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接合单元及自动变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098195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29 20:56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摩擦接合单元包括:多个摩擦板,隔着游隙而设置;活塞,能够在释放位置与接合位置之间移动;第一施力机构及第二施力机构,向使所述活塞从所述释放位置往所述接合位置的接合方向施加作用力给该活塞。所述第一施力机构及所述第二施力机构双方的作用力从所述释放位置至所述接合方向上的第一位置作用于所述活塞。所述第一施力机构的作用力从所述第一位置至比该第一位置更接近所述接合位置的第二位置作用于所述活塞。所述第一位置是所述活塞不与所述摩擦板抵接的指定位置,所述第二位置是所述活塞与所述摩擦板抵接且减小了所述游隙的位置。由此,既能够使活塞迅速地从释放位置往接合位置移动又能够防止接合冲击的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摩擦接合单元及自动变速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多个摩擦板和活塞的摩擦接合单元以及采用了该摩擦接合单元的自动变速器。
技术介绍
汽车等车辆中所搭载的自动变速器具备行星齿轮组、以及多板型离合器和多板型制动器等多个摩擦接合单元。通过按照发动机的运转状态而有选择地接合多个摩擦接合单元,能够自动地变速到指定的变速档。摩擦接合单元包含隔着游隙而设置的多个摩擦板和按压这些摩擦板的活塞。活塞在接合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接合位置是按压摩擦板而使摩擦板彼此处于接合状态的位置,所述释放位置是解除所述按压而使摩擦板彼此处于释放状态的位置。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1-65607号(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应用了弹簧构件的摩擦接合单元,该弹簧构件以使活塞朝着接合位置移动的方式施加作用力给该活塞。该摩擦接合单元中,受所述弹簧构件的作用力的活塞按压摩擦板,由此,摩擦板彼此以指定的接合力被接合。在需要较大的接合力时,对活塞施加基于液压而作用的助力。所述专利文献的摩擦接合单元中,主要以弹簧构件的作用力来形成接合状态。因此,在使摩擦接合单元从释放状态转换到接合状态时,有可能在其状态转换时发生迟延。为了消除这样的转换迟延,可考虑加大弹簧构件的作用力来使活塞高速移动的做法。然而,此情况下,有可能因摩擦板急速接合而发生接合冲击。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够使活塞迅速地从释放位置往接合位置移动又能够防止产生接合冲击的摩擦接合单元以及采用了该摩擦接合单元的自动变速器。实现所述目的的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摩擦接合单元包括:多个摩擦板,隔着游隙而设置;活塞,能够在释放位置与接合位置之间移动,所述释放位置是使所述摩擦板成为释放状态的位置,所述接合位置是所述活塞按压所述摩擦板从而使所述摩擦板彼此成为接合状态的位置;第一施力机构及第二施力机构,向使所述活塞从所述释放位置往所述接合位置的接合方向施加作用力给该活塞;其中,所述第一施力机构及所述第二施力机构双方的作用力从所述释放位置至所述接合方向上的第一位置作用于所述活塞,所述第一施力机构的作用力从所述第一位置至比该第一位置更接近所述接合位置的第二位置作用于所述活塞,所述第一位置是所述活塞不与所述摩擦板抵接的指定位置,所述第二位置是所述活塞与所述摩擦板抵接且减小了所述游隙的位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所涉及的自动变速器包括:变速机构;上述的摩擦接合单元。根据本专利技术,既能够使活塞迅速地从释放位置往接合位置移动又能够防止接合冲击的发生。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变速器的概略图。图2是所述自动变速器所具备的摩擦接合单元的接合表。图3是表示所述摩擦接合单元的结构的简略剖视图。图4是表示第一及第二压缩螺旋弹簧的布置例的图。图5是用于说明所述摩擦接合单元的工作的简略剖视图。图6是用于说明所述摩擦接合单元的工作的简略剖视图。图7是用于说明所述摩擦接合单元的工作的简略剖视图。图8是用于说明所述摩擦接合单元的工作的简略剖视图。图9是用于说明所述摩擦接合单元的工作的简略剖视图。图10是表示所述自动变速器的液压路径的方块图。图11是表示从停车至起步时的对摩擦接合单元的液压供应状况的表形式的图。图12是表示第一及第二压缩螺旋弹簧的布置的变形例的图。具体实施方式[自动变速器的整体结构]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汽车(车辆)用自动变速器1的结构的概略图。自动变速器1包括:变速器壳2;设置在该变速器壳2内并且从发动机侧延伸的输入轴3;输出齿轮4;作为变速机构的四个行星齿轮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行星齿轮组11、12、13、14);两个制动器(第一、第二制动器21、22)及三个离合器(第一、第二、第三离合器31、32、33)。输入轴3是输入发动机(驱动源)所生成的动力的轴。输出齿轮4是输出由变速机构设定为指定的变速比的驱动力的齿轮。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发动机的动力不经由液力变矩器(流体传动装置)而输入到输入部的所谓的无液力变矩器式自动变速器。变速器壳2具有:外周壁2a;设置在外周壁2a的发动机侧端部的第一中间壁2b;设置在第一中间壁2b的发动机侧的相反侧的第二中间壁2c;设置在外周壁2a的轴向中间部的第三中间壁2d;设置在外周壁2a的发动机侧的相反侧的端部的侧壁2e;从侧壁2e的中央部向发动机侧延伸设置的突台部2f;从第二中间壁2c的内周侧端部向发动机侧的相反侧延伸设置的圆筒部2g。四个行星齿轮组11至14从发动机侧按照第一行星齿轮组11、在径向上彼此重叠设置的内周侧的第二行星齿轮组12及外周侧的第三行星齿轮组13、第四行星齿轮组14的顺序设置。第一行星齿轮组11包含行星架11c、被行星架11c支撑的小齿轮(未图示)、太阳轮11s及齿圈11r。第一行星齿轮组11是所述小齿轮与太阳轮11s及齿圈11r直接啮合的单一小齿轮型行星齿轮组。第二、第三、第四行星齿轮组12、13、14也是单一小齿轮型行星齿轮组,分别包含:行星架12c、13c、14c;省略了图示的小齿轮;太阳轮12s、13s、14s;齿圈12r、13r、14r。在径向上两级重叠设置的第二行星齿轮组12的齿圈12r和第三行星齿轮组13的太阳轮13s通过焊接或热套等而被一体化。即,齿圈12r与太阳轮13s始终连结,从而形成一体转动单元15。第一行星齿轮组11的太阳轮11s与第二行星齿轮组12的太阳轮12s、第一行星齿轮组11的齿圈11r与第四行星齿轮组14的行星架14c、第一行星齿轮组11的行星架11c与第三行星齿轮组13的行星架13c均始终连结。输入轴3与第二行星齿轮组12的行星架12c始终连结。输出齿轮4与第一行星齿轮组11的行星架11c和第三行星齿轮组13的行星架13c分别始终连结。输出齿轮4经由轴承41而被变速器壳2的圆筒部2g转动自如地支撑。第四行星齿轮组14的太阳轮14s与第一转动件34连结。第一转动件34向发动机侧的相反侧延伸。同样,第三行星齿轮组13的齿圈13r与第二转动件35连结,一体转动单元15与第三转动件36连结。转动件35、36也向发动机侧的相反侧延伸。第二行星齿轮组12的行星架12c经由输入轴3而与第四转动件37连结。第一制动器21设置于变速器壳2的第一中间壁2b。第一制动器21包含;工作缸211;嵌合于工作缸211的活塞212;由工作缸211及活塞212划分而成的工作液压室213。第一制动器21基于指定的接合液压供应给工作液压室213而使摩擦板接合,从而使第一行星齿轮组11的太阳轮11s和第二行星齿轮组12的太阳轮12s固定于变速器壳2。第二制动器22设置于第三中间壁2d。第二制动器22包含:工作缸23;嵌合于工作缸23的活塞24;由工作缸23及活塞24划分而成的接合液压室25。第二制动器22基于指定的接合液压供应给接合液压室25而使摩擦板接合,从而使第四行星齿轮组14的齿圈14r固定于变速器壳2。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摩擦接合单元被应用于该第二制动器22的例子。有关第二制动器22,在后面根据图3以下的图进行详细的说明。第一至第三离合器31至33设置在变速器壳2内的发动机侧的相反侧端部。第一至第三离合器31至33在轴向上相同的位置以第二离合器32位于第一离合器31的内周侧且第三离合器33位于第二离合器32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摩擦接合单元及自动变速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擦接合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摩擦板,隔着游隙而设置;活塞,能够在释放位置与接合位置之间移动,所述释放位置是使所述摩擦板成为释放状态的位置,所述接合位置是所述活塞按压所述摩擦板从而使所述摩擦板彼此成为接合状态的位置;第一施力机构及第二施力机构,向使所述活塞从所述释放位置往所述接合位置的接合方向施加作用力给该活塞;其中,所述第一施力机构及所述第二施力机构双方的作用力从所述释放位置至所述接合方向上的第一位置作用于所述活塞,所述第一施力机构的作用力从所述第一位置至比该第一位置更接近所述接合位置的第二位置作用于所述活塞,所述第一位置是所述活塞不与所述摩擦板抵接的指定位置,所述第二位置是所述活塞与所述摩擦板抵接且减小了所述游隙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2.23 JP 2016-0320431.一种摩擦接合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摩擦板,隔着游隙而设置;活塞,能够在释放位置与接合位置之间移动,所述释放位置是使所述摩擦板成为释放状态的位置,所述接合位置是所述活塞按压所述摩擦板从而使所述摩擦板彼此成为接合状态的位置;第一施力机构及第二施力机构,向使所述活塞从所述释放位置往所述接合位置的接合方向施加作用力给该活塞;其中,所述第一施力机构及所述第二施力机构双方的作用力从所述释放位置至所述接合方向上的第一位置作用于所述活塞,所述第一施力机构的作用力从所述第一位置至比该第一位置更接近所述接合位置的第二位置作用于所述活塞,所述第一位置是所述活塞不与所述摩擦板抵接的指定位置,所述第二位置是所述活塞与所述摩擦板抵接且减小了所述游隙的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接合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施力机构包括第一压缩螺旋弹簧,所述第二施力机构包括第二压缩螺旋弹簧,所述第一压缩螺旋弹簧的作用长度长于所述第二压缩螺旋弹簧的作用长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接合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施力机构的作用力大于所述第一施力机构的作用力。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擦接合单元,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笹原学土取悠喜佐治恒士郎齐藤忠志石坂友隆岩崎龙彦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