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957136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03 01: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即使车辆相对于行驶方向斜向碰撞也能够保护乘客的气囊装置。为此,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气囊装置的气囊被隔板左右划分成第一膨胀部及所述第二膨胀部。所述第一膨胀部结合于发生气体的气体发生器且在所述气体流入时膨胀,所述第二膨胀部利用所述第一膨胀部通过形成于所述隔板的连通孔排出的气体膨胀。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气囊装置在车辆相对于行驶方向正面碰撞时,乘客的上身接触气囊的第一膨胀部从而得到保护。并且,所述车辆相对于行驶方向斜向碰撞时,所述乘客的上身接触所述气囊的第一膨胀部后向侧面滑动并接触所述气囊的第二膨胀部,因此所述乘客的上身不会脱离所述气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气囊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保护副驾驶座上的乘客的气囊装置。
技术介绍
车辆通常都设置有用于保护座位上的乘客(occupant)的各种安全装置,其中最代表性的是气囊。所述气囊被设计成展开压力能够保护具有一般体重(例如,65kg)的成人。然而,所述驾驶座上的乘客都是具有所述一般体重的成人,而乘坐在副驾驶座上的乘客不仅有所述一般体重的成人,还有幼儿、儿童或体重比所述一般体重小的成人等多种类型的乘客。因此,应该使副驾驶座气囊的展开压力根据乘客类型而异。使所述副驾驶座气囊根据乘客类型提供不同展开压力的方式有调节从气囊排出的气体量的方式及在气囊上设置具有另外的腔体的副气垫的方式。即使所述副驾驶座气囊如上调节展开压力,当车辆未正面碰撞而是相对于行驶方向斜向碰撞时,所述乘客的头部接触所述气囊后仍向所述气囊的一侧滑动,脱离所述气囊并向前移动,撞向所述车辆的组件。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当车辆相对于行驶方向斜向碰撞时仍能够保护乘客的气囊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不限于以上所述的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通过以下记载明确理解未记载的其他目的。技术方案为达成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气囊装置包括:气体发生器,其发生气体;气囊,其具有第一膨胀部及第二膨胀部,其中所述第一膨胀部连接于所述气体发生器且在所述气体流入时膨胀,所述第二膨胀部通过从所述第一膨胀部排出的气体膨胀;以及隔板,其配置于所述气囊的内部,将所述气囊左右划分成所述第一膨胀部及所述第二膨胀部,并且形成有将所述第一膨胀部内的气体排出到所述第二膨胀部内的连通孔。其他实施例的具体内容参见具体说明及附图。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气囊装置在车辆相对于行驶方向正面碰撞时,乘客的上身接触气囊的第一膨胀部从而得到保护。并且,所述车辆相对于行驶方向斜向碰撞时,所述乘客的上身接触所述气囊的第一膨胀部后向侧面滑动并接触所述气囊的第二膨胀部,因此所述乘客的上身不会脱离所述气囊。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不限于以上记载的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通过技术方案明确理解未记载的其他技术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气囊装置的立体图;图2为切开图1所示气囊的一侧面的切开立体图;图3为显示图1中的主板制作成气囊之前的展开状态的示意图;图4为显示图1中的侧板及隔板的示意图;图5为显示图1中的气囊的正面剖面图;图6为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气囊装置的工作流程图;图7为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气囊装置的气囊的正面剖面图;图8为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气囊装置的气囊的正面剖面图;图9为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气囊装置的气囊的正面剖面图;图10为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的气囊装置的气囊的正面剖面图。附图标记说明3:气体发生器 10:气囊10A:第一膨胀部 10B:第二膨胀部12:主板14:侧板14b:排气孔20:隔板25:连通孔25a:第一连通孔25b:第二连通孔 30:排气量调节构件32:排气罩32a:第一排气罩32b:第二排气罩 34:束带34a:第一束带 34b:第二束带【具体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及以下说明的实施例便可明确本专利技术的优点、特征及实现方法。但是,本专利技术并非限定于以下公开的实施例,而是以不同的多种形态实现,本实施例仅仅使得本专利技术的公开更加完整,使本专利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专利技术的范畴,本专利技术由技术方案的范畴定义。在说明书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构成要素。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气囊装置。图1为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气囊装置的立体图。参照图1,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气囊装置包括气囊外壳1、气体发生器3及气囊10。气囊外壳1是与气体发生器3及气囊10结合且设置于车体的构件。气囊外壳1的上端开放,内部具有空间,该内部空间用于容纳气囊。气体发生器3在车辆发生事故时根据控制器的控制信号发生气体并喷出到气囊10内。气体发生器3的内部填充有根据所述控制器的控制信号爆炸而发生气体的气体发生媒体。气体发生器3在其喷出气体的头部从气囊外壳1的下侧插入气囊外壳1的内部后插入到气囊10。因此气体发生器3发生气体时,气囊10通过气体发生器3喷出并流入到内部的气体膨胀。气囊10折叠收纳于气囊外壳1的内部,在气体发生器3发生的气体流入其内部时膨胀并通过气囊外壳1的开放的上端向气囊外壳1外部出来,朝向乘客展开。气囊10由三个柔软材料的板缝合而成。S卩,气囊10包括配置于中间的主板12及分别结合于主板12两侧的两个侧板14。气囊10膨胀的情况下,乘客与主板12接触。SP,主板12提供与所述乘客接触的气囊10的前方面,两个侧板14形成气囊10的两侧面。图2为切开图1所示气囊的一侧面的切开立体图。参照图2,气囊10的内部配置有将气囊10的内部空间划分成左右空间的隔板20。隔板20配置在两侧侧板14之间,边缘结合于主板12的内侧面,能够将气囊10划分成左右空间。气囊10被隔板20划分成左右空间,以隔板20为基准,其右侧为第一膨胀部10A,以隔板20为基准,其左侧为第二膨胀部10B。气体发生器3的头部插入到第一膨胀部10A。因此,第一膨胀部10A在气体发生器3发生的气体流入时膨胀。并且,隔板20形成有向第二膨胀部10B内排出第一膨胀部10A内的气体的连通孔25。因此,第二膨胀部10B利用第一膨胀部10A通过连通孔25排出的气体膨胀。第一膨胀部10A配置于左右侧中比第二膨胀部10B更靠近车辆室外的位置。例如,气囊10设置在右侧座位前方时,第一膨胀部10A配置在第二膨胀部10B的右侧,第二膨胀部10B配置在第一膨胀部10A的左侧。并且,气囊10设置在左侧座位前方时,第一膨胀部10A配置在第二膨胀部10B的左侧,第二膨胀部10B配置在第一膨胀部10A的右侧。并且,第一膨胀部10A配置在与所述乘客对应的位置。S卩,所述车辆相对于行驶方向正面碰撞引起气囊10膨胀的情况下,所述乘客的上身与第一膨胀部10A接触从而得到保护。并且,所述车辆相对于行驶方向斜向碰撞引起气囊10膨胀的情况下,所述乘客的上身接触第一膨胀部10A后向侧面滑动接触第二膨胀部10B。因此所述乘客的上身在第二膨胀部10B的作用下不会向前方移动,从而能够防止所述乘客的上身脱离气囊10向前方移动并撞向所述车辆的坚硬部位。第一膨胀部10A的内部配置有排气量调节构件30。排气量调节构件30遮蔽形成于隔板20的连通孔25,在第一膨胀部10A膨胀时逐渐开放连通孔25。排气量调节构件30在气体发生器3开始向第一膨胀部10A内喷出气体的初期遮蔽连通孔25使得第一膨胀部10A能够快速膨胀,在第一膨胀部10A膨胀时逐渐开放连通孔25,使得第二膨胀部10B能够利用第一膨胀部10A通过连通孔25排出的气体膨胀。排气量调节构件30包括排气罩32及束带34,所述排气罩32遮蔽连通孔25且至少一端结合于隔板20,所述束带34结合于排气罩32及第一膨胀部10A。排气罩32是具有能够充分遮蔽连通孔25的面积的四角形板。排气罩32的形状具有能够充分遮蔽连通孔25的面积的前提下,除四角形之外还可以是其他多种形状。束带34的一端结合于排气罩32的下端,另一端结合于第一膨胀部10A内部的下侧面即主板12。束带34原本处于松弛状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气囊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气体发生器,其发生气体;气囊,其具有第一膨胀部及第二膨胀部,其中所述第一膨胀部连接于所述气体发生器且在所述气体流入时膨胀,所述第二膨胀部通过从所述第一膨胀部排出的气体膨胀;以及隔板,其配置于所述气囊的内部,将所述气囊左右划分成所述第一膨胀部及所述第二膨胀部,并且形成有将所述第一膨胀部内的气体排出到所述第二膨胀部内的连通孔。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权海旭
申请(专利权)人: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