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支撑结构及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658379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17 00: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散热支撑结构及机器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散热支撑结构,其包括用于容纳发热源的壳体,所述壳体的面向所述发热源的壁面为内壁,所述壳体的背离所述发热源的壁面为外壁,所述发热源固定在导热部件上,所述导热部件固定在所述内壁上,在所述外壁上设有散热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散热支撑结构,其壳体用于容纳发热源,发热源和导热部件被壳体包容和支撑,发热源上的热量经导热部件传导到壳体的内壁,最终经壳体外壁上设置的散热鳍发散到壳体外侧的空气中,从而形成立体式散热,充分利用了立体空间进行散热,有效的增大了散热面积,壳体外壁上设置的散热鳍同时可以起到加强筋的作用,从而在增强散热效率的同时也能够增强结构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散热结构,尤其涉及散热支撑结构及机器人。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人正逐渐走入平常百姓的生活,因此,可以和人进行互动、能够用于社交的机器人成为未来家用机器人的一个发展方向。这样的机器人通常需要具有一个拟人化的头部,该头部通常需要部署一些诸如可显示或可动作的电子部件,以及用于计算或控制的集成电路芯片。在实现上述技术方案的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为了使机器人的头部小巧,这样的机器人头部会要求有比较高的集成度,这就给机器人头部的散热问题带来了挑战。然而目前的大部分散热器,是以单独在发热部位贴合散热片的方式来进行散热的,这种散热方式比较单一、体型大、利用率低,不适于这样密集度较高的场合。另外,现有的散热器也不具备支撑骨架的作用,仅仅起到散热的作用,而机器人头部不仅有散热需求,还要求整个结构设计更加优化,例如机器人头部有散热需求的同时还需要被支撑,显然现有的散热器也不具备支撑骨架的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同时起散热和支撑骨架作用的散热支撑结构,并相应地提供一种包含该散热支撑结构的机器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散热支撑结构,其包括用于容纳发热源的壳体,所述壳体的面向所述发热源的壁面为内壁,所述壳体的背离所述发热源的壁面为外壁,所述发热源固定在导热部件上,所述导热部件固定在所述内壁上,在所述外壁上设有散热鳍。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底部壳、连接在所述底部壳左端的左侧壳和连接在所述底部壳右端的右侧壳,所述发热源和所述导热部件位于所述左侧壳和所述右侧壳之间,所述内壁包括所述底部壳的上侧面、所述左侧壳的右侧面和所述右侧壳的左侧面,所述外壁包括所述底部壳的下侧面、所述左侧壳的左侧面和所述右侧壳的右侧面。进一步地,所述导热部件包括导热板,所述导热板铺设在所述底部壳的上侧面上,所述发热源与所述导热板的上表面贴合。优选地,所述导热部件包括U型热管,所述U型热管包括底部部分、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所述底部部分与所述底部壳的上侧面贴合,所述左侧部分与所述左侧壳的右侧面贴合,所述右侧部分与所述右侧壳的左侧面贴合,所述发热源与所述底部部分贴合。优选地,在所述左侧壳和/或所述右侧壳上设有过线孔,所述过线孔用于穿设与所述发热源连接的导线。优选地,所述散热鳍和所述壳体为一体铸造成型。优选地,所述散热鳍包括针状散热鳍和/或片状散热鳍。优选地,其中至少有一部分所述散热鳍在所述外壁上呈平行排布、圆周排布或离散排布。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机器人,其包括任一上述的散热支撑结构,所述壳体还用于容纳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上,所述壳体的外壁连接在支架上,所述支架连接在机器人底盘上。优选地,所述机器人底盘包括动平衡车,所述底部壳连接在所述支架上,所述显示装置位于所述左侧壳和所述右侧壳之间,所述显示装置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左侧壳和所述右侧壳上。本技术提供的上述散热支撑结构的主要有益效果在于,其壳体用于容纳发热源,壳体的面向发热源的壁面为内壁,壳体的背离发热源的壁面为外壁,发热源通过导热部件固定在壳体的内壁上,因此发热源和导热部件被壳体包容和支撑,发热源上的热量经导热部件传导到壳体的内壁,最终经壳体外壁上设置的散热鳍发散到壳体外侧的空气中,从而形成立体式散热,充分利用了包裹外形和立体空间进行散热,有效的增大了散热面积。另外,壳体和散热鳍除了具备散热作用以外,还同时具备支撑骨架的作用,壳体外壁上设置的散热鳍同时可以起到加强筋的作用,从而在增强散热效率的同时也能够增强结构强度。本技术提供的上述机器人可承接上述散热支撑结构的优点,壳体作为显示装置的支撑骨架,同时包容了发热源和显示装置,既解决了增强散热效率的问题,又能够增强结构强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散热支撑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壳体及散热鳍的第一视角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壳体及散热鳍的第二视角的立体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散热支撑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三的机器人的立体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1-壳体;11-散热鳍;12-过线孔;101-底部壳;102-左侧壳;103-右侧壳;2-发热源;3-导热部件;31-导热板;32-U型热管;4-显示装置;5-支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散热支撑结构及机器人进行详细描述。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3所示,其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散热支撑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壳体及散热鳍的第一视角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壳体及散热鳍的第二视角的立体图,本实施例的散热支撑结构,其包括用于容纳发热源2的壳体1,壳体1的面向(或者说靠近)发热源2的壁面为内壁,壳体1的背离(或者说远离)发热源2的壁面为外壁,发热源2固定在导热部件3上,导热部件3固定在内壁上,在外壁上设有散热鳍11。本实施例提供的散热支撑结构,其壳体1用于容纳发热源2,壳体1的面向发热源2的壁面为内壁,壳体1的背离发热源2的壁面为外壁,发热源2通过导热部件3固定在壳体1的内壁上,因此发热源2和导热部件3被壳体1包容和支撑,发热源2上的热量经导热部件传导到壳体的内壁,最终经壳体1外壁上设置的散热鳍11发散到壳体1外侧的空气中,从而形成立体式散热,充分利用了包裹外形和立体空间进行散热,有效的增大了散热面积。另外,这里壳体1和散热鳍11除了具备散热作用以外,还同时具备支撑骨架的作用,壳体1外壁上设置的散热鳍11同时可以起到加强筋的作用,从而在增强散热效率的同时也能够增强结构强度。本实施例对壳体1的外形进行了特别设计,以使其适于作为机器人头部的支撑骨架,本实施例的壳体1包括底部壳101、连接在底部壳101左端的左侧壳102和连接在底部壳101右端的右侧壳103,发热源2和导热部件3位于左侧壳102和右侧壳103之间,壳体1的内壁包括底部壳101的上侧面、左侧壳102的右侧面和右侧壳103的左侧面,壳体1的外壁包括底部壳101的下侧面、左侧壳102的左侧面和右侧壳103的右侧面。本实施例的壳体1看上去呈U型,U型结构的壳体1结合散热鳍11适合于作为机器人头部的支撑骨架,左侧壳102和右侧壳103可作为容纳并支撑机器人头部的支撑件,从而使机器人头部同时满足被支撑和散热的需求。具体地,本实施例在底部壳101的下侧面、左侧壳102的左侧面和右侧壳103的右侧面均设有散热鳍11。左侧壳102和右侧壳103相互平行且均垂直于底部壳101。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说的“上”“下”“左”“右”是为了便于结合附图对壳体1的形状进行描述,不代表其在被使用时必须处于这样的方位,其在被使用时,可以以任意姿态存在。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便于将电路板布设在左侧壳102和右侧壳103之间,参见图1、图2和图4,本实施例中底部壳101的上侧面上也设有少量的散热鳍,不过底部壳101的上侧面上设置的散热鳍的主要作用不是散热,而是便于支撑电路板等部件,因此其也可以用设计在底部壳101的上侧面上的其他结构替代。具体地,本实施例的导热部件3包括导热板31,导热板31铺设在底部壳101的上侧面上,发热源2与导热板31的上表面贴合,发热源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容纳发热源的壳体,所述壳体的面向所述发热源的壁面为内壁,所述壳体的背离所述发热源的壁面为外壁,所述发热源固定在导热部件上,所述导热部件固定在所述内壁上,在所述外壁上设有散热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容纳发热源的壳体,所述壳体的面向所述发热源的壁面为内壁,所述壳体的背离所述发热源的壁面为外壁,所述发热源固定在导热部件上,所述导热部件固定在所述内壁上,在所述外壁上设有散热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底部壳、连接在所述底部壳左端的左侧壳和连接在所述底部壳右端的右侧壳,所述发热源和所述导热部件位于所述左侧壳和所述右侧壳之间,所述内壁包括所述底部壳的上侧面、所述左侧壳的右侧面和所述右侧壳的左侧面,所述外壁包括所述底部壳的下侧面、所述左侧壳的左侧面和所述右侧壳的右侧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部件包括导热板,所述导热板铺设在所述底部壳的上侧面上,所述发热源与所述导热板的上表面贴合。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部件包括U型热管,所述U型热管包括底部部分、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所述底部部分与所述底部壳的上侧面贴合,所述左侧部分与所述左侧壳的右侧面贴合,所述右侧部分与所述右侧壳的左侧面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斌张国鹏李京燕陈星驰
申请(专利权)人:纳恩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