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8驾驶室悬置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39775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06 11: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驾驶室悬置总成领域,具体是一种N8驾驶室悬置总成,包括驾驶室前悬置总成和驾驶室后悬置总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N8驾驶室悬置总成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提高乘坐舒适性:半浮式驾驶室悬置的垂直跳跃位移为5~20mm,最大的垂直振动频率可达到15Hz,偏大,无法有效避开车架的共振频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N8驾驶室悬置总成,驾驶室垂直振动频率,螺旋弹簧为1.8~3Hz,完全可以避开车架的共振频率,同时垂直跳跃位移也可以达到40—60mm,乘坐的舒适性可以大幅度提高;(2)空间利用度高:驾驶室翻转机构取消了通常所用的翻转支座,采用上下分段式铸件,加大的释放了车间前部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驾驶室悬置总成领域,具体是一种NS驾驶室悬置总成。
技术介绍
随着重型车技术的不断升级,如何提高驾驶员的乘坐舒适性、减轻驾驶员的疲劳强度、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已经成为设计者考虑的重要因素。目前,在欧洲重型汽车上已经广泛采用了包含空气弹簧的空气悬架和全四点振动悬置的新方法。传统重型汽车驾驶室悬架采用半浮式设计,不仅成本高,而且振动频率和驾驶位置的振动总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也较大,舒适性较差。驾驶室还会以前悬架支座为支点作俯仰转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NS驾驶室悬置总成。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N8驾驶室悬置总成,包括驾驶室前悬置总成和驾驶室后悬置总成,驾驶室前悬置总成是由两个左右对称设置且结构一致的左前部机构和右前部机构构成的;所述左前部机构和右前部机构均包括螺栓固定于车架前方的前悬支座,铰接支撑于前悬支座上的驾驶室翻转机构,铰接于驾驶室翻转机构上部前端的前减震器,所述前减震器上部连接于驾驶室前围上,驾驶室翻转机构上部后端铰接于驾驶室地板上,驾驶室翻转机构中部上方通过上缓冲块以及连接于上缓冲块上的托架固定连接于驾驶室地板上,中部下方通过下缓冲块固定连接于车架上;左前部机构和右前部机构的两驾驶室翻转机构之间通过连杆相连接;驾驶室后悬置总成由两个左右对称设置且结构一致的左后部机构和右后部机构构成的;所述左后部机构和右后部机构均包括螺栓连接于车架后方的后悬支座,竖直螺栓支撑于后悬支座上的车身后支架,倾斜支撑固定于后悬支座上的车身后减震器,螺栓固定于车身后减震器上的车身锁止机构,车身锁止机构与车身后支架之间通过两端呈铰接结构的横拉杆相连接,车身锁止机构上通过液压锁连接有锁柱,锁柱螺栓连接于驾驶室地板上,车身后支架顶端通过后悬缓冲块支撑于锁柱下方。本技术所述NS驾驶室悬置总成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I)提高乘坐舒适性:半浮式驾驶室悬置的垂直跳跃位移为5?20 mm,最大的垂直振动频率可达到15 Hz,偏大,无法有效避开车架的共振频率;本技术所述NS驾驶室悬置总成,驾驶室垂直振动频率,螺旋弹簧为1.8?3 Hz,完全可以避开车架的共振频率,同时垂直跳跃位移也可以达到40— 60_,乘坐的舒适性可以大幅度提高;(2)空间利用度高:驾驶室翻转机构取消了通常所用的翻转支座,采用上下分段式铸件,加大的释放了车间前部空间,有利于发动机等产品的布置,扩展了产品可用型号;(3)降低故障率:后悬缓冲块与锁柱直接接触,同时横向阻尼采用橡胶件,在工况较差的环境下行驶,都能有效保护悬置系统的隔振元件,降低减振器等部件的故障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NS驾驶室悬置总成驾驶室前悬置总成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驾驶室后悬置总成的左后部机构结构示意图。图3为驾驶室后悬置总成的右后部机构结构示意图。图4为驾驶室前悬置总成和驾驶室后悬置总成与车体的连接示意图。图中:1-车架,2-前悬支座,3-驾驶室翻转机构,4-前减震器,5-驾驶室前围,6-驾驶室地板,7-上缓冲块,8-托架,9-下缓冲块,10-连杆,11-后悬支座,12-车身后支架,13-车身后减震器,14-车身锁止机构,15-横拉杆,16-液压锁,17-锁柱,18-后悬缓冲块。【具体实施方式】N8驾驶室悬置总成,包括驾驶室前悬置总成和驾驶室后悬置总成,驾驶室前悬置总成是由两个左右对称设置且结构一致的左前部机构和右前部机构构成的;所述左前部机构和右前部机构均包括螺栓固定于车架I前方的前悬支座2,铰接支撑于前悬支座2上的驾驶室翻转机构3,铰接于驾驶室翻转机构3上部前端的前减震器4,所述前减震器4上部连接于驾驶室前围5上,驾驶室翻转机构3上部后端铰接于驾驶室地板6上,驾驶室翻转机构3中部上方通过上缓冲块7以及连接于上缓冲块7上的托架8固定连接于驾驶室地板6上,中部下方通过下缓冲块9固定连接于车架I上;左前部机构和右前部机构的两驾驶室翻转机构3之间通过连杆10相连接;驾驶室后悬置总成由两个左右对称设置且结构一致的左后部机构和右后部机构构成的;所述左后部机构和右后部机构均包括螺栓连接于车架I后方的后悬支座11,竖直螺栓支撑于后悬支座11上的车身后支架12,倾斜支撑固定于后悬支座11上的车身后减震器13,螺栓固定于车身后减震器13上的车身锁止机构14,车身锁止机构14与车身后支架12之间通过两端呈铰接结构的横拉杆15相连接,车身锁止机构14上通过液压锁16连接有锁柱17,锁柱17螺栓连接于驾驶室地板6上,车身后支架12顶端通过后悬缓冲块18支撑于锁柱17下方。具体实施时,通过调整前减震器4的刚度值与阻尼值避开车架I的固频,减小发生共振的概率,同时驾驶室翻转机构3内置橡胶缓冲块的刚度通过计算机模拟所得到的最优值也对隔振率的提高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进一步,车身锁止机构14与锁柱17通过液压锁16的液压扣合的方式实现驾驶室锁止。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对驾驶室重量分布计算,得出减震器的刚度,通过实验确认阻尼大小,再通过横拉杆15最终实现隔振和防侧倾的目的。【主权项】1.NS驾驶室悬置总成,包括驾驶室前悬置总成和驾驶室后悬置总成,其特征在于,驾驶室前悬置总成是由两个左右对称设置且结构一致的左前部机构和右前部机构构成的;所述左前部机构和右前部机构均包括螺栓固定于车架(I)前方的前悬支座(2),铰接支撑于前悬支座(2)上的驾驶室翻转机构(3),铰接于驾驶室翻转机构(3)上部前端的前减震器(4),所述前减震器(4)上部连接于驾驶室前围(5)上,驾驶室翻转机构(3)上部后端铰接于驾驶室地板(6)上,驾驶室翻转机构(3)中部上方通过上缓冲块(7)以及连接于上缓冲块(7)上的托架(8)固定连接于驾驶室地板(6)上,中部下方通过下缓冲块(9)固定连接于车架(I)上;左前部机构和右前部机构的两驾驶室翻转机构(3)之间通过连杆(10)相连接; 驾驶室后悬置总成由两个左右对称设置且结构一致的左后部机构和右后部机构构成的;所述左后部机构和右后部机构均包括螺栓连接于车架(I)后方的后悬支座(11 ),竖直螺栓支撑于后悬支座(11)上的车身后支架(12),倾斜支撑固定于后悬支座(11)上的车身后减震器(13),螺栓固定于车身后减震器(13)上的车身锁止机构(14),车身锁止机构(14)与车身后支架(12)之间通过两端呈铰接结构的横拉杆(15)相连接,车身锁止机构(14)上通过液压锁(16)连接有锁柱(17),锁柱(17)螺栓连接于驾驶室地板(6)上,车身后支架(12)顶端通过后悬缓冲块(18)支撑于锁柱(17)下方。【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驾驶室悬置总成领域,具体是一种N8驾驶室悬置总成,包括驾驶室前悬置总成和驾驶室后悬置总成。本技术所述N8驾驶室悬置总成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提高乘坐舒适性:半浮式驾驶室悬置的垂直跳跃位移为5~20mm,最大的垂直振动频率可达到15Hz,偏大,无法有效避开车架的共振频率;本技术所述N8驾驶室悬置总成,驾驶室垂直振动频率,螺旋弹簧为1.8~3Hz,完全可以避开车架的共振频率,同时垂直跳跃位移也可以达到40—60mm,乘坐的舒适性可以大幅度提高;(2)空间利用度高:驾驶室翻转机构取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N8驾驶室悬置总成,包括驾驶室前悬置总成和驾驶室后悬置总成,其特征在于,驾驶室前悬置总成是由两个左右对称设置且结构一致的左前部机构和右前部机构构成的;所述左前部机构和右前部机构均包括螺栓固定于车架(1)前方的前悬支座(2),铰接支撑于前悬支座(2)上的驾驶室翻转机构(3),铰接于驾驶室翻转机构(3)上部前端的前减震器(4),所述前减震器(4)上部连接于驾驶室前围(5)上,驾驶室翻转机构(3)上部后端铰接于驾驶室地板(6)上,驾驶室翻转机构(3)中部上方通过上缓冲块(7)以及连接于上缓冲块(7)上的托架(8)固定连接于驾驶室地板(6)上,中部下方通过下缓冲块(9)固定连接于车架(1)上;左前部机构和右前部机构的两驾驶室翻转机构(3)之间通过连杆(10)相连接;驾驶室后悬置总成由两个左右对称设置且结构一致的左后部机构和右后部机构构成的;所述左后部机构和右后部机构均包括螺栓连接于车架(1)后方的后悬支座(11),竖直螺栓支撑于后悬支座(11)上的车身后支架(12),倾斜支撑固定于后悬支座(11)上的车身后减震器(13),螺栓固定于车身后减震器(13)上的车身锁止机构(14),车身锁止机构(14)与车身后支架(12)之间通过两端呈铰接结构的横拉杆(15)相连接,车身锁止机构(14)上通过液压锁(16)连接有锁柱(17),锁柱(17)螺栓连接于驾驶室地板(6)上,车身后支架(12)顶端通过后悬缓冲块(18)支撑于锁柱(17)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珍偲汤剑波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大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