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置多磁极磁圈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50611 阅读: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07 19:25
内置多磁极磁圈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其特征是:在外圈两端内圆面上与内圈外圆面上设有相对应的半圆形凹槽,形成圆环形轨道;第一和第二保持架分别装在圆环形轨道内,第一和第二保持架上分别装有第一和第二钢球,第一和第二钢球在圆环形轨道内滚动;将第一密封圈、骨架和第一防尘盖,依次安装在左端第一圆环形凹槽内,由密封圈骨架将第一密封圈定位在外圈的左端内圆上;将骨架、多磁极磁圈、第二防尘盖、第二密封圈,依次安装在右端的第二圆环形凹槽内,第二密封圈由第二防尘盖定位;多磁极磁圈被第二防尘盖、第二密封圈包裹在外圈与内圈之间圆环形轨道右端的第二圆环形凹槽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轴承,特别涉及一种内置多磁极磁圈双列角接触球轴承
技术介绍
在内置多磁极磁圈双列角接触球轴承技术中,多磁极磁圈,为霍尔式轮速传感器提供永磁场,与车轮同步高速旋转时,由于霍尔效应作用,而改变霍尔式轮速传感器的感应电动势,形成一个准正弦波的脉冲信号,车载电子控制单元通过接收该脉冲信号以判定车轮的即时轮速,广泛应用于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牵引力控制系统,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电子液压制动系统中。现有带多磁极磁圈的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结构(如图1所示),为多磁极磁圈与密封圈配合组装于轴承一侧,轴承与转向节、轮毂法兰装配后,装有多磁极磁圈一侧与转向节上安装的霍尔轮速传感器配合以实现上述功用。现有结构的多磁极磁圈感应面是暴露在空气中,由于本身带有磁性,车轮行驶过程中,感应面容易吸附污垢,铁肩等;硬物接触到感应面后,会引起面部刮痕,缺损等,造成磁性圈磁性衰弱,磁极对数出错,从而引起系统检测无信号、信号异常、误判等情况,造成轴承由于外在因素而产生的早期失效,降低了轴承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内置多磁极磁圈双列角接触球轴承,该轴承可防止多磁极磁圈感应面上直接吸附污垢、铁肩等杂物,消除其对磁性圈感应面带来的损害,提高了磁性圈的使用寿命,避免了轴承由于外在因素而导致的早期失效。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内置多磁极磁圈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包括外圈、内圈、保持架、钢球、防尘盖、骨架、密封圈和多磁极磁圈。所述的内置多磁极磁圈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在外圈左右两端内圆面上设的半圆形凹槽与内圈外圆面上设的半圆形凹槽相对应,在外圈与内圈之间形成的圆环形轨道;第一保持架和第二保持架分别装在外圈与内圈之间圆环形轨道内,第一保持架和第二保持架上分别装有第一钢球和第二钢球,第一钢球和第二钢球在内圈和外圈形成的圆环形轨道内滚动;在外圈和内圈左右之间的圆环形轨道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和第二圆环形凹槽;将第一密封圈、骨架和第一防尘盖,依次安装在左端第一圆环形凹槽内,由骨架将第一密封圈定位在外圈的左端内圆上。将骨架、多磁极磁圈、第二防尘盖、第二密封圈,依次安装在右端的第二圆环形凹槽内,第二密封圈由第二防尘盖定位;多磁极磁圈(感应面)被第二防尘盖、第二密封圈包裹在外圈与内圈之间圆环形轨道右端的第二圆环形凹槽内,组成内置多磁极磁圈双列角接触球轴承。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一种内置多磁极磁圈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多磁极磁圈的感应面被密封圈,组装于轴承单元一侧,包裹在多磁极磁圈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内部;能够防止多磁极磁圈感应面上直接吸附污垢,铁肩等,消除其对多磁极磁圈感应面接触带来的损坏,提升了多磁极磁圈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图1是现有多磁极磁圈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A-A放大结构示意图。在图中1.内圈,2.第一防尘盖,3.左密封圈,4.外圈,5.第一钢球,6.第一保持架,7.第二钢球,8.第二保持架,9.多磁极磁圈,10.第二密封圈,11.第一防尘盖,12.骨架。【具体实施方式】在图1和图2所示的现有多磁极磁圈双列角接触球轴承中:在外圈4两端内圆面上设的半圆形凹槽与内圈I外圆面上设的半圆形凹槽相对应,在外圈4与内圈I之间形成圆环形轨道;第一保持架6和第二保持架8分别装在外圈4与内圈I之间圆环形轨道内,第一保持架6和第二保持架8上分别装有第一钢球5和第二钢球7,第一钢球5和第二钢球7在内圈I和外圈4形成的圆环形轨道内滚动;在外圈4和内圈I左右两端之间的圆环形轨道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和第二圆环形凹槽,第一密封圈3、骨架12和第一防尘盖2,装在左端第一圆环形凹槽内;将第二密封圈10、骨架12、第一防尘盖11和多磁极磁圈9 ;依次装在右端第一圆环形凹槽内;分别由骨架12将第一密封圈3和第二密封圈10定位在外圈4左右两端的内圆上。在本技术给出的实施方式中,其改进型多磁极磁圈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如图3和图4所示:在外圈4左右两端内圆面上设的半圆形凹槽与内圈I外圆面上设的半圆形凹槽相对应,在外圈4与内圈I之间形成的圆环形轨道;第一保持架6和第二保持架8分别装在外圈4与内圈I之间圆环形轨道内,第一保持架6和第二保持架8上分别装有第一钢球5和第二钢球7,第一钢球5和第二钢球7在内圈I和外圈4形成的圆环形轨道内滚动;在外圈4和内圈I左右之间的圆环形轨道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和第二圆环形凹槽;将第一密封圈3、骨架12和第一防尘盖2,依次安装在左端第一圆环形凹槽内,由骨架11将第一密封圈3定位在外圈4的左端内圆上。将骨架12、多磁极磁圈9、第二防尘盖11、第二密封圈10,依次安装在右端的第二圆环形凹槽内,第二密封圈10由第二防尘盖11定位;多磁极磁圈9(感应面)被第二防尘盖11、第二密封圈10包裹在外圈4与内圈I之间圆环形轨道右端的第二圆环形凹槽内。本技术的第二密封圈10安装在多磁极磁圈9的外面,第二密封圈10由第二防尘盖11定位;多磁极磁圈9的感应面被第二密封圈10包裹在多磁极磁圈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内部,可防止轴承由于外在因素而导致的早期失效和损坏。【主权项】1.内置多磁极磁圈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包括外圈、内圈、保持架、钢球、防尘盖、密封圈、骨架和多磁极磁圈;其特征是:在外圈左右两端内圆面上设的半圆形凹槽与内圈外圆面上设的半圆形凹槽相对应,在外圈与内圈之间形成的圆环形轨道;第一保持架和第二保持架分别装在外圈与内圈之间圆环形轨道内,第一保持架和第二保持架上分别装有第一钢球和第二钢球,第一钢球和第二钢球在内圈和外圈形成的圆环形轨道内滚动;在外圈和内圈左右之间的圆环形轨道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和第二圆环形凹槽;将第一密封圈、骨架和第一防尘盖,依次安装在左端第一圆环形凹槽内,由骨架将第一密封圈定位在外圈的左端内圆上;将骨架、多磁极磁圈、第二防尘盖、第二密封圈,依次安装在右端的第二圆环形凹槽内,第二密封圈由第二防尘盖定位;多磁极磁圈被第二防尘盖、第二密封圈包裹在外圈与内圈之间圆环形轨道右端的第二圆环形凹槽内,组成内置多磁极磁圈双列角接触球轴承。【专利摘要】内置多磁极磁圈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其特征是:在外圈两端内圆面上与内圈外圆面上设有相对应的半圆形凹槽,形成圆环形轨道;第一和第二保持架分别装在圆环形轨道内,第一和第二保持架上分别装有第一和第二钢球,第一和第二钢球在圆环形轨道内滚动;将第一密封圈、骨架和第一防尘盖,依次安装在左端第一圆环形凹槽内,由密封圈骨架将第一密封圈定位在外圈的左端内圆上;将骨架、多磁极磁圈、第二防尘盖、第二密封圈,依次安装在右端的第二圆环形凹槽内,第二密封圈由第二防尘盖定位;多磁极磁圈被第二防尘盖、第二密封圈包裹在外圈与内圈之间圆环形轨道右端的第二圆环形凹槽内。【IPC分类】F16C19-18, F16C33-78【公开号】CN204533189【申请号】CN201520199691【专利技术人】吴少伟 【申请人】湖北新火炬科技有限公司【公开日】2015年8月5日【申请日】2015年4月6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内置多磁极磁圈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包括外圈、内圈、保持架、钢球、防尘盖、密封圈、骨架和多磁极磁圈;其特征是:在外圈左右两端内圆面上设的半圆形凹槽与内圈外圆面上设的半圆形凹槽相对应,在外圈与内圈之间形成的圆环形轨道;第一保持架和第二保持架分别装在外圈与内圈之间圆环形轨道内,第一保持架和第二保持架上分别装有第一钢球和第二钢球,第一钢球和第二钢球在内圈和外圈形成的圆环形轨道内滚动;在外圈和内圈左右之间的圆环形轨道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和第二圆环形凹槽;将第一密封圈、骨架和第一防尘盖,依次安装在左端第一圆环形凹槽内,由骨架将第一密封圈定位在外圈的左端内圆上;将骨架、多磁极磁圈、第二防尘盖、第二密封圈,依次安装在右端的第二圆环形凹槽内,第二密封圈由第二防尘盖定位;多磁极磁圈被第二防尘盖、第二密封圈包裹在外圈与内圈之间圆环形轨道右端的第二圆环形凹槽内,组成内置多磁极磁圈双列角接触球轴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少伟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新火炬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