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置式自行车刹车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2902 阅读:2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后置式自行车刹车器结构,包括:一本体,是设置在前叉管后端面并与轴设在前叉管的前轮体呈上下对应关系,本体以可转动方式枢设一对应状的杠杆组件,本体外部则设有一遮盖杠杆组件的盖体,盖体两侧边与前叉管两外侧面呈贴抵对齐状;一左、右对称的刹车构件,是借由外侧的管体与本体两侧边的滑孔活动插设,令左、右对称刹车构件以可横向滑移方式容置在本体内侧,且左、右对称刹车构件随钢索拉扯杠杆组件而推抵左、右刹车构件朝钢索动作方向位移时,并通过斜向连接左、右对称刹车构件与本体的连杆组,再以左、右刹车块同步相对向内缩夹迫前轮体的轮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可降低自行车风阻的功效。(*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专门适用于自行车的制动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可降低自行车风阻功效的后置式自行车刹车器结构
技术介绍
自行车的行驶安全关键在于刹车器的制动力设计优劣,当前单价较昂贵的自行车,多搭配制动力最佳的液压形态的碟式刹车器,而一般价位的自行车则多采用制动力较差的U形刹车器,以辅助自行车高速行驶时的刹车制动。然而,现有U形刹车器两刹车臂是固设在前叉管前端,刹车导线则沿前叉管由上而下穿锁焊固于前叉管前端的吊线片,吊线片再分岐出两吊线,分岐的两吊线再与固设在前叉管的叉体前端的前、后交叠状刹车臂枢轴内,然后通过握紧刹车把手而连动刹车导线,两吊线驱动两刹车臂内缩,而令设在两刹车壁内侧的刹车块夹迫轮圈达到前轮体止动效果。上述现有U形刹车器,搭配一般骑乘速度较慢的休闲自行车,其制动效果能够绰绰有余,若安装在高速行驶的竞技型自行车时,由于U形刹车器的两刹车臂受两分岐的吊线、垂直拉伸的刹车导线驱动之故,而会形成前、后交叠的左、右刹车臂产生非同步动作的缺点,进而造成左、右刹车臂内侧的刹车块原地朝内夹迫轮圈『非同步动作』。此一微小的非同步夹迫缺点对于骑乘者并无任何感受,但实际上,高速行驶过程,刹车器的左、右刹车臂若无法同步动作,则会直接反应在轮圈停止转动的刹车距离长短,换言之,无法达到左、右刹车臂同步内缩夹迫轮圈设计,则会影响高速竞赛者的人身安全,这一缺点亦是本技术最主要的改进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后置式自行车刹车器结构,其具有可降低自行车风阻的功效。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后置式自行车刹车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本体,是设置在前叉管后端面并与轴设在前叉管的前轮体呈上下对应关系,本体以可转动方式枢设一对应状的杠杆组件,本体外部则设有一遮盖杠杆组件的盖体,盖体两侧边与前叉管两外侧面呈贴抵对齐状,且介于本体与盖体间的杠杆组件与横向动作的钢索自由端结合呈一连动关系;一左、右对称的刹车构件,是借由外侧的管体与本体两侧边的滑孔活动插设,令左、右对称刹车构件以可横向滑移方式容置在本体内侧,且左、右对称刹车构件随钢索拉扯杠杆组件而推抵左、右刹车构件朝钢索动作方向位移时,并通过斜向连接左、右对称刹车构件与本体的连杆组,再以左、右刹车块同步相对向内缩夹迫前轮体的轮框。前述的后置式自行车刹车器结构,其中本体为一拱形,该拱形本体两侧边设有一长形贯穿孔,供对应状的拱形杠杆组件两侧杆穿入,杠杆组件两侧杆则借由横向贯穿的T形枢轴与拱形本体底端凸缘的轴孔枢接,拱形本体通过顶端穿设一轴管与前叉管连结定位,穿设在轴管内的钢索自由端则与杠杆组件结合呈一连动关系。前述的后置式自行车刹车器结构,其中左、右对称的刹车构件,内侧结合有一刹车块外侧两端朝外延伸有第一枢耳及第二枢耳,第二枢耳内则横向套设有一管体,左、右刹车构件则通过管体自由端插设在本体两侧边的葫芦形滑孔内,而令左、右刹车构件以可横向滑移方式容置在拱形本体内侧。前述的后置式自行车刹车器结构,其中连杆组包括左、右对称的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对称状的第一连杆是斜向枢设在左、右刹车构件第一枢耳及拱形本体前端凸耳,对称状的第二连杆则斜向枢设于左、右刹车构件第二枢耳及拱形本体后端穿孔,使第一、第二连杆与前轮体呈线对称关系。前述的后置式自行车刹车器结构,其中本体顶缘后端形成一方形孔,使轴管插接锁结。前述的后置式自行车刹车器结构,其中杠杆组件的两侧边底端朝后方延伸的水平段形成有一供枢轴穿设的通孔,杠杆组件顶缘朝上则延伸间距状的耳部,两耳部顶端穿设有一供钢索连结的连结构件。前述的后置式自行车刹车器结构,其中盖体是呈拱形,且拱形的盖体两侧边端面设有对应滑孔形态的外滑孔。前述的后置式自行车刹车器结构,其中本体两侧边凸块与前叉管后端面间设有一缓冲体。前述的后置式自行车刹车器结构,其中套体外侧套设有一外管体。前述的后置式自行车刹车器结构,其中杠杆组件两侧杆的水平段、垂直段衔接处恰与左、右刹车构件的管体常态未动作下呈一抵靠状。前述的后置式自行车刹车器结构,其中贯穿杠杆组件及拱形本体组件的枢轴,是借由枢轴外侧露出部位径向贯穿一弹性插接组件与拱形本体相互卡抵限位。前述的后置式自行车刹车器结构,其中对称状的第一连杆与第一枢耳是借由纵向插设一插接组件以构成第一枢转部,第一连杆朝外斜向设置在拱形本体前端凸耳的另一端,则通过一结合组件纵向贯穿套设在第一枢耳间的中空套管及一端套设在中空套管的扭力弹簧形成第一固定部;所述对称状的第二连杆与第二枢耳、设置在第二枢耳内的套体,则借由一插接组件纵向贯穿结合成第二枢转部,第二连杆朝外斜向设置在拱形本体后端穿孔的另一端,则借由一结合组件纵向贯穿结合成第二固定部。前述的后置式自行车刹车器结构,其中对称状的第一、第二连杆,是指上下对应状的椭圆板片。前述的后置式自行车刹车器结构,其中连结构件包括一横向贯设在两凸部的管状连接杆、一设置在连接杆底端平台的块体、及一锁结块体及连接杆的结合件。前述的后置式自行车刹车器结构,其中连接杆是借由一侧沟槽内套设一C形扣与耳部卡抵限位。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其具有可降低自行车风阻的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后置式自行车刹车器结构的分解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后置式自行车刹车器结构的透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后置式自行车刹车器结构结合于前叉管后端面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后置式自行车刹车器结构结合于前叉管后端面的平面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1------刹车器10-----本体1-----贯穿孔 12-----凸耳13-----穿孔 14-----滑孔15-----凸缘 151----轴孔16-----方向孔17-----轴管18-----缓冲体20-----杠杆组件21-----侧杆 22-----枢轴23-----耳部 24-----连接杆241----C形扣 242----平台243----块体 244----结合件40-----刹车构件 401----第一枢耳402----第二枢耳 41-----刹车块42-----管体 42a----外管体51-----第一连杆 52-----第二连杆 53-----插接组件 54-----扭力弹簧55-----中空套管 56-----结合组件57-----螺帽 60-----盖体61-----外滑孔A------前叉管A1-----外侧面B------钢索C------第一枢转部C1-----第二枢转部D------第一固定部D1-----第二固定部E------弹性插接组件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有关一种后置式自行车刹车器结构,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该刹车器1包括一栱形本体10,为一预定幅宽的拱形结构体,该拱形本体10末端适当幅宽、厚度的两侧边底块中央纵设有一长形贯穿孔11,贯穿孔11前端上、下端面则形成有一间距镂空的凸耳12,后端则纵向设有一贯穿状的穿孔13,拱形本体10两侧边横向设有一大小圆径的葫芦形滑孔14,两侧边底面对应滑孔14位置则延伸一半圆形的凸缘15,凸缘15横向贯穿形成有一轴孔151,又,拱形本体10顶缘后端形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后置式自行车刹车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本体,是设置在前叉管后端面并与轴设在前叉管的前轮体呈上下对应关系,本体以可转动方式枢设一对应状的杠杆组件,本体外部则设有一遮盖杠杆组件的盖体,盖体两侧边与前叉管两外侧面呈贴抵对齐状,且介于本体与盖体间的杠杆组件与横向动作的钢索自由端结合呈一连动关系;一左、右对称的刹车构件,是借由外侧的管体与本体两侧边的滑孔活动插设,令左、右对称刹车构件以可横向滑移方式容置在本体内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承勋
申请(专利权)人:天心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