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电动汽车驱动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微控制器、驱动电路、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控制器为单片机AM4376;所述驱动电路包括第一运算放大器U1、第二运算放大器U2、第三运算放大器U3、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接地端、电源端、输入端input和输出端output。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微控制器控制驱动电路,以运算放大器为驱动电路的核心器件,仅仅采用少数的电阻、电容即实现了驱动电路驱动电动机的功能,器件少,便于调试与后期维护,参数稳定,有利于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汽车驱动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动汽车领域,具体地讲,是涉及电动汽车驱动装置。
技术介绍
电动汽车的动力驱动装置是电动车中最主要的核心的部分,而其中的驱动电路工作的稳定性决定了电动汽车整个动力系统的安全性。现有的驱动电路设计复杂,稳定性差,器件繁多;导致后期的维护不方便,也不利于调试和维护。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设计巧妙、结构简单的电动汽车驱动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电动汽车驱动装置,包括微控制器、驱动电路、电动机;所述微控制器连接所述驱动电路;所述驱动电路连接所述电动机;所述微控制器为单片机AM4376;所述驱动电路包括第一运算放大器U1、第二运算放大器U2、第三运算放大器U3、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接地端、电源端、输入端input、输出端output,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第一电阻R1连接到所述输入端input,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第二电阻R2连接到所述输出端output,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第三电阻R3连接到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通过串联在一起的第四电阻R4和第五电阻R5连接到接地端,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正相输入端连接到接地端;所述微控制器连接所述输入端input,所述输出端output连接所述电动机;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通过第六电阻R6连接到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反相输入端,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反相输入端通过并联在一起的第七电阻R7和第一电容C1连接到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端,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正相输入端连接到接地端,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端通过串联在一起的第八电阻R8和第九电阻R9连接到接地端;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端通过第十电阻R10连接到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反相输入端,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同相输入端连接到接地端,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第二电容C2连接到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输出端,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输出端连接到所述输出端output。具体地,所述第四电阻R4和第八电阻R8均为可变电阻;所述第四电阻R4的阻值范围为10K欧姆~15K欧姆;所述第五电阻R5的阻值范围为2K欧姆~3K欧姆。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第三端、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第三端、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第三端均连接电源端;所述电源端为正9伏电压源。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电阻R1阻值为100K欧姆,第二电阻R2阻值为20K欧姆,第三电阻R3阻值为23K欧姆,第五电阻R5阻值为27K欧姆,第六电阻R6阻值为13K欧姆,第七电阻R7阻值为500欧姆,第九电阻R9阻值为100K欧姆,第十电阻R10阻值为20K欧姆;所述第一电容C1容值为20pF,所述第二电容C2容值为4.7uF。具体地,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第二运算放大器U2、第三运算放大器U3均为AD74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采用微控制器控制驱动电路,以实现驱动电路驱动电动机的复杂功能;所述驱动电路的运算放大器为核心器件,仅仅采用少数的电阻、电容即实现了电动汽车驱动装置的功能,该所述电动汽车驱动装置器件少,便于调试与后期维护,参数稳定,有利于生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系统框图。图2为本技术中的驱动电路的连接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电动汽车驱动装置,包括微控制器、驱动电路、电动机;所述微控制器连接所述驱动电路;所述驱动电路连接所述电动机;所述微控制器为单片机AM4376;所述驱动电路包括第一运算放大器U1、第二运算放大器U2、第三运算放大器U3、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接地端、电源端、输入端input、输出端output,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第一电阻R1连接到所述输入端input,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第二电阻R2连接到所述输出端output,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第三电阻R3连接到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通过串联在一起的第四电阻R4和第五电阻R5连接到接地端,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正相输入端连接到接地端;所述微控制器连接所述输入端input,所述输出端output连接所述电动机;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通过第六电阻R6连接到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反相输入端,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反相输入端通过并联在一起的第七电阻R7和第一电容C1连接到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端,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正相输入端连接到接地端,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端通过串联在一起的第八电阻R8和第九电阻R9连接到接地端;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端通过第十电阻R10连接到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反相输入端,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同相输入端连接到接地端,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第二电容C2连接到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输出端,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输出端连接到所述输出端output。具体地,所述第四电阻R4和第八电阻R8均为可变电阻;所述第四电阻R4的阻值范围为10K欧姆~15K欧姆;所述第五电阻R5的阻值范围为2K欧姆~3K欧姆。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第三端、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第三端、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第三端均连接电源端;所述电源端为正9伏电压源。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电阻R1阻值为100K欧姆,第二电阻R2阻值为20K欧姆,第三电阻R3阻值为23K欧姆,第五电阻R5阻值为27K欧姆,第六电阻R6阻值为13K欧姆,第七电阻R7阻值为500欧姆,第九电阻R9阻值为100K欧姆,第十电阻R10阻值为20K欧姆;所述第一电容C1容值为20pF,所述第二电容C2容值为4.7uF。具体地,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第二运算放大器U2、第三运算放大器U3均为AD741。上述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但凡采用本技术的设计原理,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非创造性劳动而作出的变化,均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电动汽车驱动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微控制器、驱动电路、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控制器为单片机AM4376;所述驱动电路包括第一运算放大器U1、第二运算放大器U2、第三运算放大器U3、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接地端、电源端、输入端input和输出端output;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第一电阻R1连接到所述输入端input,通过第二电阻R2连接到所述输出端output,通过第三电阻R3连接到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通过相互串联在的第四电阻R4和第五电阻R5连接到接地端,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正相输入端连接接地端;所述微控制器连接所述输入端input,所述输出端output连接所述电动机;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通过第六电阻R6连接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反相输入端,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相互并联的第七电阻R7和第一电容C1连接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端,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正相输入端连接接地端,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端通过相互串联的第八电阻R8和第九电阻R9连接接地端;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端通过第十电阻R10连接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反相输入端,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同相输入端连接接地端,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第二电容C2连接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输出端,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输出端output。...
【技术特征摘要】
1.电动汽车驱动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微控制器、驱动电路、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控制器为单片机AM4376;所述驱动电路包括第一运算放大器U1、第二运算放大器U2、第三运算放大器U3、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接地端、电源端、输入端input和输出端output;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第一电阻R1连接到所述输入端input,通过第二电阻R2连接到所述输出端output,通过第三电阻R3连接到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通过相互串联在的第四电阻R4和第五电阻R5连接到接地端,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正相输入端连接接地端;所述微控制器连接所述输入端input,所述输出端output连接所述电动机;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通过第六电阻R6连接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反相输入端,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相互并联的第七电阻R7和第一电容C1连接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端,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正相输入端连接接地端,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端通过相互串联的第八电阻R8和第九电阻R9连接接地端;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江林,谢晓娜,张雪原,蒋涛,庄慧敏,樊昌元,李代伟,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