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化合物组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56955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11 03: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活性化合物组合,特别是组合物中的活性化合物组合,其包含(A)式(I)的脒化合物和其它杀真菌剂(B)。此外,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治疗性或预防性地防治植物的植物病原性真菌的方法,涉及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组合用于处理种子的用途,涉及保护种子的方法,还涉及经处理的种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说明】活性化合物组合 本专利技术涉及活性化合物组合,特别是组合物中的活性化合物组合,其包含(A)式 的脒化合物和其它杀真菌剂(B)。此外,本专利技术涉及治疗性或预防性地防治植物的植物 病原性真菌的方法,涉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组合用于处理种子的用途,涉及保护种子的方法,还 涉及经处理的种子。 WO-A03/024 219、W0-A05/089 547 和WO-A05/120 234 各自公开了包含至少一 种苯基脒和至少一种其它已知的杀真菌活性成分的杀真菌剂组合。 WO-A00/46 184和WO-A2007/031513各自公开了芳基脒作为杀真菌剂的用途以 及从商购可得的材料开始制备它们的方法。WO-A2007/0031513公开了根据式(I)的噻二 唑基氧基苯基脒化合物、从商购可得的成分开始生产这样的化合物的方法、以及它的杀真 菌用途。 由于对当代作物保护组合物的环境和经济要求持续增加,例如,就作用谱、毒性、 选择性、施用率、残留物形成和有利的制备能力而言,并且另外由于还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抗性问题,开发新的组合物(特别是杀真菌剂)是一项持续的任务,所述组合物在某些 领域中至少有助于满足上述要求。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在某些方面至少达到所述目的的活性化合 物组合/组合物。 现在已经令人惊讶地发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组合不仅带来就原则上期望的要防治的 植物病原体而言作用谱的加和性扩大,还以两种方式实现了扩大组分(A)和组分(B)的作 用范围的协同效应。首先,降低了组分(A)和组分(B)的施用率,而作用保持同样良好。其 次,即使在两种单独的化合物在这样低的施用率范围内已经变得完全无效的情况下,该组 合仍然实现高度的植物病原体防治。一方面,这使得可防治的植物病原体谱显著拓宽,另一 方面,还使得使用安全性增加。 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组合用于防治感染线虫抗性作物的线虫和/或增 加产率的有利用途。 除了杀真菌的和/或杀线虫的和/或杀昆虫的协同活性以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活性 化合物组合还具有其它惊人的特性,其在更广义上也可称为协同的,例如:拓宽对其它昆 虫、线虫和/或植物病原体(例如对植物疾病的抗性株)的活性谱;降低活性化合物的施用 率;即使在单个化合物不显示或几乎不显示活性的施用率下仍借助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活性化 合物组合充分防治害虫;在配制或使用期间(例如在研磨、筛分、乳化、溶解或调剂期间)的 有利性能;改善的贮存稳定性和光稳定性;有利的残留物形成;改善的毒理学或生态毒理 学性能;改善的植物特性,所谓的植物生理学效应,例如更好的生长、增加的采收率、更好地 发育的根系、更大的叶面、更绿的叶子、更强壮的苗、更少的种子需要量、更低的植物毒性、 植物防御体系的调动、良好的植物相容性。因而,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活性化合物组合或组合物的 应用非常有助于保持幼小谷物健康生长,这会增加例如经处理的谷物种子的越冬存活率, 以及保障品质和产率。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活性化合物组合可以促进增强的内吸作用。即 使所述组合的单个化合物没有足够的内吸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活性化合物组合仍然可能具有 此特性。以类似的方式,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活性化合物组合可以造成杀真菌和/或杀线虫和/ 或杀线虫作用的更高的长期效力。 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组合,其包含: 一种化合物组合,其包含 (A)至少一种式(I)的化合物【主权项】1. 一种化合物组合,其包含 (A)至少一种式(I)的化合物 其中R1选自甲基和乙基; R2选自Cl原子和甲基; R3选自Cl-原子和甲基; R4选自氢、氟、溴、氯、碘或C1-C2烷基; R5选自氢、氟、溴、氯、碘或C1-C2烷基; 及其盐、N-氧化物、金属络合物或立体异构体 和 (B-I)至少一种选自以下的其它活性化合物: 组1 : (Β-Ι· 1)麦角固醇生物合成的抑制剂,例如(I. 1)十二吗啉(1704-28-5)、(1.2)氧环 唑(60207-31-0)、(1.3)联苯三唑醇(55179-31-2)、(1.4)糠菌唑(116255-48-2)、(1.5) 环丙唑醇(113096-99-4)、(1.6)苄氯三唑醇(75736-33-3)、(1.7)噁醚唑(119446-68-3)、 (1. 8)烯唑醇(83657-24-3)、(1. 9)烯唑醇 M(83657_18_5)、(1. 10)十二环吗啉 (1593-77-7)、(1. 11)吗菌灵醋酸盐(31717-87-0)、(1. 12)氟环唑(106325-08-0)、(1. 13) 乙环唑(60207-93-4)、(1. 14)氯苯嘧啶醇(60168-88-9)、(1. 15)腈苯唑(114369-43-6)、 (1. 16)环酰菌胺(126833-17-8)、(1. 17)苯锈啶(67306-00-7)、(1. 18) 丁 苯吗啉 (67306-03-0)、(1. 19)氟喹唑(136426-54-5)、(1.20)呋嘧醇(56425-91-3)、(1.21)氟硅 唑(85509-19-9)、(1.22)粉唑醇(76674-21-0)、(1.23)呋菌唑(112839-33-5)、(1.24) 呋醚唑(112839-32-4)、(L 25)己唑醇(79983-71-4)、(L 26)抑霉唑(35554-44-0)、 (1. 27)烯菌灵硫酸盐(58594-72-2)、(1. 28)酰胺唑(86598-92-7)、(1. 29)种菌唑 (125225-28-7)、(1. 30)叶菌唑(125116-23-6)、(1. 31)腈菌唑(88671-89-0)、(1. 32)萘替 芬(65472-88-0)、(1. 33)氟苯嘧啶醇(63284-71-9)、(1. 34)恶咪唑(174212-12-5)、(1. 35) 多效唑(76738-62-0)、(L 36)稻瘟酯(101903-30-4)、(L 37)配那唑(66246-88-6)、(L 38) 粉病灵(3478-94-2)、(1. 39)咪鲜胺(67747-09-5)、(1. 40)丙环唑(60207-90-1)、(1. 41) 丙硫菌唑(178928-70-6)、(1.42)稗草畏(88678-67-5)、(1.43)啶斑肟(88283-41-4)、 (I. 44) quinconazole (103970-75-8)、(1.45)硅氟唑(149508-90-7)、(1.46)螺噁茂胺 (118134-30-8)、(1.47)戊唑醇(107534-96-3)、(1.48)特比萘芬(91161-71-6)、(1.49) 氟醚唑(112281-77-3)、(1.50)三唑酮(43121-43-3)、(1.51)三唑醇(55219-65-3)、 (1.52)十三吗啉(81412-43-3)、(1.53)氟菌唑(68694-11-1)、(1.54)嗪氨灵 (26644-46-2)、(1.55)灭菌唑(131983-72-7)、(1.56)烯效唑(83657-22-1)、(1.57)单克 素(83657-17-4)、(1. 58)烯霜苄唑(77174-66-4)、(1. 59)伏立康唑(137234-62-9)、(1. 60) 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化合物组合,其包含(A) 至少一种式(I)的化合物其中R1选自甲基和乙基;R2选自Cl原子和甲基;R3选自Cl‑原子和甲基;R4选自氢、氟、溴、氯、碘或C1‑C2烷基;R5选自氢、氟、溴、氯、碘或C1‑C2烷基;及其盐、N‑氧化物、金属络合物或立体异构体和(B‑I)  至少一种选自以下的其它活性化合物:组1:(B‑I.1)    麦角固醇生物合成的抑制剂,例如(1.1)十二吗啉(1704‑28‑5)、(1.2)氧环唑(60207‑31‑0)、(1.3)联苯三唑醇(55179‑31‑2)、(1.4)糠菌唑(116255‑48‑2)、(1.5)环丙唑醇(113096‑99‑4)、(1.6)苄氯三唑醇(75736‑33‑3)、(1.7)噁醚唑(119446‑68‑3)、(1.8)烯唑醇(83657‑24‑3)、(1.9) 烯唑醇M(83657‑18‑5)、(1.10)十二环吗啉(1593‑77‑7)、(1.11)吗菌灵醋酸盐(31717‑87‑0)、(1.12)氟环唑(106325‑08‑0)、(1.13)乙环唑(60207‑93‑4)、(1.14)氯苯嘧啶醇(60168‑88‑9)、(1.15)腈苯唑(114369‑43‑6)、(1.16)环酰菌胺(126833‑17‑8)、(1.17)苯锈啶(67306‑00‑7)、(1.18)丁苯吗啉(67306‑03‑0)、(1.19)氟喹唑(136426‑54‑5)、(1.20)呋嘧醇(56425‑91‑3)、(1.21)氟硅唑(85509‑19‑9)、(1.22)粉唑醇(76674‑21‑0)、(1.23)呋菌唑(112839‑33‑5)、(1.24)呋醚唑(112839‑32‑4)、(1.25)己唑醇(79983‑71‑4)、(1.26)抑霉唑(35554‑44‑0)、(1.27)烯菌灵硫酸盐(58594‑72‑2)、(1.28)酰胺唑(86598‑92‑7)、(1.29)种菌唑(125225‑28‑7)、(1.30)叶菌唑(125116‑23‑6)、(1.31)腈菌唑(88671‑89‑0)、(1.32)萘替芬(65472‑88‑0)、(1.33)氟苯嘧啶醇(63284‑71‑9)、(1.34)恶咪唑(174212‑12‑5)、(1.35)多效唑(76738‑62‑0)、(1.36)稻瘟酯(101903‑30‑4)、(1.37)配那唑(66246‑88‑6)、(1.38)粉病灵(3478‑94‑2)、(1.39)咪鲜胺(67747‑09‑5)、(1.40)丙环唑 (60207‑90‑1)、(1.41)丙硫菌唑(178928‑70‑6)、(1.42)稗草畏(88678‑67‑5)、(1.43)啶斑肟(88283‑41‑4)、(1.44)quinconazole(103970‑75‑8)、(1.45)硅氟唑(149508‑90‑7)、(1.46)螺噁茂胺(118134‑30‑8)、(1.47)戊唑醇(107534‑96‑3)、(1.48)特比萘芬(91161‑71‑6)、(1.49)氟醚唑(112281‑77‑3)、(1.50)三唑酮(43121‑43‑3)、(1.51)三唑醇(55219‑65‑3)、(1.52)十三吗啉(81412‑43‑3)、(1.53)氟菌唑(68694‑11‑1)、(1.54)嗪氨灵(26644‑46‑2)、(1.55)灭菌唑(131983‑72‑7)、(1.56)烯效唑(83657‑22‑1)、(1.57)单克素(83657‑17‑4)、(1.58)烯霜苄唑(77174‑66‑4)、(1.59)伏立康唑(137234‑62‑9)、(1.60) 1‑(4‑氯苯基)‑2‑(1H‑1,2,4‑三唑‑1‑基)环庚醇(129586‑32‑9)、(1.61)  1‑(2,2‑二甲基‑2,3‑二氢‑1H‑茚‑1‑基)‑1H‑咪唑‑5‑甲酸甲酯(110323‑95‑0)、(1.62) N'‑{5‑(二氟甲基)‑2‑甲基‑4‑[3‑(三甲基甲硅烷基)丙氧基]苯基}‑N‑乙基‑N‑甲基亚氨基甲酰胺(870765‑98‑3)、(1.63) N‑乙基‑N‑甲基‑N'‑{2‑甲基‑5‑(三氟甲基)‑4‑[3‑(三甲基甲硅烷基)丙氧基]苯基}亚氨基甲酰胺(870765‑96‑1)、(1.64) 1H‑咪唑‑1‑硫代甲酸‑O‑[1‑(4‑甲氧基苯氧基)‑3,3‑二甲基丁‑2‑基]酯(111226‑71‑2)、(1.65) Pyrisoxazole (847749‑37‑5);组2:B‑I.2)     呼吸链在复合物I或II处的抑制剂,例如(2.1)联苯吡菌胺(581809‑46‑3)、(2.2)啶酰菌胺(188425‑85‑6)、(2.3)萎锈灵(5234‑68‑4)、(2.4)氟嘧...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U瓦兴多夫诺伊曼T赛茨
申请(专利权)人:拜耳农作物科学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