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冷回路系统、驱动电机、动力系统及汽车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333681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16 21: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油冷回路系统、驱动电机、动力系统及汽车,涉及汽车技术领域。该油冷回路系统,应用于一驱动电机,包括:集成于所述驱动电机的端盖上的油泵、第一油管、冷却装置和第二油管;其中,所述油泵的吸油嘴伸入到所述驱动电机的底部油液内;所述第一油管的第一端与所述油泵的输出端口连接,第二端与所述冷却装置的油液入口连接;所述第二油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冷却装置的油液出口连接,第二端伸出所述端盖的内壁、连通所述驱动电机的内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案解决了现有的冷却方式受热阻影响而出现的冷却效果较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油冷回路系统、驱动电机、动力系统及汽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
,特别是指一种油冷回路系统、驱动电机、动力系统及汽车。
技术介绍
驱动电机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源,能够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来驱动汽车行驶,在新能源汽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驱动电机工作过程中,往往出现发热状况,尤其是发热严重时,会对汽车的其他零器件造成影响,使汽车无法正常行驶。因此,为了避免驱动电机严重发热的情况发生,常采用自然冷却或外壳水道冷却的方式来对驱动电机进行降温。但是,这些冷却方式由于冷却介质与被冷却体均存在中间热传导物质,使得热量的传递通道中增加了一部分热阻,对电机铁芯的冷却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存在冷却效果较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油冷回路系统、驱动电机、动力系统及汽车,以解决现有的冷却方式受热阻影响而出现的冷却效果较差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油冷回路系统,应用于一驱动电机,包括:集成于所述驱动电机的端盖上的油泵、第一油管、冷却装置和第二油管;其中,所述油泵的吸油嘴伸入到所述驱动电机的底部油液内;所述第一油管的第一端与所述油泵的输出端口连接,第二端与所述冷却装置的油液入口连接;所述第二油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冷却装置的油液出口连接,第二端伸出所述端盖的内壁、连通所述驱动电机的内腔。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油冷回路系统,应用于驱动电机,主要包括集成于驱动电机的端盖上的油泵、第一油管、冷却装置和第二油管,该油泵的吸油嘴可伸入到驱动电机的底部油液内,油泵与冷却装置通过该第一油管连接,冷却装置的油液出口经第二油管与驱动电机的内腔连通。当需要对驱动电机内的器件进行冷却时,就可启动油泵,将驱动电机的底部油液经吸油嘴抽出,经第一油管引入冷却装置中进行冷却,而冷却后的油液又由与该冷却装置的油液出口连接的第二油管引导,进入到驱动电机的内腔。该第二油管的出油口是设置在该端盖的内壁上,从而实现了冷却的油液回落到驱动电机的底部的过程,通过冷却的油液与内腔中设置的器件(如定子端部、铁芯等)直接接触,对其进行冷却。这样的直接冷却方式,无热阻影响,具有更高的热量传导率,提升了冷却效果。其中,所述吸油嘴穿设于所述驱动电机的电机转子转轴中。其中,所述第二油管的第二端设置有喷油嘴。其中,所述喷油嘴的端面上设置有多个喷油孔。其中,所述冷却装置包括:第三油管和套设所述第三油管的冷却水管;其中,所述冷却水管连接所述端盖上设置的进出水口。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驱动电机,包括如上所述的油冷回路系统。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驱动电机,通过上述的油冷回路系统,由油泵的吸油嘴将驱动电机的底部油液抽到端盖中的冷却装置中进行冷却,之后再将冷却的油液通过第二油管直接淋到驱动电机内的待冷却器件上,实现对驱动电机内的器件冷却,由于无热阻影响,具有更高的热量传导率,提升了冷却效果。而且,不用在外壳布置水道,使得驱动电机的体积更小,节省了车内空间。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动力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驱动电机,以及与所述驱动电机连接的减速器总成;其中,所述减速器总成的第一涡轮伸入所述驱动电机的内腔中,与所述驱动电机的第二涡轮啮合连接。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动力系统,通过第一涡轮和第二涡轮的齿轮啮合,实现了驱动电机和减速器总成的动力传递,且由于该驱动电机应用了上述的油冷回路系统,将驱动电机进行竖置后,驱动电机的底部油液会被抽到端盖中的冷却装置进行冷却,而冷却的油液从上淋到驱动电机的内部器件,包括第一涡轮和第二涡轮上,完成对器件的冷却,可实现高热负荷下的大功率运行,具有更高的功率密度。其中,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减速器总成的外壳壳体为一体式结构。其中,所述驱动电机的内腔中设置有电机转子总成和电机定子总成。其中,所述驱动电机的底部油液为所述减速器总成的润滑油。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动力系统。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汽车,通过上述的动力系统实现了驱动电机和减速器总成的联合,并通过驱动电机应用的油冷回路系统,利用减速器总成的润滑油从电机上部喷淋,对其内电机转子总成和电机定子总成,以及其他内部器件进行冷却,可实现高热负荷下的大功率运行,具有更高的功率密度。并且,由于无需增设壳体内部水道,动力系统壳体可采用较薄壳体实现,节省了材料,降低了动力系统的重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油冷回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油冷回路系统的结构中油液流向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动力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动力系统的外部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动力系统中驱动电机的内部油路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驱动电机;2-端盖;3-油泵;301-吸油嘴;4-第一油管;5-冷却装置;6-第二油管;7-电机转子转轴;8-喷油嘴;9-第三油管;10-冷却水管;11-进出水口;12-减速器总成;13-第一涡轮;14-第二涡轮;15-电机转子总成;16-电机定子总成;17-轴承。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的冷却方式受热阻影响而出现的冷却效果较差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油冷回路系统,通过全局性电机内部油冷却,实现冷却介质与被冷却体的直接接触,提高冷却效果。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油冷回路系统,应用于一驱动电机,包括:集成于所述驱动电机1的端盖2上的油泵3、第一油管4、冷却装置5和第二油管6;其中,所述油泵3的吸油嘴301伸入到所述驱动电机1的底部油液内;所述第一油管4的第一端与所述油泵3的输出端口连接,第二端与所述冷却装置5的油液入口连接;所述第二油管6的第一端与所述冷却装置5的油液出口连接,第二端伸出所述端盖2的内壁、连通所述驱动电机1的内腔。可见,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油冷回路系统,主要包括集成于驱动电机1的端盖2上的油泵3、第一油管4、冷却装置5和第二油管6,该油泵3的吸油嘴301可伸入到驱动电机1的底部油液内,油泵3与冷却装置5通过该第一油管4连接,冷却装置5的油液出口经第二油管6与驱动电机1的内腔连通。当需要对驱动电机1内的器件进行冷却时,就可启动油泵3,将驱动电机1的底部油液经吸油嘴301抽出,经第一油管4引入冷却装置5中进行冷却,而冷却后的油液又由与该冷却装置5的油液出口连接的第二油管6引导,进入到驱动电机1的内腔。该第二油管6的出油口是设置在该端盖2的内壁上,从而实现了如图2中箭头所示的油液流向,其中,冷却的油液在回落到驱动电机1的底部的过程中,会与内腔中设置的器件(如定子端部、铁芯等)直接接触,对其进行冷却。这样的直接冷却方式,无热阻影响,具有更高的热量传导率,提升了冷却效果。众所周知,该驱动电机1为实现其功能,内腔中往往会设置有占用了大量空间的器件如电机转子、定子、铁芯等,所以,若在内腔中再独立增设油泵3的吸油嘴301,则需要占用一定的空间,影响到驱动电机1内腔中的器件布置。故,优选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吸油嘴301穿设于所述驱动电机1的电机转子转轴7中。这样,通过利用电机转子转轴7的空心结构,将吸油嘴301直接穿设于该电机转子转轴7中,来避免在驱动电机1中增设该吸油嘴301对其内空间结构布置的影响。其中,该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油冷回路系统、驱动电机、动力系统及汽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油冷回路系统,应用于一驱动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成于所述驱动电机(1)的端盖(2)上的油泵(3)、第一油管(4)、冷却装置(5)和第二油管(6);其中,所述油泵(3)的吸油嘴(301)伸入到所述驱动电机(1)的底部油液内;所述第一油管(4)的第一端与所述油泵(3)的输出端口连接,第二端与所述冷却装置(5)的油液入口连接;所述第二油管(6)的第一端与所述冷却装置(5)的油液出口连接,第二端伸出所述端盖(2)的内壁、连通所述驱动电机(1)的内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冷回路系统,应用于一驱动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成于所述驱动电机(1)的端盖(2)上的油泵(3)、第一油管(4)、冷却装置(5)和第二油管(6);其中,所述油泵(3)的吸油嘴(301)伸入到所述驱动电机(1)的底部油液内;所述第一油管(4)的第一端与所述油泵(3)的输出端口连接,第二端与所述冷却装置(5)的油液入口连接;所述第二油管(6)的第一端与所述冷却装置(5)的油液出口连接,第二端伸出所述端盖(2)的内壁、连通所述驱动电机(1)的内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冷回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油嘴(301)穿设于所述驱动电机(1)的电机转子转轴(7)中。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冷回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油管(6)的第二端设置有喷油嘴(8)。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冷回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油嘴(8)的端面上设置有多个喷油孔。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冷回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5)包括:第三油管(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华利杨良会孔庆波游涛王炳一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