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板簧悬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906752 阅读:1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29 21: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板簧悬架,包括车桥、车架、一端固定在车桥顶部的上推力杆、一端固定在车桥底部的下推力杆、板簧以及安装在车架与车桥间的减震器;所述上推力杆为V型推力杆,所述下推力杆包括第一下推力杆和第二下推力杆;所述上推力杆包括第一上推力杆和第二上推力杆,所述第一上推力杆与所述第二上推力杆的开口处正对设置;还包括:上推杆连接架,其固定在车身纵梁的内侧面,所述上推杆连接架两侧分别与一上推力杆的另一端铰接;下推杆连接架,所述下推力连接架的顶部固定在车架的外侧面,其两侧分别与一下推力杆的另一端铰接。本方通过上推杆连接架及下推杆连接架的采用实现了两车桥共用悬架的一套悬架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悬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板簧悬架。
技术介绍
悬架系统是车辆车架与车桥之间传力装置总称,其功能是缓冲车辆在不平路面传给车架或车身的冲击力,其对车辆平顺性、通过性、稳定性有重大影响。现在市场上车辆常用的板簧悬架系统,普遍为一个车桥对应一组悬架,对多车桥车辆,需重复布置多个,其结构布置较为复杂,无法实现两车桥共用一套悬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的一个车桥对应一组悬架,对多车桥车辆,需重复布置多个,其结构布置较为复杂,无法实现两车桥共用一套悬架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板簧悬架,包括车桥、车架、一端固定在车桥顶部的上推力杆、一端固定在车桥底部的下推力杆、板簧以及安装在车架与车桥间的减震器;所述上推力杆为V型推力杆,所述下推力杆包括第一下推力杆和第二下推力杆;所述上推力杆包括第一上推力杆和第二上推力杆,所述第一上推力杆与所述第二上推力杆的开口处正对设置;还包括:上推杆连接架,其固定在车身纵梁的内侧面,所述上推杆连接架两侧分别与一上推力杆的另一端铰接;下推杆连接架,所述下推力连接架的顶部固定在车架的外侧面,其两侧分别与一下推力杆的另一端铰接。优选地,所述上推杆连接架包括:侧板,其固定在车身纵梁的内侧面;托架,其沿所述侧板的长度方向固定在所述侧板的中部,所述托架的两侧分别向所述托架的中心处凹陷形成两开口槽,各所述开口槽的侧壁上沿所述开口槽的凹陷方向分别开设有一安装螺孔;所述上推力杆的端部通过螺栓与安装螺孔的配合固定在所述开口槽内。优选地,所述下推杆连接架包括:支撑板和折板以及一组导向柱;所述支撑板的顶部固定在所述车身纵梁的外侧面;所述折板的水平部焊接在所述支撑板的底部,所述折板的弯折端与所述支撑板的底端平齐,所述折板与所述支撑板围成一向下开口的安装槽;所述导向柱为两两一组,两所述导向柱分别安装在所述支撑板底端和所述弯折端,所述导向柱内开设有固定螺孔,所述推力杆的端部通过紧固螺栓与固定螺孔的配合固定在所述安装槽内。优选地,还包括固定在所述支撑板上的一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车身纵梁的底面平行,所述连接板与所述车身纵梁的底面相连。优选地,在所述支撑板上还开设有避让孔。优选地,沿所述支撑板的顶端中部向下凹陷形成一减重槽。本技术的效果在于:本方案通过上推杆连接架的采用实现了第一上推力杆与第二下推力杆的连接;通过下推杆连接架的采用实现了第一下推力杆与第二下推力杆的连接。实现了两车桥共用悬架的一套悬架系统,且本悬架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安装。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板簧悬架的装配图。图2为本实施例中上推力杆的连接示意图。图3为上推杆连接架的俯视图。图4为上推杆连接架的侧视图。图5为下推杆连接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下推力杆的连接示意图。图中:1-车桥2-车架3-板簧4-减震器51-第一下推力杆52-第二下推力杆61-第一上推力杆62-第二上推力杆7-上推杆连接架71-侧板72-托架73-开口槽74-安装螺孔8-车身纵梁9-下推杆连接架91-支撑板92-折板93-导向柱94-开口槽95-连接板96-避让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如图1-6所示,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板簧悬架,包括车桥1、车架2、一端固定在车桥顶部的上推力杆、一端固定在车桥底部的下推力杆、板簧3以及安装在车架与车桥间的减震器4;其中,上推力杆为V型推力杆,具体地,在本方案中,悬架的下推力杆包括第一下推力杆51和第二下推力杆52;悬架的上推力杆包括第一上推力杆61和第二上推力杆62,第一上推力杆51与所述第二上推力杆52的开口处正对设置,即采用两套传统结构的悬架。为了实现上述两套悬架的连接,本方案进一步改进地,还包括:上推杆连接架7,其固定在车身纵梁8的内侧面,上推杆连接架7的两侧分别与一上推力杆的另一端铰接,通过上推杆连接架7的采用实现了第一上推力杆52与第二下推力杆52的连接。下推杆连接架8,下推力连接架8的顶部固定在车架的外侧面,可采用常用的螺栓螺母实现,下推杆连接架8的两侧分别与一下推力杆的另一端铰接。也就是通过下推杆连接架8的采用实现了第一下推力杆61与第二下推力杆62的连接。也就是说,本方通过上推杆连接架的采用实现了第一上推力杆与第二下推力杆的连接;通过下推杆连接架的采用实现了第一下推力杆与第二下推力杆的连接。实现了两车桥共用悬架的一套悬架系统,本悬架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安装。具体地,本方案中,如图2-4所示,上推杆连接架7包括:侧板71,其固定在车身纵梁8的内侧面;托架72,其用于固定上推力杆,其中,托架沿侧板71的长度方向固定在所述侧板71的中部,以确保其固定面的两侧受力均衡。托架72的两侧分别向所述托架72的中心处凹陷形成两开口槽73,各开口槽73的侧壁上沿所述开口槽的凹陷方向分别开设有一安装螺孔74;上推力杆的端部通过螺栓与安装螺孔74的配合固定在所述开口槽73内。需要说明的是,上推杆和以下介绍的下推杆均采用常用结构,其端部分别向外延伸形成两个用于固定上推杆或下推杆的固定孔。本方案未图示此详细结构,但可参照图所示。如图5-6所示,上述方案中的下推杆连接架9具体包括:支撑板91和折板92以及一组导向柱93;其中,支撑板91的顶部固定在所述车身纵梁8的外侧面;折板92的水平部焊接在支撑板91的底部,折板92的弯折端与支撑板91的底端平齐,折板92与支撑板91围成一向下开口的安装槽94;导向柱93为两两一组,间隔设置,两导向柱93分别安装在所述支撑板91底端和所述弯折端,同样的,在导向柱93内开设有固定螺孔,推力杆的端部通过紧固螺栓与固定螺孔的配合固定在所述安装槽94内。进一步,为了提高下推杆连接架与车身纵梁连接的稳固性,本方案在支撑板上还固定有一连接板95,连接板95与车身纵梁的底面平行,其用于支撑车身纵梁的底面,在连接板上可开设有安装孔,其配合车身纵梁8底部的相关孔位,采用螺栓形式实现连接板95与车身纵梁8的底面连接固定。安装时,为了避让平衡轴,本方案中,在支撑板上还开设有避让孔96,平衡轴固定时可沿避让孔穿出。为了节省材料,沿所述支撑板91的顶端中部向下凹陷形成一减重槽。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技术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板簧悬架,包括车桥、车架、一端固定在车桥顶部的上推力杆、一端固定在车桥底部的下推力杆、板簧以及安装在车架与车桥间的减震器;所述上推力杆为V型推力杆,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推力杆包括第一下推力杆和第二下推力杆;所述上推力杆包括第一上推力杆和第二上推力杆,所述第一上推力杆与所述第二上推力杆的开口处正对设置;还包括:上推杆连接架,其固定在车身纵梁的内侧面,所述上推杆连接架两侧分别与一上推力杆的另一端铰接;下推杆连接架,所述下推力连接架的顶部固定在车架的外侧面,其两侧分别与一下推力杆的另一端铰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板簧悬架,包括车桥、车架、一端固定在车桥顶部的上推力杆、一端固定在车桥底部的下推力杆、板簧以及安装在车架与车桥间的减震器;所述上推力杆为V型推力杆,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推力杆包括第一下推力杆和第二下推力杆;所述上推力杆包括第一上推力杆和第二上推力杆,所述第一上推力杆与所述第二上推力杆的开口处正对设置;还包括:上推杆连接架,其固定在车身纵梁的内侧面,所述上推杆连接架两侧分别与一上推力杆的另一端铰接;下推杆连接架,所述下推力连接架的顶部固定在车架的外侧面,其两侧分别与一下推力杆的另一端铰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簧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推杆连接架包括:侧板,其固定在车身纵梁的内侧面;托架,其沿所述侧板的长度方向固定在所述侧板的中部,所述托架的两侧分别向所述托架的中心处凹陷形成两开口槽,各所述开口槽的侧壁上沿所述开口槽的凹陷方向分别开设有一安装螺孔;所述上推力杆的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兴超高畅谢杰江元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