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元环大环内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13782064 阅读:2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04 21: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十六元环大环内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属于农药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中化合物的结构式如下: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化合物是由冰城链霉菌突变菌株Streptomyces bingchenggensis BC-120-4经扩大培养后,发酵液经过滤后,用甲醇浸提,乙酸乙酯萃取,浓缩后硅胶柱层析,RP-18柱层析后所得到的化合物。所述化合物在制备杀螨虫药、杀线虫药中的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杀螨杀线虫活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农药
,具体涉及一类具有杀虫活性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1967年,日本Sankyo公司从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 subsp.aureolacrimosus的发酵液中发现米尔贝霉素,研究至今,已分离到米尔贝霉素20余种。在长期的研究中,通过对米尔贝霉素的多个组分进行化学结构修饰,形成了一系列的衍生物。目前商品化最多的是米尔贝霉素A3/A4、莫西克汀、米尔贝肟。该类药物在农牧业上对寄生虫类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具有广谱杀虫活性,如螨类、蚜虫、黄褐天幕毛虫、肠道寄生虫及其他危害农业及畜牧业的寄生虫。其作用特点包括用量少,反应强烈且对人安全、无毒害,不污染环境,对天敌无害,也不易产生抗性。作为抗寄生虫药,米尔贝霉素作用机制是,其作为一种γ-氨基丁酸(GABA)的激动剂,进而引发突触前的GABA释放,影响Cl-通道的通透性,进而阻断神经递质的传导,从而引起虫体神经肌肉麻痹至死。冰城链霉菌Streptomyces bingchenggensis是本实验室从土壤中分离得到的米尔贝霉素产生菌。与其它米尔贝霉素产生菌Strept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十六元环大环内酯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该化合物的结构式为:

【技术特征摘要】
1.十六元环大环内酯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该化合物的结构式为:2.十六元环大环内酯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该化合物的结构式为: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十六元环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是将冰城链霉菌突变菌株经扩大培养后再分离纯化。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十六元环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冰城链霉菌突变菌株为Streptomyces bingchenggensis BC-120,所述扩大培养依次分为斜面培养、种子培养及最后的发酵三个步骤。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十六元环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斜面培养为:斜面培养基组成:葡萄糖10-12g/L,麦芽糖3-4g/L,酵母抽提粉3-4g/L,K2HPO4·3H2O 0.5-0.6g/L,MgSO4·7H2O 0.5-0.6g/L,NaCl 0.5-0.6g/L,KNO3 1.0-1.2g/L,琼脂粉20-25g/L,pH 7.0-7.2,用去离子水配制,灭菌,接菌后置于28℃培养箱中,培养8-9天,将培养得到的孢子用无菌水配置成107-108c.f.u.ml-1的孢子悬液备用。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十六元环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种子培养为:种子培养基组成:葡萄糖5-6g/L,麦芽糊精5-6g/L,可溶性淀粉1.0-1.2g/L,酵母粉5-6g/L,牛肉膏1.0-1.2g/L,酪蛋白胨1.0-1.2g/...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向文胜张继王继栋李建宋王相晶
申请(专利权)人:东北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