轴齿轮2上设有底座7,底座7上设有机油进油口71,底座7内滑动安装有推杆8,推杆8的一端伸出底座7且抵靠在摆臂5上,底座7内还设有用于使推杆8回位的弹性回位元件。优选的,液力可变气门正时机构还包括:固定座9,固定座9上设有主油道91;转接盘10,转接盘10固定安装于主凸轮轴齿轮2上,转接盘10上设有连通机油进油口71的第一油道101;活塞11,活塞11设于固定座9与转接盘10之间,活塞11上设有第二油道111,第二油道111分别连通主油道91和第一油道101,活塞11与转接盘10之间为端面密封,可以有效防止机油泄露。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固定座9为发动机的主油道零部件;上述固定座9与活塞11之间以及转接盘10与底座7之间均设有密封元件;此外,活塞11和转接盘10也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的其它方式进行替代,只要能够实现将主油道91内的机油导入到机油进油口71即可,在此不再赘述。为了使摆臂5运动精确,摆臂5上设有与推杆8的伸出端相配合的滑槽51,滑槽51对推杆8的伸出端的运动起约束作用。在本实施例中,底座7内还设有用于限定推杆8位置的定位套12,定位套12上设有连通机油进油口71的第三油道121。为了使弹性回位元件结构简单,弹性回位元件为套装在推杆8上的回位弹簧13,回位弹簧13的一端抵靠在底座7上,另一端抵靠在推杆8上。当然,作为一种替代方式,弹性回位元件也可以采用多个碟形弹簧等等,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再赘述。其工作原理如下:主油道91内的机油可经第二油道111和第一油道101,进入机油进油口71,从机油进油口71进入底座7内的机油可经第三油道121作用到推杆8上,当机油压力随发动机转速提高时,推杆8在机油压力的作用下将向外伸出,推动摆臂5旋转,使副凸轮轴4相对主凸轮轴1产生一个相对角度,当副凸轮6相对主凸轮3转动完成所需角度后,如图6所示,副凸轮轴4和主凸轮轴1保持角速度同步,以此引起气门开启时刻提前,此时,气门开启时刻同时由主凸轮3和副凸轮6控制,从而改变气门正时;当发动机负荷下降转速下降时,机油压力降低,在回位弹簧13的作用下,推杆8缩回,摆臂5反向转动,从而使副凸轮6回到原始位置,从而消除主凸轮3和副凸轮6的相对角度差,此时气门开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液力可变气门正时机构

【技术保护点】
液力可变气门正时机构,包括主凸轮轴和设于所述主凸轮轴一端的主凸轮轴齿轮,所述主凸轮轴上设有主凸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凸轮轴为空心结构且其内部同轴安装有副凸轮轴,所述副凸轮轴的一端设有摆臂,所述摆臂与所述主凸轮轴齿轮位于同一端,所述副凸轮轴上偏心安装有副凸轮,所述副凸轮穿出所述主凸轮轴外周且靠近所述主凸轮的一端设置;所述主凸轮轴齿轮上设有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机油进油口,所述底座内滑动安装有推杆,所述推杆的一端伸出所述底座且抵靠在所述摆臂上,所述底座内还设有用于使所述推杆回位的弹性回位元件。

【技术特征摘要】
1.液力可变气门正时机构,包括主凸轮轴和设于所述主凸轮轴一端的主凸轮轴齿轮,所述主凸轮轴上设有主凸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凸轮轴为空心结构且其内部同轴安装有副凸轮轴,所述副凸轮轴的一端设有摆臂,所述摆臂与所述主凸轮轴齿轮位于同一端,所述副凸轮轴上偏心安装有副凸轮,所述副凸轮穿出所述主凸轮轴外周且靠近所述主凸轮的一端设置;所述主凸轮轴齿轮上设有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机油进油口,所述底座内滑动安装有推杆,所述推杆的一端伸出所述底座且抵靠在所述摆臂上,所述底座内还设有用于使所述推杆回位的弹性回位元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力可变气门正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力可变气门正时机构还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设有主油道;转接盘,所述转接盘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红兵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西港新能源动力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