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螺旋式油分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482556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10 19: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螺旋式油分离器,包括筒体、分离筒、导出筒、排油槽、螺旋导向叶、滤网、出气口、进气口、集油板、导油管、集油金属丝、废油排出口和废油排出阀门,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离心式油分离器的螺旋导向叶上,增加了螺旋状的集油金属丝,从而使离心式油分离器的分离效果大幅度提高;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把离心式油分离器的分离滤网,改为的截面形状为倒立的梯形结构,因此增加了滤网上油滴的集聚性,从而使滤网的油滴能快速的流下,进而增加滤网对小型油滴的分离效果;本发明专利技术还通过把离心式油分离器的导油管改为U字形结构的方式,从而在保证离心式油分离器的使用寿命和润滑油不发生回流现象的同时,又对润滑油里面的固体颗粒起到了过滤沉淀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制冷设备的结构部件的
,特别是一种螺旋式油分离器

技术介绍
】油分离器,其作用是将制冷压缩机排出的高压蒸汽中的润滑油进行分离,以保证装置安全高效地运行,根据降低气流速度和改变气流方向的分油原理,使高压蒸汽中的油粒在重力作用下得以分离,通常使用的油分离器有洗涤式、离心式、填料式和过滤式四种,现有的离心式油分离器的螺旋导叶上,一般不带有螺旋状的集油金属丝,因此现有离心式油分离器的分离效果不是很好;现有的离心式油分离器用于分离小颗粒油滴的滤网一般是呈水平状态安装,因此滤网上分离出的小油滴不易从滤网上滑落,从而影响了滤网对小颗粒油滴的分离效果;现有的离心式油分离器的导油管,为了防止润滑油回流,一般采用浮球阀进行控制回油,由于浮球阀的使用寿命有限,所以需要经常更换浮球阀,从而增加了离心式油分离器的维修保养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出一种螺旋式油分离器,本专利技术通过在现有离心式油分离器的螺旋导向叶上,增加了螺旋状的集油金属丝,从而使现有离心式油分离器的分离效果大幅度提高;本专利技术通过把现有离心式油分离器的分离滤网,改为的截面形状为倒立的梯形结构,因此增加了滤网上油滴的集聚性,从而使滤网的油滴能快速的流下,进而增加滤网对小型油滴的分离效果;本专利技术还通过把现有离心式油分离器的导油管改为U字形结构的方式,从而在保证离心式油分离器的使用寿命和润滑油不发生回流现象的同时,又对润滑油里面的固体颗粒起到了过滤沉淀的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螺旋式油分离器,包括筒体、分离筒、导出筒、排油槽、螺旋导向叶、滤网、出气口、进气口、集油板、导油管、集油金属丝、废油排出口和废油排出阀门,所述分离筒直接安装在筒体的内部,所述导出筒安装在分离筒的内部,所述筒体和分离筒之间的间隙为排油槽,所述螺旋导向叶安装在分离筒和导出筒之间,所述滤网安装在导出筒内部,所述筒体上还设有出气口、进气口和导油管,所述集油板直接安装在筒体的内部,所述集油金属丝分布在螺旋导向叶上,所述筒体的下表面还设有废油排出口和废油排出阀门。作为优选,所述筒体、分离筒和导出筒均为圆筒型结构,且筒体、分离筒和导出筒安装在同一中心线上,所述分离筒上密集的分布着若干个通孔。作为优选,所述集油板呈漏斗状,所述滤网的截面形状为倒立的梯形结构,所述滤网的数量至少为三层,且所述滤网的网目大小为0.5mm-0.8mm。作为优选,所述螺旋导向叶的上表面上分布着若干个集油金属丝,所述集油金属丝呈螺旋形结构,所述集油金属丝和螺旋导向叶的上表面呈相互垂直状态。作为优选,所述进气口和出气口均开设在筒体的上表面,且所述进气口直接与分离筒相通,所述出气口直接与导出筒相通。作为优选,所述导油管呈U字形结构,所述导油管的圆弧凸起部分的高度要满足,当润滑油高出分油器底面5cm-8cm时,润滑油就能从导油管中流出。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在现有离心式油分离器的螺旋导向叶上,增加了螺旋状的集油金属丝,从而使现有离心式油分离器的分离效果大幅度提高;本专利技术通过把现有离心式油分离器的分离滤网,改为的截面形状为倒立的梯形结构,因此增加了滤网上油滴的集聚性,从而使滤网的油滴能快速的流下,进而增加滤网对小型油滴的分离效果;本专利技术还通过把现有离心式油分离器的导油管改为U字形结构的方式,从而在保证离心式油分离器的使用寿命和润滑油不发生回流现象的同时,又对润滑油里面的固体颗粒起到了过滤沉淀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及优点将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螺旋式油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筒体、2-分离筒、3-导出筒、4-排油槽、5-螺旋导向叶、6-滤网、7-出气口、8-进气口、9-集油板、10-导油管、11-集油金属丝、12-废油排出口、13-废油排出阀门。【【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一种螺旋式油分离器,包括筒体1、分离筒2、导出筒3、排油槽4、螺旋导向叶5、滤网6、出气口 7、进气口 8、集油板9、导油管10、集油金属丝11、废油排出口12和废油排出阀门13,所述分离筒2直接安装在筒体I的内部,所述导出筒3安装在分离筒2的内部,所述筒体I和分离筒2之间的间隙为排油槽4,所述螺旋导向叶5安装在分离筒2和导出筒3之间,所述滤网6安装在导出筒3内部,所述筒体I上还设有出气口 7、进气口 8和导油管10,所述集油板9直接安装在筒体I的内部,所述集油金属丝11分布在螺旋导向叶5上,所述筒体I的下表面还设有废油排出口 12和废油排出阀门13,所述筒体1、分离筒2和导出筒3均为圆筒型结构,且筒体1、分离筒2和导出筒3安装在同一中心线上,所述分离筒2上密集的分布着若干个通孔,所述集油板9呈漏斗状,所述滤网6的截面形状为倒立的梯形结构,所述滤网6的数量至少为三层,且所述滤网6的网目大小为0.5mm-0.8mm,所述螺旋导向叶5的上表面上分布着若干个集油金属丝11,所述集油金属丝11呈螺旋形结构,所述集油金属丝11和螺旋导向叶5的上表面呈相互垂直状态,所述进气口 7和出气口8均开设在筒体I的上表面,且所述进气口 7直接与分离筒2相通,所述出气口 8直接与导出筒3相通,所述导油管10呈U字形结构,所述导油管10的圆弧凸起部分的高度要满足,当润滑油高出分油器底面5cm-8cm时,润滑油就能从导油管10中流出。本专利技术工作过程:本专利技术一种螺旋式油分离器在工作过程中,首先压缩机出来的高压混合气体通过进气口 8进入到分离筒2中,然后高压混合气体通过螺旋导向叶5和滤网6的分离作用后,分离出来的气态工质从出气口 7流出。在高压混合气体经过螺旋导向叶5时,高压混合气体中的颗粒较大的油粒,由于重力和离心力的综合作用,就会通过排油槽4掉落到集油板9上,在此过程中由于螺旋导向叶5上分布着大量的集油金属丝11,因此大大的增加了高压混合气体油粒的集聚性;在高压混合气体经过滤网6时,高压混合气体中的颗粒较小的油粒,由于重力和滤网6的作用,也会掉落到集油板9上,从而实现了对高压混合气体的双层分离的效果,再然后分离出来的润滑油从导油管10中排出,由于离心式分油器的长期使用,离心器所分离出的润滑油中会存在大量的固体颗粒杂质,因此我们需要定期的把含有杂质较多的润滑油从废油排出口 12放出。上述实施例是对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不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任何对本专利技术简单变换后的方案均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主权项】1.一种螺旋式油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I)、分离筒(2)、导出筒(3)、排油槽(4)、螺旋导向叶(5)、滤网(6)、出气口(7)、进气口(8)、集油板(9)、导油管(10)、集油金属丝(11)、废油排出口(12)和废油排出阀门(13),所述分离筒⑵直接安装在筒体⑴的内部,所述导出筒(3)安装在分离筒(2)的内部,所述筒体(I)和分离筒(2)之间的间隙为排油槽(4),所述螺旋导向叶(5)安装在分离筒(2)和导出筒(3)之间,所述滤网(6)安装在导出筒⑶内部,所述筒体⑴上还设有出气口(7)、进气口⑶和导油管(10),所述集油板(9)直接安装在筒体(I)的内部,所述集油金属丝(11)分布在螺旋导向叶(5)上,所述筒体⑴的下表面还设有废油排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螺旋式油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1)、分离筒(2)、导出筒(3)、排油槽(4)、螺旋导向叶(5)、滤网(6)、出气口(7)、进气口(8)、集油板(9)、导油管(10)、集油金属丝(11)、废油排出口(12)和废油排出阀门(13),所述分离筒(2)直接安装在筒体(1)的内部,所述导出筒(3)安装在分离筒(2)的内部,所述筒体(1)和分离筒(2)之间的间隙为排油槽(4),所述螺旋导向叶(5)安装在分离筒(2)和导出筒(3)之间,所述滤网(6)安装在导出筒(3)内部,所述筒体(1)上还设有出气口(7)、进气口(8)和导油管(10),所述集油板(9)直接安装在筒体(1)的内部,所述集油金属丝(11)分布在螺旋导向叶(5)上,所述筒体(1)的下表面还设有废油排出口(12)和废油排出阀门(1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松
申请(专利权)人:新昌县宏宇制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