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温宜玲专利>正文

自行车座垫杆的束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74299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自行车座垫杆的束紧装置,其包括有下束环,其具有环状的C型束紧部,束紧部的开口端两侧分别径向延伸有突部,突部上设置有穿孔及螺孔,穿孔及螺孔上设置有迫紧突部用的螺栓;上束环,其包括环状的C型束紧部,束紧部的开口端两侧分别径向延伸有突部,突部上设置有穿孔及螺孔,穿孔及螺孔上设置有迫紧突部用的螺栓,上束环的厚度小于下束环,下束环的束紧部上侧内缘设置有可容置上束环的环凹槽,该环凹槽相对于上束环的突部处设置有螺孔,螺孔上设有迫紧上束环用的螺栓,通过环凹槽的设置,使得上束环可置放在下束环中以达到双重迫紧座垫杆的效果,因此可以提高座垫杆及车架座管的迫紧度,避免座垫杆与车架座管产生旋转或轴向位移的情形发生。(*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关于一种自行车座垫杆的束紧装置,尤其是指一种使用在固定自行车座垫杆及车架座管间相对关系的自行车座垫杆的束紧装置。
技术介绍
一般自行车的座垫底部设置有座垫杆,通过座垫杆插置于车架的座管内,而座管顶部周壁上设有贯穿管口的剖槽,于座管的剖槽端以及座垫杆间再以一C型束环束紧。然而,自行车车架的材料有很多种,例如以碳纤维、玻璃纤维等复合材料制成,在座垫杆以复合材料制成时,其刚性不如一般金属材料,而下半段插置于座管内部的部分完全被座管包覆,虽然该C型束环可分别束缚于座垫杆以及座管周壁,但实际上,C型束环的束紧度会受到座管刚性的影响,并不能完全束紧于座垫杆周壁,故当座垫承受重量时,座垫杆容易因为外力而旋转或者往下滑移,其稳固性较差,有加以改良的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设计人有鉴于此,乃积极着手从事研究,以期可以解决上述自行车座垫杆的定位固定问题,经过不断的试验及努力,终于开发出本技术。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在固定自行车座垫杆及车架座管间相对关系的自行车座垫杆的束紧装置。为了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取以下的技术手段予以达成,其中本技术包括有下束环,其具有环状的C型束紧部,束紧部的开口端两侧分别径向延伸有突部,突部上设置有穿孔及螺孔,穿孔及螺孔上设置有迫紧突部用的螺栓;上束环,其包括环状的C型束紧部,束紧部的开口端两侧分别径向延伸有突部,突部上设置有穿孔及螺孔,穿孔及螺孔上设置有迫紧突部用的螺栓,其改良在于上束环的厚度小于下束环,下束环的束紧部上侧内缘设置有可容置上束环的环凹槽,该环凹槽相对于上束环的突部的穿孔处设置有螺孔,螺孔上设有迫紧上束环用的螺栓。本技术通过环凹槽的设置,使得上束环可置放在下束环中以达到双重迫紧座垫杆的效果,因此可以提高座垫杆及车架座管的迫紧度,避免座垫杆与车架座管产生旋转或轴向位移的情形发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0下束环11束紧部12突部 13穿孔14螺孔15螺栓16环凹部17螺孔18螺栓20上束环21束紧部22突部23穿孔24螺孔25螺栓30座垫杆31车架座管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看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自行车座垫杆的束紧装置包括有下束环10,其具有环状的C型束紧部11,束紧部11的开口端两侧分别径向延伸有突部12,突部12上设置有穿孔13及螺孔14,穿孔13及螺孔14上设置有迫紧突部用的螺栓15;上束环20,其包括环状的C型束紧部21,束紧部21的开口端两侧分别径向延伸有突部22,突部22上设置有穿孔23及螺孔24,穿孔23及螺孔24上设置有迫紧突部用的螺栓25,其改良在于 上束环20的厚度小于下束环10,下束环10的束紧部11上侧内缘设置有容置上束环20用的环凹槽16,该环凹槽16相对于上束环20的突部22处设置有螺孔17,螺孔17上设有迫紧上束环20的突部22用的螺栓18。本技术于使用时,首先将上束环20固定在座垫杆30上,并以螺栓25贯穿穿孔23后锁在螺孔24处以迫紧上束环20的突部22,将下束环10套设在车架座管31上,以螺栓15固定迫紧下束环10的突部12,将座垫杆30插设在车架座管31中,使得上束环20置放在下束环10的环凹槽16中,再将螺栓18分别由下束环10的突部12两侧螺入螺孔17中以迫紧上束环20的突部22,藉此将上束环20及下束环10加以定位,如此即可以将座垫杆30及车架座管31加以定位固定。通过环凹槽16的设置,使得上束环20可置放在下束环10中以达到双重迫紧座垫杆30,以及通过下束环10的环凹槽16避免上束环20随着座垫杆30下滑移动的问题发生,因此可以提高座垫杆30及车架座管31的迫紧度,让座垫杆30与车架座管31产生旋转或轴向位移的问题加以解决。再请参看图4所示,本技术上束环20除了上述实施例般完全收纳在下束环10的环凹部16中的结构外,亦可以将上束环20的高度加大,而仅让上束环20的部分容置在下束环10的环凹部16中,其同样可以达成上述实施例般的相同效果。权利要求1.一种自行车座垫杆的束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下束环,其具有环状的C型束紧部,束紧部的开口端两侧分别径向延伸有突部,突部上设置有穿孔及螺孔,穿孔及螺孔上设置有迫紧突部用的螺栓;上束环,其包括环状的C型束紧部,束紧部的开口端两侧分别径向延伸有突部,突部上设置有穿孔及螺孔,穿孔及螺孔上设置有迫紧突部用的螺栓,其改良在于上束环的厚度小于下束环,下束环的束紧部上侧内缘设置有容置上束环用的环凹槽,该环凹槽相对于上束环的突部处设置有螺孔,螺孔上设有迫紧上束环的突部用的螺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座垫杆的束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上束环为部分容置在下束环的环凹部中。专利摘要一种自行车座垫杆的束紧装置,其包括有下束环,其具有环状的C型束紧部,束紧部的开口端两侧分别径向延伸有突部,突部上设置有穿孔及螺孔,穿孔及螺孔上设置有迫紧突部用的螺栓;上束环,其包括环状的C型束紧部,束紧部的开口端两侧分别径向延伸有突部,突部上设置有穿孔及螺孔,穿孔及螺孔上设置有迫紧突部用的螺栓,上束环的厚度小于下束环,下束环的束紧部上侧内缘设置有可容置上束环的环凹槽,该环凹槽相对于上束环的突部处设置有螺孔,螺孔上设有迫紧上束环用的螺栓,通过环凹槽的设置,使得上束环可置放在下束环中以达到双重迫紧座垫杆的效果,因此可以提高座垫杆及车架座管的迫紧度,避免座垫杆与车架座管产生旋转或轴向位移的情形发生。文档编号B62J1/00GK2782514SQ20052001700公开日2006年5月24日 申请日期2005年4月19日 优先权日2005年4月19日专利技术者温宜玲 申请人:温宜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座垫杆的束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下束环,其具有环状的C型束紧部,束紧部的开口端两侧分别径向延伸有突部,突部上设置有穿孔及螺孔,穿孔及螺孔上设置有迫紧突部用的螺栓;上束环,其包括环状的C型束紧部,束紧部的开口端 两侧分别径向延伸有突部,突部上设置有穿孔及螺孔,穿孔及螺孔上设置有迫紧突部用的螺栓,其改良在于:上束环的厚度小于下束环,下束环的束紧部上侧内缘设置有容置上束环用的环凹槽,该环凹槽相对于上束环的突部处设置有螺孔,螺孔上设有迫紧上束环的 突部用的螺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温宜玲
申请(专利权)人:温宜玲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