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吉林大学专利>正文

混合材料乘用车后排座椅骨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90628 阅读: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09 17: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混合材料乘用车后排座椅骨架,为解决后排座椅既有足够的抗冲击性能又能实现轻量化的问题,其由1号座椅骨架与2号座椅骨架组成。1号座椅骨架由1号矩形边框与1号骨架背板组件组成,1号骨架背板组件安装在1号矩形边框之中并连成一体。2号座椅骨架由2号矩形边框与2号骨架背板组件组成,2号骨架背板组件位于2号矩形边框之中并连成一体。1号矩形边框与2号矩形边框皆设置成薄板折叠式等截面壳体结构件,1号骨架背板组件中的1号骨架背板(5)与2号骨架背板组件中的2号骨架背板(67)的同一侧面上布置有加强筋。1号座椅骨架与2号座椅骨架并排地安装在乘用车上,1号座椅骨架与2号座椅骨架之间水平距离为32m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的一种座椅骨架,更确切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混合材料乘用车后排座椅骨架
技术介绍
乘用车后排座椅骨架的设计不仅关乎乘员的乘坐舒适性,而且与整车的碰撞安全性紧密相连。当碰撞发生的时候,合理的座椅结构设计能够将碰撞的能量通过有效的传力路径以及合理的断裂位置进行耗散和吸收,从而将乘员受到的伤害降到最低。因此,如何提高乘用车后排座椅骨架的安全性逐渐成为近些年来各大汽车企业研宄的热点,随着各国对汽车座椅骨架耐冲击性的关注也逐年增加,我国也推出GB15083-2006《行李位移乘客防护装置的试验方法》法规对汽车后排座椅的正碰负载安全性(变形量和破坏模式)进行了规定。但一些企业为了显著提高座椅骨架的抗冲击性,大幅度增加座椅重量,不仅导致生产成本的显著提高,而且致使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在满足法规要求的前提下,保证并提高座椅结构抗冲击性能的同时进行轻量化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满足GB15083-2006《行李位移乘客防护装置的试验方法》法规要求下,保证后排座椅既有足够的抗冲击性能又能实现轻量化设计”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混合材料乘用车后排座椅骨架。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所述的混合材料乘用车后排座椅骨架由I号座椅骨架与2号座椅骨架组成;所述的I号座椅骨架由I号矩形边框与I号骨架背板组件组成,I号骨架背板组件安装在I号矩形边框之中,I号矩形边框与I号骨架背板组件连成一体。所述的I号骨架背板组件包括I号骨架背板与I号加强筋组件,I号加强筋组件包括I号第一条横筋、I号第二条横筋、I号第三条横筋、I号第四条横筋、I号第五条横筋、I号第六条横筋、I号左外侧斜筋、I号左内侧斜筋、I号右外侧斜筋、I号右内侧斜筋,I号第一条竖筋、I号第二条竖筋、I号第三条竖筋、I号第四条竖筋、I号第五条竖筋、I号人字左侧板、I号人字右侧板与人字加强筋。所述的人字加强筋由I号人字中上板、I号人字左上板与I号人字右上板组成。I号人字中上板的下端和I号人字左上板与I号人字右上板的上端连成一体成人字加强筋并沿I号骨架背板长度方向安装在I号骨架背板的中心位置处,I号人字中上板通过I号人字左侧板与I号人字右侧板和I号骨架背板连成一体,I号人字左上板通过I号左外侧斜筋与I号左内侧斜筋和I号骨架背板连成一体,I号人字右上板通过I号右外侧斜筋与I号右内侧斜筋和I号骨架背板连成一体;1号第一条竖筋设置在I号人字左侧板的左侧;1号第二条竖筋、I号第三条竖筋、I号第四条竖筋与I号第五条竖筋设置在I号人字右侧板的右侧;1号第一条横筋水平地设置在I号靠背锁模块的两侧;1号第二条横筋、I号第三条横筋与I号第四条横筋水平地设置在I号第一条竖筋和I号第三条竖筋之间,并且贯穿I号人字左侧板与I号人字右侧板;1号第五条横筋与I号第六条横筋水平地设置在I号人字右侧板的右侧,并与I号人字右侧板相交。技术方案中所述的I号第一条竖筋、I号人字左侧板、I号人字右侧板与I号第三条竖筋彼此平行且平行于I号矩形边框的3号垂直边框中的左、右垂直边框,I号第一条竖筋、I号人字左侧板、I号人字右侧板与I号第三条竖筋又垂直于I号骨架背板,I号第一条竖筋、I号人字左侧板、I号人字右侧板与I号第三条竖筋对称地设置在I号骨架背板长度方向对称线的两侧,I号人字左侧板与I号人字右侧板上端与I号矩形边框的I号靠背锁模块长度方向的内侧壁相连接,I号第一条竖筋与I号第三条竖筋上端和I号矩形边框中上矩形边框的2号垂直边框连成一体,I号人字左侧板、I号人字右侧板与I号第三条竖筋的下端与I号第六条横筋相连接,I号第一条竖筋的下端与I号第四条横筋的左端相连接,I号第二条竖筋、I号第四条竖筋与I号第五条竖筋相互平行地设置在I号第四条横筋与I号第六条横筋之间并相连接,I号第二条竖筋设置在I号人字右侧板与I号第三条竖筋之间,I号第四条竖筋与I号第五条竖筋设置在I号第三条竖筋的右侧。技术方案中所述的I号第一条横筋、I号第二条横筋、I号第三条横筋、I号第四条横筋、I号第五条横筋与I号第六条横筋从上至下相互平行地设置在I号骨架背板上,并皆与I号矩形边框的3号垂直边框的上、下垂直边框平行,I号第一条横筋左、右端依次和I号第一条竖筋与I号第三条竖筋相连接,中间的断开端依次和I号矩形边框的I号靠背锁模块的左、右侧壁连接,I号第二条横筋、I号第三条横筋与I号第四条横筋的左端和I号第一条竖筋相连接,I号第二条横筋、I号第三条横筋的右端和I号第三条竖筋相连接,I号第四条横筋的右端与I号矩形边框的3号垂直边框的右垂直边框相连接,I号第五条横筋与I号第六条横筋的左端和I号人字右侧板相连接,I号第五条横筋与I号第六条横筋的右端和I号矩形边框的3号垂直边框的右垂直边框相连接。技术方案中所述的I号左外侧斜筋、I号左内侧斜筋、I号右内侧斜筋及I号右外侧斜筋对称地设置在I号骨架背板下半部分的长度方向对称线的两侧,I号左外侧斜筋与I号右外侧斜筋的上端依次和I号人字左侧板与I号人字右侧板的底端相连接,I号左内侧斜筋与I号右内侧斜筋的上端连接,I号左外侧斜筋与I号左内侧斜筋相互平行,I号右外侧斜筋与I号右内侧斜筋相互平行,I号左内侧斜筋的顶端和I号人字右侧板的底端相连接,I号右内侧斜筋的顶端和I号人字左侧板的底端相连接。人字加强筋与I号骨架背板平行,人字加强筋的周边分别与I号人字左侧板的顶端、I号靠背锁模块的内侧壁、I号人字右侧板的顶端、I号右外侧斜筋的顶端、I号矩形边框中右下角的2号水平边框的2号倒角、I号右内侧斜筋的顶端、I号左内侧斜筋的顶端、I号矩形边框中左下角的2号水平边框的2号倒角与I号左外侧斜筋的顶端相连接。技术方案中所述的I号第一条横筋、I号第二条横筋、I号第三条横筋、I号第四条横筋、I号第五条横筋、I号第六条横筋、I号左外侧斜筋、I号左内侧斜筋、I号右外侧斜筋、I号右内侧斜筋、I号第一条竖筋、I号第二条竖筋、I号第三条竖筋、I号第四条竖筋、I号第五条竖筋、I号人字左侧板、I号人字右侧板、I号人字中上板、I号人字左上板与I号人字右上板的横截面皆为矩形,结构尺寸相同;矩形的横截面长度即加强筋的高度为24mm,矩形的横截面宽度即加强筋的厚度为3_。I号第四条横筋、I号第六条横筋与人字加强筋,即I号第四条横筋、I号第六条横筋、I号人字中上板、I号人字左上板及I号人字右上板采用玻璃纤维连续纤维复合材料,其余的加强筋采用玻璃纤维长纤维复合材料。技术方案中所述的2号座椅骨架由2号矩形边框与2号骨架背板组件组成,2号骨架背板组件安装在2号矩形边框之中,2号矩形边框与2号骨架背板组件连成一体。所述的2号骨架背板组件包括2号骨架背板与2号加强筋组件,2号加强筋组件包括2号第一条竖筋、2号第二条竖筋、2号第三条竖筋、2号第四条竖筋、2号第五条竖筋、2号第六条斜竖筋、2号第七条斜竖筋、2号第八条竖筋、2号第九条竖筋、2号第一条横筋、2号第二条横筋、2号第三条横筋、2号第四条横筋、2号第五条横筋、半人字加强筋板、2号左外侧斜筋、2号左内侧斜筋、2号右内侧斜筋、2号右外侧斜筋、2号人字左侧板与2号人字右侧板;其中:半人字加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混合材料乘用车后排座椅骨架,由1号座椅骨架与2号座椅骨架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1号座椅骨架由1号矩形边框与1号骨架背板组件组成,1号骨架背板组件安装在1号矩形边框之中,1号矩形边框与1号骨架背板组件连成一体;所述的1号骨架背板组件包括1号骨架背板(5)与1号加强筋组件,1号加强筋组件包括1号第一条横筋(26)、1号第二条横筋(25)、1号第三条横筋(23)、1号第四条横筋(22)、1号第五条横筋(20)、1号第六条横筋(16)、1号左外侧斜筋、1号左内侧斜筋(11)、1号右外侧斜筋(12)、1号右内侧斜筋,1号第一条竖筋(29)、1号第二条竖筋(21)、1号第三条竖筋(17)、1号第四条竖筋(18)、1号第五条竖筋(19)、1号人字左侧板、1号人字右侧板(24)与人字加强筋;所述的人字加强筋由1号人字中上板、1号人字左上板(6)与1号人字右上板组成;1号人字中上板的下端和1号人字左上板(6)与1号人字右上板的上端连成一体成人字加强筋并沿1号骨架背板(5)长度方向安装在1号骨架背板(5)的中心位置处,1号人字中上板通过1号人字左侧板与1号人字右侧板(24)和1号骨架背板(5)连成一体,1号人字左上板(6)通过1号左外侧斜筋与1号左内侧斜筋(11)和1号骨架背板(5)连成一体,1号人字右上板通过1号右外侧斜筋(12)与1号右内侧斜筋和1号骨架背板(5)连成一体;1号第一条竖筋(29)设置在1号人字左侧板的左侧;1号第二条竖筋(21)、1号第三条竖筋(17)、1号第四条竖筋(18)与1号第五条竖筋(19)设置在1号人字右侧板(24)的右侧;1号第一条横筋(26)水平地设置在1号靠背锁模块(28)的两侧;1号第二条横筋(25)、1号第三条横筋(23)与1号第四条横筋(22)水平地设置在1号第一条竖筋(29)和1号第三条竖筋(17)之间,并且贯穿1号人字左侧板与1号人字右侧板(24);1号第五条横筋(20)与1号第六条横筋(16)水平地设置在1号人字右侧板(24)的右侧,并与1号人字右侧板(24)相交。...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君媛张秋实徐婷婷李林峰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