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等腰梯形结构的履带可变形机器人移动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572821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6 10: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基于等腰梯形结构的履带可变形机器人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该移动平台包括车体模块、两个等腰梯形轮-履模块、驱动后轮模块和辅助底轮模块;两个等腰梯形轮-履模块左右对称布置在车体模块的两侧,辅助底轮模块安装在车体模块的底部,驱动后轮模块位于车体模块的后部;所述车体模块包括电机驱动器、壳体及两个履带驱动系统和两个后轮驱动系统,电机驱动器安装在车体模块的中心,两个履带驱动系统和两个后轮驱动系统均以电机驱动器所在直线为轴平行对称设置,履带驱动系统和后轮驱动系统反向安装在壳体内,壳体底部与辅助底轮模块连接;每个履带驱动系统包括伺服电机、电机减速器、电机安装架和锥齿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机器人移动平台
,具体为一种基于等腰梯形结构的履带可变形机器人移动平台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机器人移动机构研究中,轮式移动机器人的灵活机动性较好,但是其主要应用于平整地面环境中;腿式移动机器人能够通过较为复杂的地面环境,但其效率低下,控制算法复杂;履带式机器人的应用研究广泛,兼具了效率和障碍物通过性能,普通的履带机器人大多为关节摆臂式结构,通过调节关节摆臂的角度,主动地适应环境变化。而这类机器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感器所反馈的环境信息以及主动的控制调节。而被动自适应履带机器人能将环境中的约束力作为一种有效的输出,使履带外形轮廓被动地发生改变,从而更好的适应环境,从而减少了机器人对传感系统和控制系统的依赖性,并提高行走效率,成为履带机器人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现有的被动自适应履带机器人研究有:专利号为ZL2013101764130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被动自适应履带可变形移动机器人平台,该机器人平台采用欠驱动的平面六杆机构作为支撑履带的机构,能通过高于履带的障碍,但其变形不大,平整路面速度较低,且辅助摆臂模块在实际应用中达不到太大效果;专利号为ZL2010102195152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具有自适应能力的轮-履复合变形移动机器人,该机器人具有轮-履两种运动模式,但其在轮式运动时,履带作为虚拟轮仍接触地面,且要保持和主动轮相同的线速度,容易产生履带与地面的摩擦,其前轮驱动的方式使得其在轮式运动模式下越障能力不足,且需要主动避开正前方小于车体宽度的小障碍。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拟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等腰梯形结构的履带可变形机器人移动平台,该移动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具有被动自适应能力,且具有轮、履两种运动模式,能根据环境中障碍物的尺寸被动地改变履带的外形,并能在变形的同时自主地实现轮、履两种运动模式的切换,在确保复杂地形适应能力的前提下,增强了平整路面的通过效率,避免了履带与地面的摩擦,且履带在整个变形过程中的长度变化可控,并采用一种用于辅助越障的辅助底轮模块,进一步增加移动平台对障碍物的通过性。本技术解决所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基于等腰梯形结构的履带可变形机器人移动平台,该移动平台包括车体模块、两个等腰梯形轮-履模块、驱动后轮模块和辅助底轮模块;两个等腰梯形轮-履模块左右对称布置在车体模块的两侧,辅助底轮模块安装在车体模块的底部,驱动后轮模块位于车体模块的后部;所述车体模块包括电机驱动器、壳体及两个履带驱动系统和两个后轮驱动系统,电机驱动器安装在车体模块的中心,两个履带驱动系统和两个后轮驱动系统均以电机驱动器所在直线为轴平行对称设置,履带驱动系统和后轮驱动系统反向安装在壳体内,壳体底部与辅助底轮模块连接;每个履带驱动系统包括伺服电机、电机减速器、电机安装架和锥齿轮,电机减速器通过电机安装架安装在辅助底轮模块上,所述电机减速器一端与伺服电机的输出轴相连,另一端与锥齿轮连接;后轮驱动系统的组成与连接方式同履带驱动系统;所述驱动后轮模块包括驱动后轮、传动箱体、输入轴、输出轴和同步带轮;传动箱体的前段伸入车体模块中,输入轴与输出轴均经轴承平行安装在传动箱体内的相应安装孔上,输入轴和输出轴通过同步带轮及同步带传递动力,所述输入轴伸出传动箱体的两端均安装有一个锥齿轮,该锥齿轮与相应的后轮驱动系统中的锥齿轮相互啮合;所述输出轴伸出传动箱体的两端均安装有一个驱动后轮;所述等腰梯形轮-履模块包括履带、后支撑架、连杆、前支撑架、弹簧、从动车轮、传动轴、主轴、履带驱动轮及三个履带支撑轮;履带环绕安装在三个履带支撑轮和一个履带驱动轮上,前支撑架和后支撑架各自分别由两片相同形状规格的梯形框架构成,后支撑架的后端两个顶点处均安装有一个履带支撑轮,前端下部与车体模块的壳体通过铰链相连接,连接点为第一铰链连接点,后支撑架的前端上部和前支撑架的后端上部均与连杆通过铰链相连接,后支撑架的前端上部与连杆的连接点为第二铰链连接点,前支撑架的后端上部与连杆的连接点为第三铰链连接点;前支撑架的后端下部通过主轴与车体模块的壳体相铰接,铰接处为第四铰链连接点,前支撑架的前端上部装有履带驱动轮;四个铰接连接点依次的连线构成一个等腰梯形;所述主轴一端伸入车体模块中并安装有锥齿轮,该锥齿轮与相应履带驱动系统的锥齿轮相互啮合;在前支撑架的两片梯形框架之间的主轴上安装有圆柱齿轮;所述传动轴两端通过轴承与前支撑架相连接,传动轴上设有圆柱齿轮,且与主轴上的圆柱齿轮相啮合,传动轴上还安装有同步带轮,通过同步带与履带驱动轮连接;在前支撑架和车体模块之间安装有弹簧;所述从动车轮通过车轮轴与前支撑架相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采用模块化设计,具有被动自适应能力:在等腰梯形轮-履模块中以四个铰链连接点(J1、J2、J3、J4)为顶点构成具有一个自由度的等腰梯形结构,该结构能够根据具体障碍物的尺寸产生变形,从而使履带外轮廓的形状改变,且履带长度的变化可控制在一定的微小范围内,前支撑架和后支撑架均为梯形结构或近似梯形的结构,结构更稳定,能够实现楼梯、斜坡、沟槽等复杂环境的平稳高效行走,并能跨越高于自身的障碍物。2.本技术具有轮-履两种运动模式,可以被动的实现两种模式的转换,具有很强的自主地形适应能力,且不需要复杂的控制算法就可以实现;在平整路面,从动车轮和驱动后轮直接接触地面,移动平台做轮式运动,能避免出现履带作为虚拟轮仍接触地面,与地面产生摩擦的问题,且轮、履两种运动的驱动系统相互独立,提高了轮式运动的速度,且节约能量。3.本技术设置辅助底轮模块,配合驱动后轮模块,克服轮式运动模式下前轮驱动存在的越障能力不足的局限性,能够更好通过位于移动平台下面的小障碍物,而无需主动避障。本申请中的辅助底轮模块,采用前、中、后三种底轮系统,每个底轮系统均设计特定数量的小底轮和小底轮轴,进一步增强了移动平台通过小障碍物的通过性,加快了行进速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基于等腰梯形结构的履带可变形机器人移动平台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基于等腰梯形结构的履带可变形机器人移动平台一种实施例的等腰梯形轮-履模块2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基于等腰梯形结构的履带可变形机器人移动平台一种实施例的车体模块1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基于等腰梯形结构的履带可变形机器人移动平台一种实施例的驱动后轮模块3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等腰梯形结构的履带可变形机器人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该移动平台包括车体模块、两个等腰梯形轮‑履模块、驱动后轮模块和辅助底轮模块;两个等腰梯形轮‑履模块左右对称布置在车体模块的两侧,辅助底轮模块安装在车体模块的底部,驱动后轮模块位于车体模块的后部;所述车体模块包括电机驱动器、壳体及两个履带驱动系统和两个后轮驱动系统,电机驱动器安装在车体模块的中心,两个履带驱动系统和两个后轮驱动系统均以电机驱动器所在直线为轴平行对称设置,履带驱动系统和后轮驱动系统反向安装在壳体内,壳体底部与辅助底轮模块连接;每个履带驱动系统包括伺服电机、电机减速器、电机安装架和锥齿轮,电机减速器通过电机安装架安装在辅助底轮模块上,所述电机减速器一端与伺服电机的输出轴相连,另一端与锥齿轮连接;后轮驱动系统的组成与连接方式同履带驱动系统;所述驱动后轮模块包括驱动后轮、传动箱体、输入轴、输出轴和同步带轮;传动箱体的前段伸入车体模块中,输入轴与输出轴均经轴承平行安装在传动箱体内的相应安装孔上,输入轴和输出轴通过同步带轮及同步带传递动力,所述输入轴伸出传动箱体的两端均安装有一个锥齿轮,该锥齿轮与相应的后轮驱动系统中的锥齿轮相互啮合;所述输出轴伸出传动箱体的两端均安装有一个驱动后轮;所述等腰梯形轮‑履模块包括履带、后支撑架、连杆、前支撑架、弹簧、从动车轮、传动轴、主轴、履带驱动轮及三个履带支撑轮;履带环绕安装在三个履带支撑轮和一个履带驱动轮上,前支撑架和后支撑架各自分别由两片相同形状规格的梯形框架构成,后支撑架的后端两个顶点处均安装有一个履带支撑轮,前端下部与车体模块的壳体通过铰链相连接,连接点为第一铰链连接点,后支撑架的前端上部和前支撑架的后端上部均与连杆通过铰链相连接,后支撑架的前端上部与连杆的连接点为第二铰链连接点,前支撑架的后端上部与连杆的连接点为第三铰链连接点;前支撑架的后端下部通过主轴与车体模块的壳体相铰接,铰接处为第四铰链连接点,前支撑架的前端上部装有履带驱动轮;四个铰接连接点依次的连线构成一个等腰梯形;所述主轴一端伸入车体模块中并安装有锥齿轮,该锥齿轮与相应履带驱动系统的锥齿轮相互啮合;在前支撑架的两片梯形框架之间的主轴上安装有圆柱齿轮;所述传动轴两端通过轴承与前支撑架相连接,传动轴上设有圆柱齿轮,且与主轴上的圆柱齿轮相啮合,传动轴上还安装有同步带轮,通过同步带与履带驱动轮连接;在前支撑架和车体模块之间安装有弹簧;所述从动车轮通过车轮轴与前支撑架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等腰梯形结构的履带可变形机器人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该移动平台包括车
体模块、两个等腰梯形轮-履模块、驱动后轮模块和辅助底轮模块;两个等腰梯形轮-履模块
左右对称布置在车体模块的两侧,辅助底轮模块安装在车体模块的底部,驱动后轮模块位
于车体模块的后部;
所述车体模块包括电机驱动器、壳体及两个履带驱动系统和两个后轮驱动系统,电机
驱动器安装在车体模块的中心,两个履带驱动系统和两个后轮驱动系统均以电机驱动器所
在直线为轴平行对称设置,履带驱动系统和后轮驱动系统反向安装在壳体内,壳体底部与
辅助底轮模块连接;每个履带驱动系统包括伺服电机、电机减速器、电机安装架和锥齿
轮,电机减速器通过电机安装架安装在辅助底轮模块上,所述电机减速器一端与伺服电机
的输出轴相连,另一端与锥齿轮连接;后轮驱动系统的组成与连接方式同履带驱动系统;
所述驱动后轮模块包括驱动后轮、传动箱体、输入轴、输出轴和同步带轮;传动箱体
的前段伸入车体模块中,输入轴与输出轴均经轴承平行安装在传动箱体内的相应安装孔
上,输入轴和输出轴通过同步带轮及同步带传递动力,所述输入轴伸出传动箱体的两端均
安装有一个锥齿轮,该锥齿轮与相应的后轮驱动系统中的锥齿轮相互啮合;所述输出轴伸
出传动箱体的两端均安装有一个驱动后轮;
所述等腰梯形轮-履模块包括履带、后支撑架、连杆、前支撑架、弹簧、从动车轮、传
动轴、主轴、履带驱动轮及三个履带支撑轮;履带环绕安装在三个履带支撑轮和一个履带
驱动轮上,前支撑架和后支撑架各自分别由两片相同形状规格的梯形框架构成,后支撑架
的后端两个顶点处均安装有一个履带支撑轮,前端下部与车体模块的壳体通过铰链相连
接,连接点为第一铰链连接点,后支撑架的前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晓玲田颖张明路李凡卢钰仁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工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