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108761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30 02:26
由树脂材料构成的轮胎骨架构件(17)在轮胎外表面形成有多个外表面凹部(40)。外表面凹部(40)彼此间隔开地配置且至少形成在胎侧部(14)的外表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充气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充气轮胎,特别涉及使用树脂材料形成轮胎骨架构件的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已知由橡胶、有机纤维材料和钢构件形成的充气轮胎。近些年,从轻量化和有利于再循环的观点出发,已经要求使用诸如热塑性弹性体(TPE)或热塑性树脂等的热塑性高分子材料来构造轮胎骨架构件。例如,日本特开平03-143701号公报公开了通过采用用热塑性弹性体覆盖胎圈芯而形成的轮胎骨架构件来形成充气轮胎。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在由树脂材料形成的这种轮胎骨架构件中,在车辆行驶期间反复地受到载荷输入,特别是有拉伸力作用于轮胎的外表面。缓和该拉伸力会改善轮胎的耐久性。考虑到以上情况,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减轻轮胎上的由作用于轮胎外表面的拉伸力导致的负荷。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的充气轮胎包括轮胎骨架构件。所述轮胎骨架构件由树脂制成,并且所述轮胎骨架构件包括胎圈部、与该胎圈部的轮胎径向外侧相连的胎侧部以及与该胎侧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相连的且用于布置胎面的冠部。所述轮胎骨架构件还在所述胎侧部的外表面形成有多个外表面凹部,所述多个外表面凹部彼此间隔开并且沿轮胎径向和轮胎周向排列。根据第一方面的充气轮胎,在胎侧部的外表面彼此间隔开地形成有多个外表面凹部。外表面凹部由此有利于胎侧部的外表面处的树脂的变形。这会缓和由作用于轮胎的外表面的拉伸力导致的应力和应变,由此能够减轻由树脂材料形成的轮胎骨架构件上的负荷。专利技术的效果如上所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能够减轻由作用于轮胎的外表面的拉伸力导致的负荷。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截面图。图2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轮胎骨架构件的局部立体图。图3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轮胎骨架构件的局部侧视图。图4是沿着图3中的线A-A截取的截面图。图5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轮胎骨架构件的变型例的局部截面图。图6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轮胎骨架构件的变型例的局部侧视图。图7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轮胎骨架构件的另一变型例的局部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以下说明中,示例性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在图中,箭头W表示轮胎轴向,箭头R表示从轮胎轴线(图中未示出)沿轮胎的径向延伸的轮胎径向,箭头C表示轮胎周向。如图1所示,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是采用内部充填有空气的轮胎。充气轮胎10包括环状的轮胎骨架构件17。轮胎骨架构件17包括:一对胎圈部12;胎侧部14,其从相应的胎圈部12朝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以及冠部16,其使各个胎侧部14的两轮胎径向外侧端连结在一起。注意,胎圈部是指从轮胎径向内侧端到轮胎截面高度的30%的部分。一对胎圈部12与轮辋20的胎圈座部21和轮辋凸缘22紧密接触,以便维持充填有空气的轮胎的内压。注意,胎圈部12从轮辋20离开的边界部分是指分离点36,分离点36是当轮胎安装到根据如JATMA(日本机动车轮胎制造者协会)年鉴(YEARBOOK)的2013年版中列出的轮胎的尺寸的特定轮辋、在特定内压下处于无负荷状态时轮胎从轮辋凸缘分离的点。位于轮胎骨架构件17的外表面的与分离点36对应的位置构成壳体分离点(caseseparationpoint)38。构成作为轮胎的接地部分的轮胎胎面的胎面构件30布置在冠部16的轮胎径向外侧。轮胎骨架构件17由树脂制成,并且由作为主要材料的树脂材料形成。在这里注意,“树脂材料”不包括硫化橡胶。树脂材料的示例包括热塑性树脂(包括热塑性弹性体)、热固性树脂和其它通用树脂以及工程塑料(包括超级工程塑料)等。热塑性树脂(包括热塑性弹性体)是如下材料的高分子化合物:该材料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软化和流动,并且当冷却时呈现相对硬且强度高的状态。在本说明书中,在这些材料之中,热塑性弹性体与非弹性体热塑性树脂之间具有区别,其中,热塑性弹性体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软化和流动、冷却时呈现相对硬且强度高的状态并具有橡胶状弹性的高分子化合物,而非弹性体热塑性树脂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软化和流动、冷却时呈现相对硬且强度高的状态并不具有橡胶状弹性的高分子化合物。热塑性树脂(包括热塑性弹性体)的示例包括热塑性聚烯烃基弹性体(TPO)、热塑性聚苯乙烯基弹性体(TPS)、热塑性聚酰胺基弹性体(TPA)、热塑性聚氨酯基弹性体(TPU)、热塑性聚酯基弹性体(TPC)和动态交联型热塑性弹性体(TPV)以及热塑性聚烯烃基树脂、热塑性聚苯乙烯基树脂、热塑性聚酰胺基树脂、热塑性聚酯基树脂等。另外,上述热塑性树脂材料具有例如如下特性:由ISO75-2或ASTMD648规定的载荷挠曲温度(载荷为0.45MPa时)为78℃以上、由JISK7113规定的拉伸屈服强度为10MPa以上以及同样由JISK7113规定的拉伸断裂伸长率为50%以上。可以采用由JISK7206规定的维卡(Vicat)软化温度(方法A)为130℃以上的热塑性树脂材料。热固性树脂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固化形成三维网络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物。热固性树脂的示例包括酚醛树脂、环氧树脂、三聚氰胺树脂和脲醛树脂。除了以上已经列出的热塑性树脂(包括热塑性弹性体)和热固性树脂以外,还可以采用诸如(甲基)丙烯酸基树脂、EVA树脂、氯乙烯树脂、氟基树脂和硅基树脂等的通用树脂作为树脂材料。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给出关于轮胎骨架构件17由热塑性树脂形成的情况的说明。通过使均一体地成型为相同形状且包括单个胎圈部12、单个胎侧部14和半宽度冠部16的圆环状的轮胎骨架半体17A对准并且将轮胎骨架半体17A在轮胎赤道面CL部分接合在一起来形成轮胎骨架构件17。当在轮胎赤道面CL部分进行接合时使用熔接用热塑性树脂材料19。注意,不限于通过将两个构件接合在一起来形成轮胎骨架构件17,轮胎骨架构件17可以通过将三个以上的构件接合在一起而形成,并且可以与一对胎圈部12、一对胎侧部14和冠部16成型为一体。注意,本说明书的胎侧部是指从胎圈部到胎面端的部分。“胎面端”是指当轮胎组装到如JATMA年鉴(2014年版,日本机动车轮胎制造者协会标准)中规定的标准轮辋、充填有与适用JATMA年鉴尺寸/层级的最大负荷能力(内压-负荷能力对应表中的以黑体示出的载荷)对应的100%空气压力(最大空气压力)的内压且负荷达到最大负荷能力时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最外侧的接地部分。在使用地区或制造地区适用TRA标准或ETRTO标准的情况下,遵守相应的标准。使用热塑性材料形成的轮胎骨架半体17A可以例如通过真空成型、压力成型、注射成型或熔模浇铸等而成型,与使用橡胶来成型(硫化)轮胎骨架半体17A的情况相比,能够大幅地简化制造过程,并且能够缩短成型时间。注意,即使在轮胎骨架构件17由单一的热塑性材料构成的情况下,与现有的普通橡胶制充气轮胎一样,也可以在轮胎骨架构件17的各部位(胎侧部14、冠部16和胎圈部12等)处采用具有不同特性的热塑性材料。轮胎骨架构件17的胎圈部12中埋设有圆环状的胎圈芯15。与现有的普通充气轮胎一样,胎圈芯15由钢帘线构成。注意,如果确保了胎圈部12的刚性,并且与轮辋20的嵌合不存在问题,则可以省略胎圈芯15。另外,胎圈芯15可以由诸如有机纤维帘线、树脂包覆的有机纤维帘线等的钢以外的材料所构成的帘线形成。另外,代替使用帘线,胎圈芯15可以由硬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充气轮胎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轮胎,其包括轮胎骨架构件,其中,所述轮胎骨架构件由树脂制成,所述轮胎骨架构件包括胎圈部、与该胎圈部的轮胎径向外侧相连的胎侧部以及与该胎侧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相连的且用于布置胎面的冠部,并且所述轮胎骨架构件在所述胎侧部的外表面形成有多个外表面凹部,所述多个外表面凹部彼此间隔开并且沿轮胎径向和轮胎周向排列。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11.19 JP 2014-2348901.一种充气轮胎,其包括轮胎骨架构件,其中,所述轮胎骨架构件由树脂制成,所述轮胎骨架构件包括胎圈部、与该胎圈部的轮胎径向外侧相连的胎侧部以及与该胎侧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相连的且用于布置胎面的冠部,并且所述轮胎骨架构件在所述胎侧部的外表面形成有多个外表面凹部,所述多个外表面凹部彼此间隔开并且沿轮胎径向和轮胎周向排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胎侧部的内表面、在不与所述外表面凹部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今誓志河野好秀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