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333417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02 02:29
充气轮胎(1)包括通过层叠一对交叉带束(142、143)和周向增强层(145)而形成的带束层(14)。另外,充气轮胎(1)在胎面部中包括多个周向主槽(21-23)以及由周向主槽(21-23)分隔和形成的多个陆地部(31-34)。另外,充气轮胎(1)在支壁部上包括标记M以便确定轮胎的翻新时间。另外,最外周向主槽(23)位于周向增强层(145)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另外,最外周向主槽(23)的槽底厚度t和从预定交点A到标记M沿轮胎径向方向的距离D具有这样的关系:-1.0≤D/t≤1.0,其中以轮胎径向方向外侧为正。

Pneumatic tire

The pneumatic tire (1) comprises a bundle layer (14) formed by stacking a pair of cross belt beams (142, 143) and a circumferential reinforcing layer (145). In addition, a pneumatic tire (1) comprises a plurality of circumferential groove in the tread of (21-23) and a week into the channel (21-23) multiple land department separated and formed (31-34). In addition, the pneumatic tire (1) includes a marker M on the support wall portion to determine the retreading time of the tire. In addition, the peripheral to the main channel (23) is located in the circumferential reinforcement layer (145) outside of the tire width direction. In addition, the peripheral to the main channel (23) that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groove bottom thickness of T and A to M from the predetermined node along the radial direction of the tire mark from D: -1.0 = D/t = 1, which is the lateral tire radial dire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充气轮胎,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可以适当地对其判断翻新时间的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常规充气轮胎在带束层中具有周向增强层以抑制轮胎的径向生长。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技术被已知为以此方式构成的常规充气轮胎。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专利申请公报No.2010-208505A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拟解决的问题当安装在卡车、巴士等上的重负荷用子午线轮胎的胎面部的残槽的使用寿命结束时,通过研磨来去除接地面,并向残余的轮胎主体(轮胎外壳)施加新橡胶材料,该轮胎随后作为翻新轮胎被重复使用。在带束层中具有周向增强层的轮胎中,往往容易发生胎肩磨损(特别是台阶式磨损)。如果胎肩磨损大,则无法通过研磨来去除胎肩磨损,并且无法翻新该轮胎。这是因为,如果通过研磨来去除大量的胎肩磨损,则带束层的端部露出。另一方面,通常在研磨之后判定是否可将轮胎翻新。这种情况下,研磨工序可能是浪费的,这对用户(主要是执行研磨的轮胎经销商)而言不利,因此这是不希望的。因此,鉴于上述,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适当地确定轮胎的翻新时间的充气轮胎。解决问题的手段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包括通过层叠一对交叉带束和周向增强层而形成的带束层,以及在胎面部中的多个周向主槽和由周向主槽分隔并形成的多个陆地部。在这种充气轮胎中,在支壁部中设置有用于判断轮胎的翻新时间的标记;并且,当将位于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周向主槽称为最外周向主槽时,并且在从沿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面看的情况下,当从最外周向主槽到轮胎接地边缘且平行于陆地部的轮廓画出从最外周向主槽的槽底通过的曲线L时,曲线L与支壁部的轮廓的交点为A,最外周向主槽位于周向增强层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并且最外周向主槽的槽底厚度t和从交点A到标记沿轮胎径向方向的距离D具有这样的关系:-1.0≤D/t≤1.0,其中以轮胎径向方向外侧为正。另外,对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优选地,所述带束层位于曲线L的轮胎径向方向内侧。另外,对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优选地,在轮胎径向方向上顺次配置有多个标记。另外,对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优选地,所述标记为沿着所述支壁部沿轮胎周向方向延伸的凹部或凸部。另外,对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所述带束层优选包括:大角度带束;配置在大角度带束的轮胎径向方向外侧的一对交叉带束;配置在一对交叉带束的轮胎径向方向外侧的带罩;和配置在一对交叉带束之间、一对交叉带束的轮胎径向方向内侧、或大角度带束的轮胎径向方向内侧的周向增强层。另外,对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所述带罩的带束角度的绝对值优选在10°以上45°以下。另外,对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构成周向增强层的带束帘线为钢丝,并且周向增强层的支数为17支/50mm以上30支/50mm以下。另外,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中,构成周向增强层的带束帘线在它们为部件时在承受100N至300N的拉伸载荷时的伸长率在1.0%以上2.5%以下。另外,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中,构成周向增强层的带束帘线在它们在轮胎中时在承受500N至1000N的拉伸载荷时的伸长率在0.5%以上2.0%以下。另外,对于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周向增强层优选配置在一对交叉带束中较窄的交叉带束的左、右边缘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并且较窄的交叉带束的宽度W和从所述周向增强层的边缘到所述较窄的交叉带束的边缘的距离S优选处在这样的范围内:0.03≤S/W。另外,对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周向增强层配置在所述一对交叉带束中较窄的交叉带束的左、右边缘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并且所述较窄的交叉带束的宽度W和所述周向增强层的宽度Ws处在这样的范围内:0.60≤Ws/W。另外,对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所述周向增强层的宽度Ws相对于轮胎展开宽度TDW处在这样的范围内:0.65≤Ws/TDW≤0.80。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适用于轮胎扁平率在70%以下的轮胎。专利技术效果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中,用于判断翻新时间的标记的位置变得适合,并且这带来可以适当地判断轮胎的翻新时间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充气轮胎的沿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图。图2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的胎体层和带束层的说明图。图3是示出了图2所示的带束层的说明图。图4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的修改示例的说明图。图5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的修改示例的说明图。图6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的修改示例的说明图。图7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的修改示例的说明图。图8是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结果的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但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此外,能在维持与本专利技术一致的情况下可能或明显被置换的实施例的构成要素被包括在内。此外,在实施例中记载的多个修改示例能在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范围内自由地组合。充气轮胎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充气轮胎1的沿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图。作为充气轮胎1的一个示例,图1示出了安装在长距离运输卡车或巴士等上的用于重负荷的子午线轮胎。充气轮胎1包括一对胎圈芯11、11、一对胎边芯12、12、胎体层13、带束层14、胎面胶15和一对胎侧胶16、16(参看图1)。一对胎圈芯11、11具有环形结构并且构成左、右胎圈部的芯。一对胎边芯12、12由下填胶121和上填胶122形成,并且配置在一对胎圈芯11、11中的每个胎圈芯的轮胎径向方向外周上以增强胎圈部。胎体层13具有单层结构,并且呈超环面形式在左、右胎圈芯11之间伸展,从而形成用于轮胎的构架。另外,胎体层13的两端部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折叠以包住胎圈芯11和胎边芯12,并且被固定。带束层14由层叠的多个带束帘布141至145形成,并且配置在胎体层13的轮胎径向方向外周上。胎面胶15配置在胎体层13和带束层14的轮胎径向方向外周上,并且形成轮胎胎面。一对胎侧胶16、16配置在胎体层13的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从而形成轮胎的左、右胎侧部。另外,充气轮胎1在胎面部中包括:沿轮胎周向方向延伸的多个周向主槽21至23;和由周向主槽21至23分隔和形成的多个陆地部31至34(参看图1)。充气轮胎1可具有块状花纹图案,或者它可具有条形(肋形)花纹图案(未示出)。周向主槽21至23可以是直槽或者可以是曲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轮胎,包括通过层叠一对交叉带束和周向增强层而形成的带束层,以及胎面部中的多个周向主槽和由所述周向主槽分隔的多个陆地部,其中在支壁部中设置有用于判断所述轮胎的翻新时间的标记,并且当将位于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周向主槽称为最外周向主槽时,以及在从沿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面看的情况下,当从所述最外周向主槽到轮胎接地边缘平行于所述陆地部的轮廓画出从所述最外周向主槽的槽底通过的曲线L时,所述曲线L与所述支壁部的轮廓的交点为A,所述最外周向主槽位于所述周向增强层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并且所述最外周向主槽的槽底厚度t和从所述交点A到所述标记沿轮胎径向方向的距离D具有这样的关系:‑1.0≤D/t≤1.0,其中以轮胎径向方向外侧为正。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充气轮胎,包括通过层叠一对交叉带束和周向增强层而形成的
带束层,以及胎面部中的多个周向主槽和由所述周向主槽分隔的多个陆地
部,其中
在支壁部中设置有用于判断所述轮胎的翻新时间的标记,并且
当将位于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周向主槽称为最外周向主槽时,以及
在从沿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面看的情况下,当从所述最外周向主槽到轮胎
接地边缘平行于所述陆地部的轮廓画出从所述最外周向主槽的槽底通过的
曲线L时,所述曲线L与所述支壁部的轮廓的交点为A,
所述最外周向主槽位于所述周向增强层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并且
所述最外周向主槽的槽底厚度t和从所述交点A到所述标记沿轮胎径
向方向的距离D具有这样的关系:-1.0≤D/t≤1.0,其中以轮胎径向方向外
侧为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带束层位于所述曲线
L的轮胎径向方向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在所述轮胎径向方向
上顺次配置有多个标记。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标记是
沿着所述支壁部沿轮胎周向方向延伸的凹部或凸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带束层
包括大角度带束、配置在所述大角度带束的轮胎径向方向外侧的一对交叉
带束、配置在所述一对交叉带束的轮胎径向方向外侧的带罩、和配置在所
述一对交叉带束之间、所述一对交叉带束的轮胎径向方向内侧、或所述大
角度带束的轮胎径向方向内侧的所述周向增强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带罩的带束角度的绝
对值在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冈部英俊
申请(专利权)人: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