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冲压件成形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869474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13 19: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冲压件模具领域,尤其是一种冲压件成形模具,其不同之处在于:其包括上底板和下底板,所述上底板上设置有翻边凸模、设于所述翻边凸模一侧的压料芯及驱动压料芯运动的第一气缸,所述下底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压料芯配合的翻边凹模和与所述翻边凸模对应设置的顶出器,所述下底板上还设置有驱动所述顶出器的第二气缸;所述翻边凸模的两侧设置有第一延迟部,所述第一延迟部包括第一延迟块和第三气缸,所述第三气缸设置在所述上底板上且与所述第一气缸同步,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延迟块;所述顶出器的两侧设置有第二延迟部,所述第二延迟部包括与所述第一延迟块配合的第二延迟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保证了零件成形效果,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合格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冲压件模具领域,尤其是一种冲压件成形模具
技术介绍
汽车金属零部件材料利用率是决定其制造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冲压件通常使用一张整体板材成型。通过拉延,修边冲孔,翻边整形,冲孔侧冲孔等工艺完成冲压工序。但是一般的拉延件材料利用率都较低。拉延需要进行大量的工艺补充,而这些工艺补充在后序都是作为废料修切掉的,影响零件的制造成本,如果用成形工艺取代拉延工艺,当成形结束后,上模的翻边凸模离开制件而压料芯还在压料的时候,下模的顶出器已经开始向上顶出,运动的顶出器会将零件顶变形,报废率高,影响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冲压件成形模具,保证了零件成形效果,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合格率。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冲压件成形模具,其不同之处在于:其包括上底板和下底板,所述上底板上设置有翻边凸模、设于所述翻边凸模一侧的压料芯及驱动压料芯运动的第一气缸,所述下底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压料芯配合的翻边凹模和与所述翻边凸模对应设置的顶出器,所述下底板上还设置有驱动所述顶出器顶出/退回的第二气缸;所述翻边凸模的两侧设置有第一延迟部,所述第一延迟部包括第一延迟块和第三气缸,所述第三气缸设置在所述上底板上且与所述第一气缸同步工作,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延迟块顶出/退回;所述顶出器的两侧设置有第二延迟部,所述第二延迟部包括与所述第一延迟块配合的第二延迟块。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延迟块通过转轴与所述顶出器固定,所述第二延迟部还包括用于推动所述第二延迟块旋转至与所述第一延迟块压紧的顶出件及推动所述第二延迟块旋转复位的复位件。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顶出件包括顶出杆和顶出弹簧,所述顶出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所述下底板上,所述顶出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顶出杆固定。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复位件包括复位杆和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与所述顶出器固定,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复位杆固定。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延迟部还包括相互配合的滑块和滑轨,所述滑轨设置在所述上底板上,所述滑块的一端与第三气缸的活塞杆连接,所述滑块的另一端设置有所述第一延迟块。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延迟块具有第一压紧面,所述第二延迟块具有与所述第一压紧面相配合的第二压紧面。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下底板上设置有与顶出器底面配合的墩死块。对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特点为:该冲压件成形模具,设置有相互配合的第一延迟块和第二延迟块,且第三气缸与第一气缸同步,防止翻边凸模开模后,顶出器先于压料芯向上运动将零件顶变形,保证了零件成形效果,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合格率,而且解决了压料芯受力不均衡导模具局部受压偏载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开模状态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合模状态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1-上底板、2-下底板、3-翻边凸模、4-翻边凹模、5-顶出器、6-第二气缸、7-第一延迟部(701-第一延迟块、702-第三气缸、703-滑块、704-滑轨)、8_第二延迟部(801-第二延迟块、802-转轴、803-顶出件(803a_顶出杆、803b_顶出弹簧)、804-复位件(804a-复位杆、804b-复位弹簧))、9_墩死块、10-制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请参考图1至图3,本技术实施例冲压件成形模具,其包括上底板1和下底板2,所述上底板1上设有固定在上底板1上的翻边凸模3、设于所述翻边凸模3 —侧的压料芯及驱动压料芯运动的第一气缸,所述下底板2上设有固定在下底板2上且与所述压料芯配合的翻边凹模4和与所述翻边凸模3对应设置的顶出器5,所述下底板2上还设置有驱动所述顶出器5顶出/退回的第二气缸6 ;所述翻边凸模3的两侧设置有第一延迟部7,所述第一延迟部7包括第一延迟块701和第三气缸702,所述第三气缸702设置在所述上底板1上且与所述第一气缸同步工作,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延迟块701顶出/退回;所述顶出器5的两侧设置有第二延迟部8,所述第二延迟部8包括与所述第一延迟块701配合的第二延迟块801。优选的,所述第二延迟块801通过转轴802与所述顶出器5固定,所述第二延迟部8还包括推动所述第二延迟块801旋转至与所述第一延迟块701压紧的顶出件803及推动所述第二延迟块801旋转复位的复位件804。第二延迟块801可旋转,防止合模时,第二延迟块801先与第一延迟块701压紧而导致的翻边凸模3和顶出器5合模不到位,保证了制件10的充分成形。优选的,所述顶出件803包括顶出杆803a和顶出弹簧803b,所述顶出弹簧803b的一端固定在所述下底板2上,所述顶出弹簧803b的另一端与所述顶出杆803a固定。优选的,所述复位件804包括复位杆804a和复位弹簧804b,所述复位弹簧804b的一端与所述顶出器5固定,所述复位弹簧804b的另一端与所述复位杆804a固定。优选的,所述第一延迟部7还包括相互配合的滑块703和滑轨704,所述滑轨704设置在所述上底板1上,所述滑块703的一端与第三气缸702的活塞杆连接,所述滑块703的另一端设置有所述第一延迟块701。优选的,所述第一延迟块701具有第一压紧面,所述第二延迟块801具有与所述第一压紧面相配合的第二压紧面。优选的,所示第二延迟块801具有与顶出杆803a配合的顶出面及与复位杆804a配合的复位面。优选的,所述下底板2上设置有与顶出器5底面配合的墩死块9。具体的,所述第二气缸6为氮气缸。具体的,所述第三气缸702为氮气缸。本技术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如下:合模时,翻边凸模3向下运动至与顶出器5闭合后,随着顶出器5 —起向下运动至与墩死块9墩死,在顶出器5向下运动过程中,由于顶出杆803a的作用,第二延迟块801旋转至与第一延迟块701压紧,如图2中所示。开模时,翻边凸模3先向上运动,而此时,由于第一延迟块701仍压紧第二延迟块801,使得顶出器5暂时无法回程,当翻边凸模3向上运动至预定行程后,第一气缸和第三气缸702回程,压料芯、第一延迟块701向上运动至预定行程,此时,第二气缸6驱动顶出器顶出,由于第二延迟块801随着顶出器5—起向上运动,顶出杆803a对第二延迟块801的作用力逐渐减弱,复位杆804a则推动第二延迟块801旋转至如图1中所示位置。压料芯离开成形零件时,顶出器5才开始运动,既能压料,又能保证顺利脱料。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做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技术所属的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主权项】1.一种冲压件成形模具,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上底板和下底板,所述上底板上设置有翻边凸模、设于所述翻边凸模一侧的压料芯及驱动压料芯运动的第一气缸,所述下底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压料芯配合的翻边凹模和与所述翻边凸模对应设置的顶出器,所述下底板上还设置有驱动所述顶出器顶出/退回的第二气缸;所述翻边凸模的两侧设置有第一延迟部,所述第一延迟部包括第一延迟块和第三气缸,所述第三气缸设置在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冲压件成形模具,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上底板和下底板,所述上底板上设置有翻边凸模、设于所述翻边凸模一侧的压料芯及驱动压料芯运动的第一气缸,所述下底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压料芯配合的翻边凹模和与所述翻边凸模对应设置的顶出器,所述下底板上还设置有驱动所述顶出器顶出/退回的第二气缸;所述翻边凸模的两侧设置有第一延迟部,所述第一延迟部包括第一延迟块和第三气缸,所述第三气缸设置在所述上底板上且与所述第一气缸同步工作,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延迟块顶出/退回;所述顶出器的两侧设置有第二延迟部,所述第二延迟部包括与所述第一延迟块配合的第二延迟块。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园王义斌贺东方杨黄锐魏永波罗洪松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武汉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