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1H pyrazolo [3,4 d] pyrimidine compounds and prepar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A 1H [3,4 pyrazolo d] pyrimidines, its structure formul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1H-吡唑并[3,4-d]嘧啶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1H-吡唑并[3,4-d]嘧啶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恶性肿瘤的治疗长期以来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以往对肿瘤的治疗是通过发现肿瘤并破坏来实现,现在随着对细胞信号传导途径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肿瘤细胞内部的癌基因及抗癌基因的作用了解得越来越深入,使得针对肿瘤的特异性分子靶点设计新的抗肿瘤药物成为可能。现在已知,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和凋亡有关,而且它是一组能被多种不同的细胞外因素刺激,包括细胞因子、激素、神经递质、细胞黏附及细胞应激等激活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其中细胞外信号调控蛋白激酶(ERK1/2)信号转导通路,即RAS/RAF/MEK/ERK信号转导通路,是第一个被阐释的MAPK信号转导通路。BRAF是RAF三个亚型之一,是MAPK通路重要的转导因子,且BRAF在3个亚型中突变频率最高,大约7%~8%的人类肿瘤发生BRAF突变,ARAF和CRAF则较少发生突变。黑色素瘤中BRAF突变率最高,约40%~ ...
【技术保护点】
一种1H‑吡唑并[3,4‑d]嘧啶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结构通式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1H-吡唑并[3,4-d]嘧啶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结构通式为:X=O,S或NH;Y=NH,NMe,O或S;R1为-H、C1~C6的烷基、或取代的6-10元芳环,取代芳环的取代基为-H、卤素或C1~C6的烷基;R2为-H、卤素、C2~C3或C6烷基、C2~C3或C6烷氧基、C2~C3或C6烷硫基或-NO2;R3为取代的4~12元芳杂环基、取代芳杂环上的取代基为-H、C1~C6烷基、芳基、-CF3或5~10元芳杂环基;所述芳杂环基上的杂原子个数为1~4个,杂原子为O、S或N;R4为-H、卤素、烷基、-OCH3、-OCF3、-NMe2、-CF3、-NO2或-CN;R5为-H或烷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1H-吡唑并[3,4-d]嘧啶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结构通式中,X为O;Y=NH,NMe,O或S;R1为-H、C1~C6的烷基、或取代的6-10元芳环,取代芳环的取代基为-H、卤素或C1~C6的烷基;R2为-H、卤素、C2~C3或C6烷基、C2~C3或C6烷氧基、C2~C3或C6烷硫基或-NO2;R3为取代的4~12元芳杂环基、取代芳杂环上的取代基为-H、C1~C6烷基、芳基、-CF3或5~10元芳杂环基;所述芳杂环基上的杂原子个数为1~4个,杂原子为O、S或N;R4为-H、卤素、烷基、-OCH3、-OCF3、-NMe2、-CF3、-NO2或-CN;R5为-H或烷基;R4、R5所含的氢原子各自独立地被一个或多个相同或不同的G1或G2取代;G1或G2各自独立地选自H、-OH、-NH2、-CN、-CF3、卤素、C1-6烷基、C3-6环烷基、C2-6烯基、C2-6炔基、C6芳基、5-6元杂环芳基、C3-6杂脂环基、C1-6烷氧基、C3-6环烷氧基、C6芳氧基、5-7元杂芳氧基、C3-6杂脂环氧基、C1-6烷氨基、C3-6环烷氨基、C6芳氨基、5-7元杂环芳氨基、C3-6杂脂环氨基、C1-6烷氧基-CO-、C3-6环烷氧基-CO-、C6芳氧基-CO-、5-7元杂环芳氧基-CO-、C3-6杂脂环氧基-CO-、C1-6烷氨基-CO-、C3-6环烷氨基-CO-、C6芳氨基-CO-、5-7元杂环芳氨基-CO-或C3-6杂脂环氨基-CO-。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1H-吡唑并[3,4-d]嘧啶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化合物具体选自下列化合物中的任一种:5-[(1-甲基-1H-吡唑并[3,4-d]嘧啶基)-4-氧基]-N-苯基-1H-苯并咪唑-2-胺;5-[(1-甲基-1H-吡唑并[3,4-d]嘧啶基)-4-氧基]-N-(2-甲基苯基)-1H-苯并咪唑-2-胺;5-[(1-甲基-1H-吡唑并[3,4-d]嘧啶基)-4-氧基]-N-(3-甲基苯基)-1H-苯并咪唑-2-胺;5-[(1-甲基-1H-吡唑并[3,4-d]嘧啶基)-4-氧基]-N-(4-甲基苯基)-1H-苯并咪唑-2-胺;5-[(1-甲基-1H-吡唑并[3,4-d]嘧啶基)-4-氧基]-N-(3-氯苯基)-1H-苯并咪唑-2-胺;5-[(1-甲基-1H-吡唑并[3,4-d]嘧啶基)-4-氧基]-N-(4-氯苯基)-1H-苯并咪唑-2-胺;5-[(1-甲基-1H-吡唑并[3,4-d]嘧啶基)-4-氧基]-N-(4-溴苯基)-1H-苯并咪唑-2-胺;5-[(1-甲基-1H-吡唑并[3,4-d]嘧啶基)-4-氧基]-N-(3-三氟甲基苯基)-1H-苯并咪唑-2-胺;1-甲基-5-[(1-甲基-1H-吡唑并[3,4-d]嘧啶基)-4-氧基]-N-苯基-1H-苯并咪唑-2-胺;1-甲基-5-[(1-甲基-1H-吡唑并[3,4-d]嘧啶基)-4-氧基]-N-(2-甲基苯基)-1H-苯并咪唑-2-胺;1-甲基-5-[(1-甲基-1H-吡唑并[3,4-d]嘧啶基)-4-氧基]-N-(3-甲基苯基)-1H-苯并咪唑-2-胺;1-甲基-5-[(1-甲基-1H-吡唑并[3,4-d]嘧啶基)-4-氧基]-N-(4-甲基苯基)-1H-苯并咪唑-2-胺;1-甲基-5-[(1-甲基-1H-吡唑并[3,4-d]嘧啶基)-4-氧基]-N-(4-氰基苯基)-1H-苯并咪唑-2-胺;1-甲基-5-[(1-甲基-1H-吡唑并[3,4-d]嘧啶基)-4-氧基]-N-(3,4,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伍小云,王园园,付昱,万山河,李中皇,王广发,张嘉杰,
申请(专利权)人:南方医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