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板式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2114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在一种踏板式车辆中,可以一面确保充分的纵向刚性,一面形成充分地确保了放脚空间的平坦的低地板式的地板。具有左右一对的侧车架(13)、中央车架(14)、连结车架(17),该左右一对的侧车架(13)具有从可转向地支承前叉(11)的头管(12)向下方垂下的下降车架部(13a)以及从该下降车架部(13a)的下端向后方延伸的下车架部(13b),所述前叉(11)枢轴支承前轮(WF);该中央车架(14)在两侧车架(13)之间从头管(12)通过两侧车架(13)的附近向下方垂下;该连结车架(17)配置在下车架部(13b)的上方并加强中央车架(14)以及两侧车架(13),连结车架(17)配置在地板(26)的下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低地板式的地板的踏板式车辆
技术介绍
例如,通过专利文献1已知下述的踏板式车辆,即,左右一对的侧车架具有从头管向下方垂下的下降车架部以及从该下降车架部的下端向后方延伸的下车架部,通过前端接合在上述头管上并且配置在两侧车架的下方的左右一对的下管,对左右一对的侧车架进行加强,在跨越两侧车架的下车架部的地板通道部的两侧形成地板,。专利第3423487号公报但是,在踏板式车辆中,当想要形成充分地确保了放脚空间的平坦的低地板式的地板时,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在通过下管从下方加强左右一对的侧车架的车身构造中,难以使侧车架中的下车架部的位置下降,希望开发一面确保充分的纵向刚性、一面能够形成平坦的低地板式的地板的新的车身构造。本专利技术就是鉴于相关的情况,以提供一种踏板式车辆为目的,该踏板式车辆一面确保充分的纵向刚性、一面能够形成充分地确保了放脚空间的平坦的低地板式的地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专利技术是在一种具有低地板式的地板的踏板式车辆中,其特征在于,具有左右一对的侧车架、中央车架、连结车架,该左右一对的侧车架具有从可转向地支承前叉的头管向下方垂下的下降车架部以及从该下降车架部的下端向后方延伸的下车架部,所述前叉枢轴支承前轮;该中央车架在两侧车架之间从所述头管通过所述侧车架的附近向下方垂下;该连结车架配置在所述下车架部的上方并加强所述中央车架以及两侧车架,该连结车架配置在所述地板的下方。另外,第二技术方案所述的专利技术是在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专利技术的构成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车架形成为具有横向长的矩形的横截面形状。第三技术方案所述的专利技术是在一种具有低地板式的地板的踏板式车辆中,其特征在于,具有左右一对的侧车架和连结车架,所述左右一对的侧车架具有从可转向地支承前叉的头管向下方垂下的下降车架部以及从该下降车架部的下端向后方延伸的下车架部,所述前叉枢轴支承前轮;所述连结车架具有U字状部以及支持部,该U字状部俯视时形成为使前端封闭的大致U字状,并且将后端部与所述两侧车架连结,该支持部使该U字状部的靠近前端部宽度方向中央连结在所述两侧车架上,所述连结车架配置在所述两侧车架的下车架部的上方并且是在所述地板的下方。第四技术方案所述的专利技术是在一种具有低地板式的地板的踏板式车辆中,其特征在于,具有左右一对的侧车架、左右一对的连结车架、支撑撑杆、中央车架,该左右一对的侧车架具有从可转向地支承前叉的头管向下方垂下的下降车架部以及从该下降车架部的下端向后方延伸的下车架部,所述前叉枢轴支承前轮;该左右一对的连结车架在与两侧车架的所述下车架部相比的上方,前端部与所述下降车架部连结,并且后端部与所述下车架部连结;所述支撑撑杆连结所述两侧车架的所述下车架部之间;所述中央车架在两侧车架之间,从所述头管通过所述侧车架的附近向下方垂下,并且下端部连结在所述支撑撑杆上,所述连结车架配置在所述地板的下方。第五技术方案所述的专利技术是在第一或第四技术方案所述的专利技术的构成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两侧车架的下降车架部以及所述中央车架之间配置散热器。第六技术方案所述的专利技术是在第五技术方案所述的专利技术的构成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板的上面被设定在与所述散热器的上下方向中心位置相比的下方位置。第七技术方案所述的专利技术是在第一至第六技术方案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专利技术的构成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侧车架分别具有立起车架部,该立起车架部与下车架部的后端相连并且在所述地板的后方向上方立起,连杆机构的车身架侧枢轴配置在与所述立起车架部的后面相比的前方,该连杆机构设置在包括所述头管、所述两侧车架以及所述连结车架而构成的车身架和动力单元之间。第八技术方案所述的专利技术是在第一至第七技术方案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专利技术的构成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向与所述前轮的旋转轴线正交的平面的投影图上,在以手柄把手为中心并通过所述前轮的旋转中心的假想圆弧内,配置连杆机构的动力单元侧枢轴,该手柄把手设置在与所述前叉连结的转向手柄的端部;该连杆机构设置在包括所述头管、所述两侧车架以及所述连结车架而构成的车身架和动力单元之间。第九技术方案所述的专利技术是在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专利技术的构成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从所述头管垂下的主管以及所述头管之间设置角撑板,所述两侧车架所具有的下降车架部的上端部与所述头管以及所述角撑板这两方接合。再有,第十技术方案所述的专利技术是在第九技术方案所述的专利技术的构成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车架的上部与所述主管连结。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专利技术,通过将两侧车架的下车架部的位置设定在足够的下方,将对两侧车架以及在两侧车架之间从头管向下方垂下的中央车架进行加强的连结车架配置在所述下车架部的上方并且是在地板的下方,能够形成充分地确保了放脚空间的平坦的地板,谋求提高使用的方便,并且可以谋求提高车身架的纵向刚性以及扭转刚性的平衡。另外,根据第二技术方案所述的专利技术,可以一面容易地确保配置在地板的前方的中央车架的前后方向设置空间、一面提高中央车架的刚性。根据第三技术方案所述的专利技术,将两侧车架的下车架部的位置设定在足够的下方,通过U字状部以及支持部构成连结车架,该连结车架配置在所述下车架部的上方并且是地板的下方;该U字状部形成为俯视时使前端封闭的大致U字状,并且后端部与两侧车架连结;该支持部将该U字状部的靠近前端部的宽度方向中央连结在所述两侧车架上,据此,可以一面确保了充分的刚性、一面形成充分地确保了放脚空间的平坦的地板,谋求提高使用的方便,并且可以调整车身架的扭转刚性。根据第四技术方案所述的专利技术,将两侧车架的下车架部的位置设定在足够的下方,将支撑撑杆以及连结车架配置在所述下车架部的上方并且是在地板的下方,该支撑撑杆对两侧车架和在两侧车架之间从头管向下方垂下的中央车架进行加强;据此,能够形成充分地确保了放脚空间的平坦的地板,谋求提高使用的方便,并且可以谋求提高车身架的纵向刚性以及扭转刚性的平衡。根据第五技术方案所述的专利技术,可以一面扩大平坦的地板的空间、一面增大散热器的上下长度,增大散热器的容量,提高发动机的冷却性能。根据第六技术方案所述的专利技术,可以尽量将地板的位置设定在下方位置,可以谋求提高乘降性。根据第七技术方案所述的专利技术,可以尽量将设置于车身架以及动力单元之间的连杆机构的车身架侧枢轴配置在前方位置,可以谋求轮距的缩短化。根据第八技术方案所述的专利技术,可以尽量将连杆机构的动力单元侧枢轴配置在前方位置,可以谋求轮距的缩短化。根据第九技术方案所述的专利技术,可以提高两侧车架以及头管的接合刚性。根据第十技术方案所述的专利技术,可以提高中央车架的上部刚性。附图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例的踏板式车辆的侧视图。图2是车身架的侧视图。图3是图2的3向视俯视图。图4是图2的4向视主视图。图5是表示连杆机构的构成的纵剖侧视图。图6是第二实施例的踏板式车辆的侧视图。图7是车身架的侧视图。图8是图7的8向视俯视图。图9是图7的9向视主视图。图10是表示连杆机构的构成的侧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根据附图所示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图1-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图1是踏板式车辆的侧视图,图2是车身架的侧视图,图3是图2的3向视俯视图,图4是图2的4向视主视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踏板式车辆,是一种具有低地板式的地板(26)的踏板式车辆,其特征在于,具有左右一对的侧车架(13)、中央车架(14)、连结车架(17),该左右一对的侧车架(13)具有从可转向地支承前叉(11)的头管(12)向下方垂下的下降车架部(13a)以及从该下降车架部(13a)的下端向后方延伸的下车架部(13b),所述前叉(11)枢轴支承前轮(WF);所述中央车架(14)在两侧车架(13)之间从所述头管(12)通过所述侧车架(13)的附近向下方垂下;所述连结车架(17)配置在所述下车架部(13b)的上方并加强所述中央车架(14)以及两侧车架(13),该连结车架(17)配置在所述地板(26)的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森川雄一郎细谷征央稻山洋一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