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驱动桥平衡悬架和汽车起重机,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驱动桥平衡悬架包括:两组平衡单元,及用于设置于两组所述平衡单元之间且与车架铰接的平衡支架;每组平衡单元包括平衡杆、摆臂和板簧;平衡杆的一端与所衡支架铰接,另一端与摆臂的第一端铰接,摆臂的第二端用于与车架铰接,板簧用于架设在车桥上,板簧的一端搭接在摆臂的第三端上,另一端搭接在平衡支架上;每组所述平衡单元中的平衡杆、摆臂和板簧,与所述平衡支架形成四杆机构。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驱动桥平衡悬架中的两个平衡单元通过平衡支架绕车架进行转动,当设计轴荷较大的车桥在起伏路面行驶时,垂直载荷在任何情况下都相等,从而使整车行驶平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是一种驱动桥平衡悬架和汽车起重机。
技术介绍
悬架是汽车的车架(或承载式车身)与车桥(也称车轴)之间的一切平衡连接装置的总称,车桥的两端安装有汽车车轮,悬架的作用是传递作用在车轮和车架之间的力和力扭,并且缓冲由不平路面传给车架或车身的冲击力,并减少由此引起的震动,以保证汽车能平顺地行驶。现在重型汽车起重机采用双后桥驱动,为提高行驶舒服性,需采用平衡悬架结构进行减震。如图1所示,现有汽车起重机中的平衡悬架包括:中桥3、后桥6、第一板簧4、平衡梁5、第一推力杆2及第二推力杆8;位于前部的第一推力杆2的一端与中桥3的顶部铰接,另一端与车架底部铰接,位于后部的第二推力杆8两端分别与后桥6的顶部及车架底部铰接。平衡梁5为箱型结构,其两端分别与中桥3和后桥6底部铰接,与两个推力杆侧面投影为平行四边形,保持在两个车桥在上下跳动过程中保持平移移动。通过平衡梁5转动来实现一桥抬高而使另一桥降低,保证中桥3和后桥6的车轮垂直载荷相等。但是如果中桥3和后桥6的设计轴荷较大时,第一板簧4固定于平衡梁5的支座上,将导致相应的平衡梁5、第一板簧4及固定支架等部件设计较大,重量增加,车架受力状况比较恶劣。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驱动桥平衡悬架和汽车起重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中后桥的设计轴荷较大时驱动车桥结构复杂和重量较大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驱动桥平衡悬架,所述驱动桥平衡悬架包括:两组平衡单元,及用于设置于两组所述平衡单元之间且与车架铰接的平衡支架;每组所述平衡单元包括平衡杆、摆臂和板簧;所述平衡杆的一端与所述平衡支架铰接,另一端与所述摆臂的第一端铰接,所述摆臂的第二端用于与车架铰接,所述板簧用于架设在车桥上,所述板簧的一端搭接在所述摆臂的第三端上,另一端搭接在所述平衡支架上;每组所述平衡单元中的平衡杆、摆臂和板簧,与所述平衡支架形成四杆机构。为了便于搭接板簧,进一步地,所述摆臂的第一端及摆臂的第二端设置于所述摆臂的顶部,所述摆臂的第三端设置于所述摆臂的底部。摆臂的第二端通过销轴与固定支架铰接,摆臂的第二端均绕销轴进行转动。进一步地,所述摆臂包括第一滑板及两个第一侧板,所述第一滑板对应于所述摆臂的第三端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侧板之间。即第一滑板设置于摆臂的第三端处,位于摆臂的底部,便于板簧搭接于第一滑板上。所述摆臂为三角形,也可以为椭圆形或矩形。进一步地,所述平衡支架包括两个第二滑板及两个第二侧板,所述第二滑板位于两个所述第二侧板之间。为了便于板簧搭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滑板分别设置于所述平衡支架底部,所述平衡杆与所述平衡支架的顶部连接。两个第二滑板位于所述平衡支架底部的左右两端。所述平衡杆包括第一平衡杆和第二平衡杆,第一平衡杆一端与第一摆臂的第一端铰接,另一端与平衡支架的左端铰接,第二平衡杆一端与第二摆臂的第一端铰接,另一端与平衡支架的右端铰接。进一步地,所述板簧的一端搭接于所述第一滑板上,另一端搭接于所述第二滑板上。第一平衡杆一端与第一摆臂的第一端铰接,另一端与平衡支架的左端铰接,第二平衡杆一端与第二摆臂的第一端铰接,另一端与平衡支架的右端铰接。进一步地,还包括与所述车架铰接的固定支架,所述摆臂的第二端与所述固定支架铰接。摆臂通过固定支架与车架铰接,摆臂的第二端通过销轴与固定支架铰接,摆臂的第二端绕销轴进行转动。固定支架包括设置于车架右端的后固定支架,和设置于车架左端的前固定支架。第一摆臂的第二端与前固定支架铰接,第二摆臂的第二端与后固定支架铰接。进一步地,还包括与所述车架连接的中间支架,所述平衡支架与所述中间支架铰接。平衡支架通过中间支架与车架铰接,平衡支架的中心点通过销轴与所述中间支架铰接,平衡支架可以绕销轴相对于中间支架进行转动。进一步地,还包括一端与所述中间支架连接的推力杆,所述推力杆另一端用于与所述车桥连接。推力杆包括第一推力杆和第二推力杆,中间支架的顶部与车架的底部固定连接,中间支架的底部的左右两端分别与第一推力杆和第二推力杆连接。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汽车起重机,包括如上所述的驱动桥平衡悬架,其中,还包括车桥,所述板簧架设在所述车桥上。车桥与板簧之间通过固定板和U形螺栓进行固定连接。两个四杆机构合理分配后桥与中桥的垂直载荷,减轻单个车桥受到的冲击载荷,使得后桥与中桥的载荷相等,从而使整车行驶平稳,且做平移能保证车桥姿态角不变化。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驱动桥平衡悬架和汽车起重机,其中,驱动桥平衡悬架中的每组平衡单元包括平衡杆、摆臂和板簧;平衡杆的一端与平衡支架铰接,另一端与摆臂的第一端铰接,摆臂的第二端用于与车架铰接,板簧用于架设在车桥上,板簧的一端搭接在摆臂的第三端上,另一端搭接在平衡支架上;每组所述平衡单元中的平衡杆、摆臂和板簧,与所述平衡支架形成四杆机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驱动桥平衡悬架中的平衡单元中的平衡杆、摆臂和板簧,与平衡支架形成四杆机构,侧面投影为两个平行四边形。两个平衡单元通过平衡支架绕车架进行转动,当设计轴荷较大的车桥在起伏路面行驶时,垂直载荷在任何情况下都相等,从而使整车行驶平稳。附图说明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
技术介绍
的驱动桥平衡悬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驱动桥平衡悬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驱动桥平衡悬架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图中:1-前固定支架;2-第一推力杆;3-中桥;4-第一板簧;5-平衡梁;6-后桥;7-后固定支架;8-第二推力杆;10-第二板簧;11-第一摆臂;12-第一平衡杆;13-第三板簧;14-第二摆臂;16-中间支架;17-第二平衡杆;18-平衡支架;20-第一平衡单元;21-第二平衡单元。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驱动桥平衡悬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驱动桥平衡悬架包括:两组平衡单元,及用于设置于两组所述平衡单元之间且与车架铰接的平衡支架18;每组所述平衡单元包括平衡杆、摆臂和板簧;所述平衡杆的一端与所述平衡支架18铰接,另一端与所述摆臂的第一端铰接,所述摆臂的第二端用于与车架铰接,所述板簧用于架设在车桥上,所述板簧的一端搭接在所述摆臂的第三端上,另一端搭接在所述平衡支架18上;每组所述平衡单元中的平衡杆、摆臂和板簧,与所述平衡支架18形成四杆机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驱动桥平衡悬架中的平衡单元中的平衡杆、摆臂和板簧,与平衡支架18形成四杆机构,侧面投影为两个平行四边形。两个平衡单元通过平衡支架18绕车架进行转动,当设计轴荷较大的车桥在起伏路面行驶时,垂直载荷在任何情况下都相等,从而使整车行驶平稳,结构简单,车架受力均匀。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驱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驱动桥平衡悬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组平衡单元,及用于设置于两组所述平衡单元之间且与车架铰接的平衡支架;每组所述平衡单元包括平衡杆、摆臂和板簧;所述平衡杆的一端与所述平衡支架铰接,另一端与所述摆臂的第一端铰接,所述摆臂的第二端用于与车架铰接,所述板簧用于架设在车桥上,所述板簧的一端搭接在所述摆臂的第三端上,另一端搭接在所述平衡支架上;每组所述平衡单元中的平衡杆、摆臂和板簧,与所述平衡支架形成四杆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驱动桥平衡悬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组平衡单元,及用于设置于两组所述平衡单元之间且与车架铰接的平衡支架;每组所述平衡单元包括平衡杆、摆臂和板簧;所述平衡杆的一端与所述平衡支架铰接,另一端与所述摆臂的第一端铰接,所述摆臂的第二端用于与车架铰接,所述板簧用于架设在车桥上,所述板簧的一端搭接在所述摆臂的第三端上,另一端搭接在所述平衡支架上;每组所述平衡单元中的平衡杆、摆臂和板簧,与所述平衡支架形成四杆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桥平衡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臂的第一端及摆臂的第二端设置于所述摆臂的顶部,所述摆臂的第三端设置于所述摆臂的底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桥平衡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臂包括第一滑板及两个第一侧板,所述第一滑板对应于所述摆臂的第三端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侧板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桥平衡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支架包括两个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欣,唐锋,沈川,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汽车起重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