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碱性氮杂环片段的苯并噻嗪-4-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000222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4 09: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式(I)和(I/)所示含有碱性氮杂环片段的苯并噻嗪-4-酮类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和医药用途以及以其为有效成分的抗结核药物组合物。更具体地讲,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类6-三氟甲基-8-硝基-4H-苯并[e][1,3]噻嗪-4-酮类化合物,其2-位取代基是含有胺基的1-氮杂环烷基或二氮杂环烷基,其中,R代表H、1-4个C原子的烷基、4-7个C原子的环烷基、苯基、取代苯基;R1代表H、1-3个C原子的烷基、3-6个C原子的环烷基;R2代表H、1-4个C原子的烷基、4-7个C原子的环烷基、苯基、取代苯基;n1代表0-1;n2代表1-3;n3代表1、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药化学领域,涉及具有抗结核活性的含有碱性氮杂环片段的苯并噻嗪-4-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含有它们的抗结核药物组合物;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6-三氟甲基-8-硝基-4H-苯并[e][1,3]噻嗪-4-酮类化合物,其2-位取代基是含有胺基的1-氮杂环烷基或二氮杂环烷基。
技术介绍
结核病(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TB)引起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耐药TB,尤其是耐多药TB(MDR-TB)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以及TB与HIV/AIDS相结合使TB疫情再度上升,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据统计,全球每年有800万新增TB患者,近300万人死于结核,近1/3人口携带潜伏态结核杆菌,具有潜在的发病危险。传统的抗TB药物,如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和吡嗪酰胺等联合用药可使85%以上的初治肺结核患者痊愈,但存在治疗周期长(大于6个月)且对MDR-TB无效的缺点,同时对潜伏态MTB的作用不强,因此研发抗TB新药,实现对TB的有效治疗与控制迫在眉睫(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9,30(1):19-24)。值得庆幸的是,作为近40年来第1个具有全新作用机制的抗TB新药贝达喹啉(ATP合成酶抑制剂)于2012年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MDR-TB。受此鼓舞,近年来全球多个大制药公司及研究单位加大了对抗结核新药的研发力度,并已公开报道若干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抗结核候选化合物。这些候选化合物目前或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或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2007年,瑞士科学家马卡洛瓦等公开了一类2-位取代基为4,4-二烷氧基哌啶-1-基的4H-苯并[e][1,3]噻嗪-4-酮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抗结核活性(WO2007/134625A1)。其代表物BTZ043具有体外广谱抗结核活性(AntimicrobAgentChemother,2010,54(4):1616-1618;2012,56(7):3984-3985),但因水溶性较差,BTZ043的体内活性远不如预期(EMBOMolMed,2014,6:372–383)。2011年,瑞士科学家马卡洛瓦等进一步公开了一类2-位取代基为哌嗪-1-基的4H-苯并[e][1,3]噻嗪-4-酮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抗结核活性(CN201180055813.5)。其代表物PBTZ169同样具有体外广谱抗结核活性,其体内活性显著强于BTZ043(EMBOMolMed,2014,6:372–383)。作为第二代苯并噻嗪-4-酮类抗结核候选物,PBTZ169目前已接近完成临床前研究。本专利技术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设计合成2-位含有各种碱性氮杂环片段的苯并噻嗪-4-酮类化合物,并测定了它们的抗结核活性。最终发现,不同于以往文献报道的2-位取代基是含有胺基的1-氮杂环烷基或二氮杂环烷基的6-三氟甲基-8-硝基-4H-苯并[e][1,3]噻嗪-4-酮类化合物具有意想不到的强抗结核活性,与同类苯并噻嗪-4-酮类候选化合物PBTZ169以及一线抗结核药异烟肼和利福平相比,具有更加优越的抗结核活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类由通式(I)和(I/)表示的含有碱性氮杂环片段的6-三氟甲基-8-硝基-4H-苯并[e][1,3]噻嗪-4-酮类化合物,其中:式(I)中R代表H、1-4个C原子的烷基、4-7个C原子的环烷基、苯基、取代苯基;R1代表H、1-3个C原子的烷基、3-6个C原子的环烷基;n1代表0-1;n2代表1-3。式(I/)中R2代表H、1-4个C原子的烷基、4-7个C原子的环烷基、苯基、取代苯基;n3代表1、3。本专利技术具体包括以下化合物:2-[3-(环己基甲基)(甲基)胺基吖丁啶-1-基]-6-三氟甲基-8-硝基-4H-苯并[e][1,3]噻嗪-4-酮2-[3-(对甲氧基苯甲基)(乙基)胺基吖丁啶-1-基]-6-三氟甲基-8-硝基-4H-苯并[e][1,3]噻嗪-4-酮2-[3-(环己基甲基)(甲基)氨基吡咯烷-1-基]-6-三氟甲基-8-硝基-4H-苯并[e][1,3]噻嗪-4-酮2-[3-(环己基甲基)(环丙基)氨基吡咯烷-1-基]-6-三氟甲基-8-硝基-4H-苯并[e][1,3]噻嗪-4-酮2-[3-(环戊基甲基)(环丁基)氨基吡咯烷-1-基]-6-三氟甲基-8-硝基-4H-苯并[e][1,3]噻嗪-4-酮2-[3-(新戊基)(乙基)氨基吡咯烷-1-基]-6-三氟甲基-8-硝基-4H-苯并[e][1,3]噻嗪-4-酮2-[4-(甲基)(甲基)氨基哌啶-1-基]-6-三氟甲基-8-硝基-4H-苯并[e][1,3]噻嗪-4-酮2-[4-(乙基)(乙基)氨基哌啶-1-基]-6-三氟甲基-8-硝基-4H-苯并[e][1,3]噻嗪-4-酮2-[4-(环己基甲基)(甲基)氨基哌啶-1-基]-6-三氟甲基-8-硝基-4H-苯并[e][1,3]噻嗪-4-酮2-[4-(苄基)(甲基)氨基哌啶-1-基]-6-三氟甲基-8-硝基-4H-苯并[e][1,3]噻嗪-4-酮2-[4-(对三氟甲基苯甲基)(甲基)氨基哌啶-1-基]-6-三氟甲基-8-硝基-4H-苯并[e][1,3]噻嗪-4-酮2-[4-(对三氟甲氧基苯甲基)(甲基)氨基哌啶-1-基]-6-三氟甲基-8-硝基-4H-苯并[e][1,3]噻嗪-4-酮2-[4-(对三氟甲氧基苯甲基)(乙基)氨基哌啶-1-基]-6-三氟甲基-8-硝基-4H-苯并[e][1,3]噻嗪-4-酮2-[4-(环己基甲基)(环戊基)氨基哌啶-1-基]-6-三氟甲基-8-硝基-4H-苯并[e][1,3]噻嗪-4-酮2-[4-(新戊基)(甲基)氨基哌啶-1-基]-6-三氟甲基-8-硝基-4H-苯并[e][1,3]噻嗪-4-酮2-[4-(环戊基甲基)(乙基)氨基哌啶-1-基]-6-三氟甲基-8-硝基-4H-苯并[e][1,3]噻嗪-4-酮2-[4-(环己基甲基)(环丙基)氨基哌啶-1-基]-6-三氟甲基-8-硝基-4H-苯并[e][1,3]噻嗪-4-酮2-[3-(环己基甲基)(甲基)氨基哌啶-1-基]-6-三氟甲基-8-硝基-4H-苯并[e][1,3]噻嗪-4-酮2-[3-(对三氟甲氧基苯甲基)(甲基)氨基哌啶-1-基]-6-三氟甲基-8-硝基-4H-苯并[e][1,3]噻嗪-4-酮2-[(3-乙基)咪唑啉-1-基]-6-三氟甲基-8-硝基-4H-苯并[e][1,3]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式(I)和(I/)所示化合物,其中:式(I)中的R代表H、1‑4个C原子的烷基、4‑7个C原子的环烷基、苯基、取代苯基;R1代表H、1‑3个C原子的烷基、3‑6个C原子的环烷基;n1代表0‑1;n2代表1‑3,式(I/)中的R2代表H、1‑4个C原子的烷基、4‑7个C原子的环烷基、苯基、取代苯基;n3代表1、3。

【技术特征摘要】
1.式(I)和(I/)所示化合物,
其中:
式(I)中的R代表H、1-4个C原子的烷基、4-7个C原子的环烷基、苯基、
取代苯基;R1代表H、1-3个C原子的烷基、3-6个C原子的环烷基;n1代表
0-1;n2代表1-3,
式(I/)中的R2代表H、1-4个C原子的烷基、4-7个C原子的环烷基、苯
基、取代苯基;n3代表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式(I)和(I/)所示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其化合
物为:
2-[3-(环己基甲基)(甲基)胺基吖丁啶-1-基]-6-三氟甲基-8-硝基-4H-苯并
[e][1,3]噻嗪-4-酮;
2-[3-(对甲氧基苯甲基)(乙基)胺基吖丁啶-1-基]-6-三氟甲基-8-硝基-4H-
苯并[e][1,3]噻嗪-4-酮;
2-[3-(环己基甲基)(甲基)氨基吡咯烷-1-基]-6-三氟甲基-8-硝基-4H-苯并
[e][1,3]噻嗪-4-酮;
2-[3-(环己基甲基)(环丙基)氨基吡咯烷-1-基]-6-三氟甲基-8-硝基-4H-苯
并[e][1,3]噻嗪-4-酮;
2-[3-(环戊基甲基)(环丁基)氨基吡咯烷-1-基]-6-三氟甲基-8-硝基-4H-苯
并[e][1,3]噻嗪-4-酮;
2-[3-(新戊基)(乙基)氨基吡咯烷-1-基]-6-三氟甲基-8-硝基-4H-苯并[e][1,3]

\t噻嗪-4-酮;
2-[4-(甲基)(甲基)氨基哌啶-1-基]-6-三氟甲基-8-硝基-4H-苯并[e][1,3]噻
嗪-4-酮;
2-[4-(乙基)(乙基)氨基哌啶-1-基]-6-三氟甲基-8-硝基-4H-苯并[e][1,3]噻
嗪-4-酮;
2-[4-(环己基甲基)(甲基)氨基哌啶-1-基]-6-三氟甲基-8-硝基-4H-苯并
[e][1,3]噻嗪-4-酮;
2-[4-(苄基)(甲基)氨基哌啶-1-基]-6-三氟甲基-8-硝基-4H-苯并[e][1,3]噻
嗪-4-酮;
2-[4-(对三氟甲基苯甲基)(甲基)氨基哌啶-1-基]-6-三氟甲基-8-硝基-4H-
苯并[e][1,3]噻嗪-4-酮;
2-[4-(对三氟甲氧基苯甲基)(甲基)氨基哌啶-1-基]-6-三氟甲基-8-硝基-4H-
苯并[e][1,3]噻嗪-4-酮;
2-[4-(对三氟甲氧基苯甲基)(乙基)氨基哌啶-1-基]-6-三氟甲基-8-硝基-4H-
苯并[e][1,3]噻嗪-4-酮;
2-[4-(环己基甲基)(环戊基)氨基哌啶-1-基]-6-三氟甲基-8-硝基-4H-苯并
[e][1,3]噻嗪-4-酮;
2-[4-(新戊基)(甲基)氨基哌啶-1-基]-6-三氟甲基-8-硝基-4H-苯并[e][1,3]
噻嗪-4-酮;
2-[4-(环戊基甲基)(乙基)氨基哌啶-1-基]-6-三氟甲基-8-硝基-4H-苯并
[e][1,3]噻嗪-4-酮
2-[4-(环己基甲基)(环丙基)氨基哌啶-1-基]-6-三氟甲基-8-硝基-4H-苯并
[e][1,3]噻嗪-4-酮;
2-[3-(环己基甲基)(甲基)氨基哌啶-1-基]-6-三氟甲基-8-硝基-4H-苯并
[e][1,3]噻嗪-4-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明亮郭慧元张芮李林虎王春兰李宵宁沈伟艺陈仕洪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司太立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