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29598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26 15: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能够抑制冰雪上的横向滑动并且提高胎肩陆部的耐磨损性。在胎面部(2)上设置有胎肩主槽(3)和中心主槽(4),由此划分出了胎肩陆部(7)和中间陆部(8)。胎肩陆部(7)的宽度(W1)与中间陆部(8)的宽度(W2)之比(W1/W2)是1.6~2.4。在胎肩陆部(7)上,在胎肩主槽(3)侧设置有以比胎肩主槽(3)小的槽宽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地延伸的胎肩细槽(10)。在正规状态下的包含轮胎旋转轴线在内的轮胎截面上的胎面轮廓中,作为轮胎赤道位置与胎面端(Te)之间的轮胎半径方向距离的第一外倾量(C1)是胎面接地宽度(TW)的5.3%~6.5%。

Pneumatic tire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n inflatable tire that inhibits lateral sliding on snow and ice and improves wear resistance of the shoulder shoulder. In the tread (2) is arranged on the shoulder of main channel (3) and center (4), the main channel is divided into the shoulder department of land (7) and intermediate (8) Ministry of land. The ratio between the width of the shoulder (7) and the width (W2) of the middle part (8) of the shoulder (W1/W2) is 1.6 to 2.4 (W1). In the shoulder of land (7), on the shoulder of main channel (3) is arranged on the main channel side than the shoulder (3) small groove width in th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of the tyre continuously extending shoulder grooves (10). In the normal condition including the tire rotation axis, the cross section of the tire tread profile, as the tire equatorial position and tread end (Te) tire radial direction between the first flare distance quantity (C1) is a tread grounding width (TW) from 5.3% to 6.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气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能够抑制冰雪上的横向滑动并且提高胎肩陆部的耐磨损性的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在胎肩陆部上设置有胎肩细槽的充气轮胎。专利文献1的充气轮胎与现有的轮胎同样地,在胎面轮廓中外倾量被设定为胎面接地宽度的5%以下那样小,其中,外倾量是轮胎赤道位置与胎面端之间的轮胎半径方向距离。这样的专利文献1的充气轮胎具有在胎肩陆部上作用有较大的接地压作用于胎肩陆部的趋势。由于利用胎肩细槽缓和了胎肩陆部的刚性,因此该趋势变得明显,存在胎肩陆部提早磨损这样的问题。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27780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以上那样的问题而提出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以改善胎肩陆部与中间陆部的宽度之比和胎面端处的外倾量等为基本而能够抑制冰雪上的横向滑动并且提高胎肩陆部的耐磨损性的充气轮胎。本专利技术是具有胎面部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胎面部上设置有胎肩主槽和中心主槽,所述胎肩主槽在胎面端侧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地延伸,所述中心主槽在比所述胎肩主槽靠轮胎轴向内侧的位置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地延伸,由此划分出比所述胎肩主槽靠轮胎轴向外侧的胎肩陆部和所述胎肩主槽与所述中心主槽之间的中间陆部,所述胎肩陆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1与所述中间陆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2之比W1/W2是1.6~2.4,在所述胎肩陆部上,在所述胎肩主槽侧设置有以比所述胎肩主槽小的槽宽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地延伸的胎肩细槽,在正规状态下的包含轮胎旋转轴线在内的轮胎截面上的胎面轮廓中,作为轮胎赤道位置与所述胎面端之间的轮胎半径方向距离的第一外倾量是胎面接地宽度的5.3%~6.5%,其中,所述正规状态是轮胎被组装在正规轮辋上并且填充有正规内压的无负载的状态。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优选为,在胎面轮廓中,作为所述轮胎赤道位置与所述胎肩细槽的槽中心位置之间的轮胎半径方向距离的第二外倾量是所述胎面接地宽度的0.5%~2.5%。在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所述胎肩细槽的槽宽是所述胎面接地宽度的0.5%~1.5%。在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所述胎肩细槽的深度是所述胎肩主槽的深度的0.34倍~0.47倍。在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所述胎肩陆部包含所述胎肩主槽与所述胎肩细槽之间的内侧部,所述内侧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是所述胎面接地宽度的3.3%~3.9%。在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在所述中间陆部上设置有多个中间横槽,该中间横槽从所述胎肩主槽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地延伸并且在所述中间陆部内终止,所述中间横槽包含第一中间横槽和第二中间横槽,该第二中间横槽的轮胎轴向长度小于所述第一中间横槽。在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所述中间横槽包含宽度为1.0mm~2.5mm的外侧部和从所述外侧部的底面向轮胎半径方向内侧延伸的槽底刀槽,所述第一中间横槽的所述槽底刀槽包含具有固定的深度的第一部分和深度从所述第一部分朝向所述胎肩主槽而逐渐减小的第二部分。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胎肩陆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1与中间陆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2之比W1/W2是1.6~2.4。具有中间陆部的宽度的1.6倍~2.4倍这样大的宽度的胎肩陆部具有刚性比中间陆部高的趋势,进而能够发挥优异的耐磨损性。并且,在胎肩陆部上,在胎肩主槽侧设置有以比胎肩主槽小的槽宽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地延伸的胎肩细槽。胎肩细槽有助于在冰雪上行驶时在宽度较宽的胎肩陆部内利用边缘提供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较大的摩擦力,进而防止冰雪上的横向滑动。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在正规状态下的包含轮胎旋转轴线在内的轮胎截面上的胎面轮廓中,作为轮胎赤道位置与胎面端之间的轮胎半径方向距离的第一外倾量为胎面接地宽度的5.3%~6.5%,其中,所述正规状态是轮胎被组装在正规轮辋上并且填充有正规内压的无负载的状态。通常,在第一外倾量较小的情况下,具有作用于胎肩陆部的接地压较大的趋势。另一方面,在第一外倾量较大的情况下,具有作用于胎肩陆部的接地压变小而作用于中间陆部的接地压变大的趋势。在现有的充气轮胎中,大多是所述第一外倾量被设定在胎面接地宽度的5.0%以下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具有以下趋势:在胎肩陆部上容易作用有相对较大的接地压,进而胎肩陆部比中间陆部更早地磨损的趋势。专利技术人员反复深入研究的结果是,发现了用于使胎肩陆部与中间陆部的磨损量大致均匀的最优的第一外倾量能够根据胎肩陆部的宽度与中间陆部的宽度之比而变化,并且具有固定的关系。在本专利技术中,胎肩陆部的宽度相对于中间陆部的宽度被确定在上述的范围内,并且所述第一外倾量被设定为胎面接地宽度的5.3%~6.5%那么大。由此,对胎肩陆部和中间陆部的接地压的分配被最优化,进而两陆部处的磨损的进行大致均匀。因此,能够提高胎肩陆部的耐磨损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图2是沿图1的A-A线的剖视图。图3是图1的胎肩陆部的放大图。图4是沿图3的B-B线的剖视图。图5是沿图3的C-C线的剖视图。图6是图1的中间陆部的放大图。图7的(a)是沿图6的D-D线的剖视图,图7的(b)是沿图6的E-E线的剖视图,图7的(c)是沿图6的F-F线的剖视图。图8是比较例1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标号说明2:胎面部;3:胎肩主槽;4:中心主槽;7:胎肩陆部;8:中间陆部;10:胎肩细槽;TW:胎面接地宽度;Te:胎面端;W1:胎肩陆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2:中间陆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C1:第一外倾量。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以下,有时简称为“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例如优选用于乘用车。如图1所示,在轮胎1的胎面部2上设置有一对胎肩主槽3和配置于它们之间的中心主槽4。各胎肩主槽3在轮胎赤道线C的各侧且在胎面端Te侧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地延伸。本实施方式的胎肩主槽3例如是沿着轮胎周向的直线状。胎肩主槽3例如也可以呈波状或锯齿状延伸。“胎面端Te”是使正规状态的轮胎1承受正规载荷而以外倾角0°与平面接触时的轮胎轴向最外侧的接地位置,其中,正规状态是指轮胎被组装在正规轮辋(未图示)上并且填充有正规内压、而且无负载的状态。在本说明书中,除非另有说明,轮胎的各部分的尺寸是指在所述正规状态下测定的值。“正规轮辋”是指在包含轮胎所基于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对每个轮胎按照该规格而确定的轮辋,例如如果是JATMA,则是“标准轮辋”,如果是TRA,则是“DesignRim”,如果是ETRTO,则是“MeasuringRim”。“正规内压”是指在包含轮胎所基于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对每个轮胎按照各规格而确定的空气压,如果是JATMA,则是“最高气压”,如果是TRA,则是表“TIRELOADLIMITSATVARIOUSCOLDINFLATION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O,则是“INFLATIONPRESSURE”。“正规载荷”是指在包含轮胎所基于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对每个轮胎按照各规格而确定的载荷,如果是JATMA,则是“最大负载能力”,如果是TRA,则是表“TIRELOADLIMITSATVARIOUSCOLDINFLATION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O,则是“LOADCAPACI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充气轮胎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轮胎,其具有胎面部,该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胎面部上设置有胎肩主槽和中心主槽,所述胎肩主槽在胎面端侧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地延伸,所述中心主槽在比所述胎肩主槽靠轮胎轴向内侧的位置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地延伸,由此划分出比所述胎肩主槽靠轮胎轴向外侧的胎肩陆部和所述胎肩主槽与所述中心主槽之间的中间陆部,所述胎肩陆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1与所述中间陆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2之比W1/W2是1.6~2.4,在所述胎肩陆部上,在所述胎肩主槽侧设置有以比所述胎肩主槽小的槽宽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地延伸的胎肩细槽,在正规状态下的包含轮胎旋转轴线在内的轮胎截面上的胎面轮廓中,作为轮胎赤道位置与所述胎面端之间的轮胎半径方向距离的第一外倾量是胎面接地宽度的5.3%~6.5%,其中,所述正规状态是轮胎被组装在正规轮辋上并且填充有正规内压的无负载的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3.18 JP 2016-0558691.一种充气轮胎,其具有胎面部,该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胎面部上设置有胎肩主槽和中心主槽,所述胎肩主槽在胎面端侧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地延伸,所述中心主槽在比所述胎肩主槽靠轮胎轴向内侧的位置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地延伸,由此划分出比所述胎肩主槽靠轮胎轴向外侧的胎肩陆部和所述胎肩主槽与所述中心主槽之间的中间陆部,所述胎肩陆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1与所述中间陆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2之比W1/W2是1.6~2.4,在所述胎肩陆部上,在所述胎肩主槽侧设置有以比所述胎肩主槽小的槽宽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地延伸的胎肩细槽,在正规状态下的包含轮胎旋转轴线在内的轮胎截面上的胎面轮廓中,作为轮胎赤道位置与所述胎面端之间的轮胎半径方向距离的第一外倾量是胎面接地宽度的5.3%~6.5%,其中,所述正规状态是轮胎被组装在正规轮辋上并且填充有正规内压的无负载的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在所述胎面轮廓中,作为所述轮胎赤道位置与所述胎肩细槽的槽中心位置之间的轮胎半径方向距离的第二外倾量是所述胎面接地宽度的0.5%~2.5%。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胎肩细槽的槽宽是所述胎面接地宽度的0.5%~1.5%。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胎肩细槽的深度是所述胎肩主槽的深度的0.34倍~0.47倍。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胎肩陆部包含所述胎肩主槽与所述胎肩细槽之间的内侧部,所述内侧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是所述胎面接地宽度的3.3%~3.9%。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在所述中间陆部上设置有多个中间横槽,该中间横槽从所述胎肩主槽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地延伸并且在所述中间陆部内终止,所述中间横槽包含第一中间横槽和第二中间横槽,该第二中间横槽的轮胎轴向长度小于所述第一中间横槽。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中间横槽包含宽度为1.0mm~2.5mm的外侧部和从所述外侧部的底面向轮胎半径方向内侧延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场亮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