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架纵梁内板中部组合加强板以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751128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24 15: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架纵梁内板中部组合加强板以及汽车,其中车架纵梁内板中部组合加强板包括第一加强板以及设置于第一加强板上的第二加强板,第二加强板向车架纵梁外板凸出,还包括设置于第一加强板上的第三加强板,第三加强板的另一端向外弯折后连接于第一加强板上,第三加强板与第一加强板围合形成一封闭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汽车包括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架纵梁内板中部组合加强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结构简单,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车架纵梁外板形成一个支撑结构,同时第三加强板与第一加强板围合形成一封闭腔,从而增强车架纵梁弯折区域强度,有效抑制碰撞中车架纵梁中部发生的弯折,减少前围侵入量,确保乘员生存空间,有效保护乘员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制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架纵梁内板中部组合加强板以及汽车
技术介绍
安全性能是众多汽车性能中最重要的一项,受到汽车消费者以及汽车企业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外汽车正面碰撞法规和评价体系中对正面碰撞的评价方法分为全宽碰撞实验和40%偏置碰撞实验。2006年版C-NCAP(中国新车评价规程)将偏置碰列为星级评定项目,2009年版C-NCAP进一步将偏置碰撞的速度由56km/h提高到64km/h。偏置碰实验中,汽车前端只有一侧参与能量吸收,因此对车身结构的要求更为严苛,进行汽车偏置碰撞安全性的研究,无论是对于提升主机厂整体设计水平,还是降低实际碰撞中乘员伤害,都具有重要意义。现有技术中的车体相对较软,对于40%偏置碰撞由于车辆只有不到一半的结构参与碰撞,车体在碰撞中变形严重,较大的车体侵入量会造成车内乘员生存空间不足,特别是车辆前围板侵入量较大,导致乘员小腿伤害较大。作为非承载式车辆防偏置碰撞最为关键的结构件,车架纵梁的强度以及其吸能效果对于确保乘员生存空间以及减少乘员伤害至关重要。目前,通过对整车的碰撞仿真分析发现前围板至B柱之间区域的车架纵梁沿Z方向折弯变形较大,导致侵入量偏大,不能满足车辆安全性能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有效加强车辆防偏置碰撞能力,有效保护乘员安全的车架纵梁内板中部组合加强板以及汽车。本技术的车架纵梁内板中部组合加强板,用于连接在车辆前围板至B
柱之间区域的车架纵梁内侧,包括用于连接于车架纵梁内板上的第一加强板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加强板上的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向车架纵梁外板凸出。本技术的车架纵梁内板中部组合加强板,其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加强板上的第三加强板,所述第三加强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加强板上,所述第三加强板的另一端向外弯折后连接于所述第一加强板上,所述第三加强板与第一加强板围合形成一封闭腔。本技术的车架纵梁内板中部组合加强板,其中,所述第一加强板为矩形,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延伸方向与车架纵梁内板的延伸方向相同。本技术的车架纵梁内板中部组合加强板,其中,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上边缘、下边缘分别设置有向第一加强板的内部弯折的上翻边、下翻边。本技术的车架纵梁内板中部组合加强板,其中,所述上翻边的上方、所述下翻边的下方分别设置有用于与车架纵梁内板焊接的焊接部。本技术的车架纵梁内板中部组合加强板,其中,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中部设置有一个长条形减重孔,所述减重孔的边缘设置有环形翻边。本技术的车架纵梁内板中部组合加强板,其中,所述第一加强板上设置有多个圆形工艺孔。本技术的车架纵梁内板中部组合加强板,其中,所述第一加强板为长方形,所述第二加强板的每一边的边缘均设置有翻边,所述第二加强板的外侧竖边的翻边上设置有用于与车辆车架纵梁外板焊接连接的焊接部。本技术的车架纵梁内板中部组合加强板,其中,所述第三加强板的截面为U形,所述第三加强板的边缘设置有用于与第一加强板焊接的焊接部。本技术的汽车,包括本技术的车架纵梁内板中部组合加强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结构简单,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车架纵梁外板形成一个支撑结构,同时第三加强板与第一加强板围合形成一封闭腔,从而增强车架纵梁弯折区域强度,有效抑制碰撞中车架纵梁中部发生的弯折,减少前围侵入量,确保乘员生存空间,有效保护乘员安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车架纵梁内板中部组合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车架纵梁内板中部组合加强板的第一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车架纵梁内板中部组合加强板的第二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车架纵梁内板中部组合加强板的第三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车架纵梁内板中部组合加强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的车架纵梁内板中部组合加强板,用于连接在车辆前围板至B柱之间区域的车架纵梁内侧,包括用于连接于车架纵梁内板1上的第一加强板11以及设置于第一加强板11上的第二加强板12,第二加强板12向车架纵梁外板凸出。结合图3、图4、图5所示,本技术的车架纵梁内板中部组合加强板,其中,还包括设置于第一加强板11上的第三加强板13,第三加强板13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加强板11上,第三加强板13的另一端向外弯折后连接于第一加强板11上,第三加强板13与第一加强板11围合形成一封闭腔。本技术的车架纵梁内板中部组合加强板,其中,第一加强板11为矩形,第一加强板11的延伸方向与车架纵梁内板1的延伸方向相同。本技术的车架纵梁内板中部组合加强板,其中,第一加强板11的上边缘、下边缘分别设置有向第一加强板的内部弯折的上翻边21、下翻边22。本技术的车架纵梁内板中部组合加强板,其中,上翻边21的上方、下翻边22的下方分别设置有用于与车架纵梁内板焊接的焊接部。本技术的车架纵梁内板中部组合加强板,其中,第一加强板11的中部设置有一个长条形减重孔24,减重孔24的边缘设置有环形翻边25。本技术的车架纵梁内板中部组合加强板,其中,第一加强板11上设置有多个圆形工艺孔26。本技术的车架纵梁内板中部组合加强板,其中,第一加强板11为长
方形,第二加强板12的每一边的边缘均设置有翻边,第二加强板12的外侧竖边27的翻边上设置有用于与车辆车架纵梁外板焊接连接的焊接部。本技术的车架纵梁内板中部组合加强板,其中,第三加强板13的截面为U形,第三加强板13的边缘设置有用于与第一加强板11焊接的焊接部。本技术的汽车,包括本技术的车架纵梁内板中部组合加强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原有的车架纵梁结构中部增加一组加强板,第二加强板向车架纵梁外板凸出。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车架纵梁外板形成一个支撑结构,从而增强车架纵梁弯折区域强度,有效抑制碰撞中车架纵梁中部发生的弯折,减少前围侵入量,确保乘员生存空间,使具有该本技术的车架纵梁内板中部组合加强板的汽车能够满足64km/h偏置碰撞性能要求。第一加强板11的材料为汽车大梁板材B510L,厚度为2.5-3.0mm。第二加强板12的材料为汽车大梁板材B510L,厚度为2.5-3.0mm。第三加强板13的材料为汽车大梁板材B510L,厚度为2.5-3.0mm。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第三加强板、车架纵梁内板、车架纵梁外板形成一个整体结构,从而增强该区域局部强度,在偏置碰撞过程中,该区域变形较小,这样前围板侵入量较小,减小对乘员的伤害,从而满足车辆偏置碰撞性能要求。以上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架纵梁内板中部组合加强板,用于连接在车辆前围板至B柱之间区域的车架纵梁内侧,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连接于车架纵梁内板上的第一加强板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加强板上的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向车架纵梁外板凸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架纵梁内板中部组合加强板,用于连接在车辆前围板至B柱之间区域的车架纵梁内侧,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连接于车架纵梁内板上的第一加强板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加强板上的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向车架纵梁外板凸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纵梁内板中部组合加强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加强板上的第三加强板,所述第三加强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加强板上,所述第三加强板的另一端向外弯折后连接于所述第一加强板上,所述第三加强板与第一加强板围合形成一封闭腔。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架纵梁内板中部组合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为矩形,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延伸方向与车架纵梁内板的延伸方向相同。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架纵梁内板中部组合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上边缘、下边缘分别设置有向第一加强板的内部弯折的上翻边、下翻边。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架纵梁内板中部组合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静李夕亮王元博方柘林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