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门线束防漏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079801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30 13: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背门线束防漏水结构,包括护套和车身钣金,护套一端设置有第一固定端,护套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固定端,其特征在于第一固定端的侧面上设置有骨架,第一固定端侧壁边缘设置有与第一固定端轴线平行的第一密封环,第一固定端侧壁内沿其轴线方向设置有第二密封环,第一密封环和第二密封环之间设置有凹槽,车身钣金上设置有与第一固定端相配合的安装孔,第一固定端端部穿过安装孔,安装孔内侧边缘与骨架相互配合,第一密封环和第二密封环的端部与车身钣金的表面紧密接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解决线束护套漏水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汽车生产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背门线束防漏水结构
技术介绍
对于两厢车,比如M44车型,背门护套处于湿区环境,对于连接车身部门的护套,由于通向座舱,需要有密封的要求,如果密封效果实施不可靠,对于座舱内部的舒适度、零件的耐久等都会造成影响,特别会影响到整车的电性能,因为对于座舱内部的线束,特别是连接器都是非密封性的,如果有水渗到座舱,水是能通过连接器进入导线并且导入到用电设备,造成短路、腐蚀等风险,严重的会导致烧车。对于以前的车型,由于护套中需要同时安装线束,并且此护套在车上是运动部件(后背门不停的翻转),所以对于密封性能,护套和线束都起决定性的影响。通常我们会对线束做很多优化,比如减小分支的截面积、在线束上增加防水泥、更改线束固定方式、优化线束缠绕方式、更改线束覆盖物、更改线束长度等。对于护套也做过很多优化,比如增加接触面、增加接触力度、优化长度等,但都没有达到最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背门线束防漏水结构,有效解决线束护套漏水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背门线束防漏水结构,包括护套和车身钣金,护套一端设置有第一固定端,护套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固定端,其特征在于第一固定端的侧面上设置有骨架,第一固定端侧壁边缘设置有凸起于其表面的第一密封环和第二密封环,第二密封环位于第一密封环的内侧,第一密封环和第二密封环之间设置有凹槽,车身钣金上设置有与第一固定端相配合的安装孔,第一固定端端部穿过安装孔,安装孔内侧边缘与骨架相互配合,第一密封环和第二密封环的端部与车身钣金的表面紧密接触。所述第一固定端边缘为平滑平面,本技术较之现有技术取消了设置于第一固定端的线束条。所述所述骨架表面设置有与安装孔内侧边缘相配合的限位件。所述第一密封环的外侧壁高度大于第二密封环的高度。所述限位件为楔形结构,限位件的倾斜面一端与骨架固定连接,限位件的倾斜面另一端与与安装孔的边缘相配合。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密封环,使其端部与车身钣金紧密接触,有效提高护套整体的密封性。本技术通过在第一固定端侧面设置带有限位件的骨架,实现第一固定端与车身钣金的有效连接,通过限位件实现第一固定端与车身钣金的固定,通过第一密封环实现第一固定端与车身钣金的密封,有效保证了护套安装的稳定性。本技术通过在第一密封环内增设第二密封环,实现双第二密封环结构的设置,有效进一步提高第一固定端的密封性,达到防止漏水的目的。本技术取消第一固定端的线束条,使线束在此位置是松散的状态,对护套没有力的压迫,不会在翻转过程中拉扯护套,进一步强化密封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安装示意图a ;图3是本技术安装示意图b ;图4是本技术第一固定端平行于轴线方向的剖视图;其中,1-第一固定端,2-护套,3-第二固定端,4-车身钣金,5-第一密封环,6_第二密封环,7-骨架,8-限位件,9-安装孔,10-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便于清楚地了解本技术,但它们不对本技术构成限定。如图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背门线束防漏水结构,包括护套2和车身钣金4,护套2 —端设置有第一固定端1,护套2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固定端3。第一固定端1由软性材料制成。第一固定端1的侧面上设置有骨架7。骨架7由硬性材料制成,为第一固定端1提供支撑。,第一固定端1侧壁边缘设置有凸起于其表面的第一密封环5和第二密封环6,第二密封环6位于第一密封环5的内侧,第一密封环5和第二密封环6之间设置有凹槽10。第一密封环5的外表面与第一固定端1的侧壁外表面在同一个面上。第一密封环5和第一密封环6均为软性材料,有效实现密封。车身钣金4上设置有与第一固定端1相配合的安装孔9,第一固定端1端部穿过安装孔9,安装孔9内侧边缘与骨架7相互配合,第一密封环5和第二密封环6的端部与车身钣金4的表面紧密接触,保证第一固定端1内部的密封性,所述第一密封环5的外侧壁高度大于第二密封环6的高度,进一步强化其内部密封性。第一密封环和第二密封环挤压车身钣金时,凹槽10为第二密封环6提供了退缩空间,第二密封环6和第一密封环5共同作用,保证第一固定端的密封性。所述第一固定端1边缘为平滑平面,本技术较之现有技术取消了设置于第一固定端1的线束条。本技术取消第一固定端1的线束条,使线束在此位置是松散的状态,对护套2没有力的压迫,不会在翻转过程中拉扯护套2,进一步强化密封效果。所述骨架7表面设置有与安装孔9内侧边缘相配合的限位件8。所述限位件8为楔形结构,限位件8的倾斜面一端与骨架7固定连接,限位件8的倾斜面另一端与与安装孔9的边缘相配合。使用时,将第一固定端1的的端部插入安装孔9内,限位件8完全进入安装孔9后,限位件8的尾端与安装孔9的一侧边缘相接触,安装孔9的内侧边缘与骨架7的表面垂直接触,保证第一固定端1无法从安装孔9内退出。同时,第一密封环5的外壁端部和第二密封环6的端部均挤压于安装孔9的另一侧边缘,保证第一固定端1内部的密封性,保证第一固定端1无法进一步进入安装孔9。本说明书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主权项】1.一种背门线束防漏水结构,包括护套(2)和车身钣金(4),护套(2) —端设置有第一固定端(1),护套(2)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固定端(3),其特征在于第一固定端(1)的侧面上设置有骨架(7),第一固定端(1)侧壁边缘设置有凸起于其表面的第一密封环(5)和第二密封环¢),第二密封环(6)位于第一密封环(5)的内侧,第一密封环(5)和第二密封环(6)之间设置有凹槽(10),车身钣金(4)上设置有与第一固定端(1)相配合的安装孔(9),第一固定端(1)端部穿过安装孔(9),安装孔(9)内侧边缘与骨架(7)相互配合,第一密封环(5)和第二密封环¢)的端部与车身钣金(4)的表面紧密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门线束防漏水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固定端(1)端部边缘为平滑平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门线束防漏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7)表面设置有与安装孔(9)内侧边缘相配合的限位件(8)。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门线束防漏水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密封环(5)的高度大于第二密封环(6)的高度。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门线束防漏水结构,其特征在于限位件(8)为楔形结构,限位件⑶的倾斜面一端与骨架(7)固定连接,限位件⑶的倾斜面另一端与与安装孔(9)的边缘相配合。【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背门线束防漏水结构,包括护套和车身钣金,护套一端设置有第一固定端,护套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固定端,其特征在于第一固定端的侧面上设置有骨架,第一固定端侧壁边缘设置有与第一固定端轴线平行的第一密封环,第一固定端侧壁内沿其轴线方向设置有第二密封环,第一密封环和第二密封环之间设置有凹槽,车身钣金上设置有与第一固定端相配合的安装孔,第一固定端端部穿过安装孔,安装孔内侧边缘与骨架相互配合,第一密封环和第二密封环的端部与车身钣金的表面紧密接触。本技术有效解决线束护套漏水的问题。【IPC分类】F16L5/10, H02G3/22【公开号】CN20512317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门线束防漏水结构,包括护套(2)和车身钣金(4),护套(2)一端设置有第一固定端(1),护套(2)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固定端(3),其特征在于第一固定端(1)的侧面上设置有骨架(7),第一固定端(1)侧壁边缘设置有凸起于其表面的第一密封环(5)和第二密封环(6),第二密封环(6)位于第一密封环(5)的内侧,第一密封环(5)和第二密封环(6)之间设置有凹槽(10),车身钣金(4)上设置有与第一固定端(1)相配合的安装孔(9),第一固定端(1)端部穿过安装孔(9),安装孔(9)内侧边缘与骨架(7)相互配合,第一密封环(5)和第二密封环(6)的端部与车身钣金(4)的表面紧密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秀王令龙朱江王轶淼
申请(专利权)人:神龙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