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能盒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458337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05 13: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吸能盒及汽车,该吸能盒包括吸能盒本体,吸能盒本体为两端开口的框体结构,吸能盒本体包括至少三个侧面,吸能盒本体侧面设有内凹压溃引导槽和外凸压溃引导槽,内凹压溃引导槽长度方向和外凸压溃引导槽长度方向均沿垂直于吸能盒本体长度方向延伸,内凹压溃引导槽与外凸压溃引导槽在吸能盒本体表面以吸能盒本体轴线为中心围成若干圈,每圈均包括至少一个内凹压溃引导槽和至少一个外凸压溃引导槽,内凹压溃引导槽和外凸压溃引导槽分别位于吸能盒本体的相邻侧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吸能盒及汽车,保证吸能盒在碰撞中充分压溃、避免纵梁提前变形,又减小压溃过程中自身扭转变形,有利于碰撞力沿轴线传递提高吸能盒吸能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吸能盒及汽车
技术介绍
吸能盒是汽车受到撞击时以其压缩变形来充分吸收碰撞动能,降低碰撞加速度,减小最大撞击力以缓和冲击的部件,能够降低对行人的碰撞伤害。吸能盒一端通过螺栓连接到车身纵梁上,另一端与防撞梁主梁相连,每种吸能盒均有自身的撞击力许可值,当撞击力小于或等于许可值时,吸能盒能够通过自身的溃缩吸收全部的撞击能量,除吸能盒之外,其他零部件均不会损坏,特别的,能够避免撞击能量传递到车身纵梁,车身纵梁不会变形,因而在该低速碰撞后,车身纵梁没有变形,不需要维修,而大大节约了成本;当撞击力大于许可值时,吸能盒能够最大程度上吸收撞击能量,减少传递到车身纵梁和其他零部件的能量;由此可知,吸能盒的长度越长吸收的能量也就越多,但是由于车身造型的限制,不能做的过长,因此,如何在单位长度内提高吸能盒的吸能效果是提高吸能盒的吸能能力的重点。在现有技术中,吸能盒上会设计压溃引导槽去引导吸能盒的变形方向,使得吸能盒朝预定设计的方向变形,通常设计有压溃引导槽的吸能盒有两种:第一种,在吸能盒上设置全部内凹式的压溃引导槽;第二种,在吸能盒上设置全部外凸式的压溃引导槽。对于第一种结构的吸能盒,在压溃过程中由于材料的快速聚集会在相邻面内凹压溃引导槽的交界处发生材料堆积,造成该处强度快速增大,形成局部硬点;同时由于材料的堆积也造成了局部体积过大,改变了吸能盒的材料分布、会对进一步压溃过程中的材料流动造成不利影响,最终影响吸能盒的变形(不能充分压溃)、降低吸能盒的吸能效果;不能充分压溃的吸能盒会引起后端纵梁的提前压溃变形、大大降低了整车的安全性。而对于第二种结构的吸能盒,在压溃过程中由于外凸式的压溃引导槽部分材料会进一步向外流动,造成外凸式压溃引导槽的交界处发生朝向两方向的材料拉扯流动,从而引起交界处的材料过度减少,降低该位置处的强度;由于吸能盒面与面的交界处(即转角处)在整个吸能盒中承担的是骨架支撑作用,一旦在压溃过程中此处的材料强度过低会引起整个吸能盒骨架的支撑强度降低,当某处材料过少会进一步引起压溃过程中吸能盒自身的扭转变形,不利于碰撞力的沿中心轴线传递,进一步会造成后端车身纵梁的偏转而不是沿轴线压溃,降低吸能效果,降低整车安全性;无论采用上述结构中的哪种,吸能盒的吸能效果都不好,不利于整车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吸能盒及汽车,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通过采用内凹压溃引导槽和外凸压溃引导槽配合的组合压溃引导槽的形式引导吸能盒朝预定方向压缩,实现保证吸能盒在碰撞时充分压溃,并降低压溃过程中吸能盒扭转变形的可能性。本技术提供一种吸能盒,包括吸能盒本体,所述吸能盒本体为两端开口的框体结构,且所述吸能盒本体包括至少三个侧面,所述吸能盒本体的侧面设有内凹压溃引导槽和外凸压溃引导槽,所述内凹压溃引导槽的长度方向和所述外凸压溃引导槽的长度方向均沿垂直于所述吸能盒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所述内凹压溃引导槽与所述外凸压溃引导槽在所述吸能盒本体的表面以所述吸能盒本体轴线为中心围成若干圈,每圈均包括至少一个内凹压溃引导槽和至少一个外凸压溃引导槽,且所述内凹压溃引导槽和外凸压溃引导槽分别位于所述吸能盒本体的相邻侧面。进一步的,所述吸能盒本体的横截面积从用于与防撞梁主梁相连的一端至用于与防撞梁安装板连接的一端逐渐增大。进一步的,所述吸能盒本体为梯形体结构,所述内凹压溃引导槽和所述外凸压溃引导槽位于所述吸能盒本体的不同侧面,多个所述内凹压溃引导槽对称设置于所述吸能盒本体中的两个相对面,多个所述外凸压溃引导槽对称设置于所述吸能盒本体中的另外两个相对面。进一步的,所述吸能盒本体包括第一片体和第二片体,所述第一片体和所述第二片体均包括中间板以及两相对设置的侧板,所述中间板连接于两所述侧板之间,所述第一片体的侧板与第二片体的侧板焊接在一起。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片体的侧板与所述第二片体的侧板部分或完全重叠并在重叠处焊接形成焊缝。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片体的侧板与所述第二片体的侧板部分重叠,所述第二片体的侧板包括拼接部和连接部,所述拼接部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片体的侧板外表面齐平,所述连接部从拼接部的末端向内弯折并与所述第一片体的侧板内表面相贴合。进一步的,所述外凸压溃引导槽位于所述第一片体和所述第二片体的侧板上。进一步的,所述吸能盒本体上用于与防撞梁主梁相连的一端设有翻边,所述翻边用于与防撞梁主梁焊接在一起。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车身,所述车身上安装有如上所述的吸能盒。本技术提供的吸能盒及汽车,由于将吸能盒的表面上横向设置内凹压溃引导槽和外凸压溃引导槽,并通过内凹压溃引导槽与外凸压溃引导槽在吸能盒本体的表面以吸能盒本体轴线为中心围成若干圈,每圈均包括至少一个内凹压溃引导槽和至少一个外凸压溃引导槽,保证吸能盒在沿压溃引导槽压缩时,在每一圈的压缩上均有内凹和外凸的走向,使得吸能盒在压溃过程中的自身的强度和材料的合理分配流动,靠近吸能盒本体的各相邻面交界处的内凹压溃引导槽在压溃时材料会向交界处(相邻面转角)流动,增大了该处的材料量,从而在压溃时可以保证自身的骨架强度,而靠近吸能盒本体的各相邻面交界处的外凸压溃引导槽在压溃时材料会背离交界处(相邻面转角)向外流动,从而防止交界处材料过多堆积产生局部硬点而使溃缩不充分,因此,本技术提供的吸能盒能避免在压溃过程中产生局部硬点而导致压溃不充分,以及因材料向外拉扯流动导致局部强度较低而引起骨架变形、碰撞力偏移轴线传递的问题,本技术方案能够提高吸能盒的吸能效果,提高整车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吸能盒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吸能盒的安装状态示意图。附图标记:1-吸能盒本体;2-内凹压溃引导槽;3-外凸压溃引导槽;4-防撞梁主梁;5-防撞梁安装板; 6-翻边;11-第一片体;12-第二片体;121-拼接部;122-连接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吸能盒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吸能盒的安装状态示意图。请参照附图1和附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吸能盒,包括吸能盒本体I,吸能盒本体I为两端开口的框体结构,且吸能盒本体I包括至少三个侧面,吸能盒本体I的侧面设有内凹压溃引导槽2和外凸压溃引导槽3,内凹压溃引导槽2的长度方向和外凸压溃引导槽3的长度方向均沿垂直于吸能盒本体I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内凹压溃引导槽2与外凸压溃引导槽3在吸能盒本体I的表面以吸能盒本体I轴线为中心围成若干圈,每圈均包括至少一个内凹压溃引导槽2和至少一个外凸压溃引导槽3,且内凹压溃引导槽2和外凸压溃引导槽3分别位于吸能盒本体I的相邻侧面。吸能盒本体I的其中一个开口端用于与防撞梁主梁4焊接,吸能盒本体I的另一个开口端可以与防撞梁安装板5焊接在一起,具体的,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吸能盒,其特征在于,包括吸能盒本体,所述吸能盒本体为两端开口的框体结构,且所述吸能盒本体包括至少三个侧面,所述吸能盒本体的侧面设有内凹压溃引导槽和外凸压溃引导槽,所述内凹压溃引导槽的长度方向和所述外凸压溃引导槽的长度方向均沿垂直于所述吸能盒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所述内凹压溃引导槽与所述外凸压溃引导槽在所述吸能盒本体的表面以所述吸能盒本体轴线为中心围成若干圈,每圈均包括至少一个内凹压溃引导槽和至少一个外凸压溃引导槽,且所述内凹压溃引导槽和外凸压溃引导槽分别位于所述吸能盒本体的相邻侧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殷为洋张立玲董传林彭昌坤张静宜汪丽军包永刚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