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油箱设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2652 阅读:2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车辆的油箱设置结构,在驾驶员用的前部座椅的后方设置后部乘员用的后部座椅,并且,在上述前部座椅的侧面设置上述后部乘员用的搁脚部,且在上述前部座椅的下方设置油箱,该油箱设置结构可有效地配置上述油箱的加油口。将油箱(80)的加油口(82)配置在后部乘员用的后搁脚部(48)的车宽方向的内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的油箱设置结构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在以往车辆的驾驶员用前部座椅的后方设置后部乘员用的后部座椅,并且,在上述前部座椅的侧面设置上述后部乘员用的搁脚部,在这种车辆上,油箱配置在上述前部座椅的下方(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4-67079号,图2,图26)。对于上述车辆,虽然将油箱配置成使其加油口朝向前部座椅的前方一侧、即朝向驾驶员用的搁脚空间,或从油箱延伸管路,在车身后部设置加油口,但对于前者的结构,在驾驶员坐在车上的状态下很进行加油作业,对于后者的结构,由于从油箱要延伸很长的管路,所以,人们希望对此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在如下的车辆上效果良好地配置上述油箱的加油口,即在驾驶员用的前部座椅的后方设置后部乘员用的后部座椅,并且在上述前部座椅的侧面设置上述后部乘员用的搁脚部,且油箱设置在上述前部座椅的下方。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手段,技术方案1所述车辆(例如实施方式的车辆1)的油箱设置结构,其中,车辆结构如下在驾驶员用的前部座椅(例如实施方式的前部座椅55)的后方设置后部乘员用的后部座椅(例如实施方式的后部座椅59),并且,在上述前部座椅的侧面设置上述后部乘员用的搁脚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后搁脚部48),且油箱设置在上述前部座椅的下方(例如实施方式的油箱80),其特征是将上述油箱的加油口(例如实施方式的加油口82)配置在上述后部乘员用的搁脚部的车宽方向的内侧。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2的特征是上述前部座椅被支承在设置于其前部的轴(例如实施方式的铰链轴H1)上,且能以该轴为中心转动,另一方面,该前部座椅的后部支承在设置于车身上的座椅支承架(例如实施方式的座椅支承架65)上,且能锁止在该座椅支承架上,在上述座椅支承架的下方配置上述加油口。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3的特征是在上述前部座椅的下方,且在上述油箱上方设置杂物箱(例如实施方式的杂物箱63),在该杂物箱和上述后部座椅之间配置上述加油口。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4的特征是将上述后部乘员用的搁脚部和覆盖上述杂物箱侧面的罩子(例如实施方式的座椅下罩46)制成一体,在该罩子上设置覆盖上述加油口的盖子(例如实施方式的盖子86)。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5的特征是在上述罩子上的上述杂物箱的前方一侧,与其一体地形成电池收纳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电池收纳部93)。根据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1所述,该结构即使在驾驶员坐在前部座椅上的状态下,也能给油箱加油,而且,能很容易地进行加油作业。根据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2所述,该结构即使在在座椅支承架的下方产生空间的情况下,也能有效地利用该空间作为加油作业用的空间。根据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3所述,该结构即使在在杂物箱和位于其后方的后部座椅之间产生了空间的情况下,也能有效地利用该空间作为加油作业用的空间。根据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4所述,将油箱侧面的后搁脚部和覆盖该油箱上方的杂物箱侧面的座椅下罩制成一体,这样能有效减少部件个数,且通过开关盖子能很容易地向在上述座椅下罩内与杂物箱一起配置的油箱加油。根据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5所述,由于使电池收纳部具有与加油口同样的配置,能简化电池的存取,所以,能很容易地对电池进行维护。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车辆的侧视图。图2是上述车辆的俯视图。图3是上述车辆主要部位的侧视图。图4是上述车辆主要部位的俯视图。图5是沿图3中的A-A线剖切的剖视图。图6是上述车辆的主要部位的立体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方向若无特殊说明则与车辆的朝向一致。另外,图中箭头FR指车辆前方,箭头LH指车辆左侧,箭头UP指车辆上方。图1、2所示的车辆1为四轮的小型三人座汽车,其中在车身前部和后部的左、右分别具备前轮2和后轮3,在这些前后轮2、3之间且在车宽方向中央具备驾驶员M1用的前部座椅55,并且,在该前部座椅55的后方具备左、右两个后部乘员(乘客)M2用的后部座椅59,在该后部座椅59的下方具备用于驱动后轮的动力单元25。在车辆1的车身的前后中间部(前部座椅55的前方以及两侧面)形成有属于驾驶员M1及后部乘员M2的搁脚部的低地板部4。车辆1的车架5是由多种钢材通过焊接等方式结合成一体构成的,并由以下部分构成扁平状的地板型材6,其形成上述低地板部4的骨架且通过后面详述的后地板罩44支承前部座椅55;矩形的前型材7,其用于在车身前部支承前轮悬架装置10以及转向机构13等;同样是矩形的后型材8,其用于支承后轮悬架装置15以及后部座椅59等。前轮悬架装置10为独立悬架式,并以左、右引导臂11及前减振器12为主构成。在左、右前轮2之间设有转向机构13,杆式车把14安装在该转向机构13的转向轴13a的上端部,并位于车宽方向(左右方向)中央的前部、座椅55的斜上前方。车架5的前部兼用作驾驶员M1的腿护罩,其被前罩18覆盖。在前罩18的下部内侧设有前地板护板42,在该前地板护板42上形成有驾驶员M1用的前搁脚部43,并且设有车辆加速减速用的油门踏板以及制动踏板(图中都未表示)。此外,图中的符号19是指前灯,符号20是散热器,符号21是后视镜,符号22是仪表盘,符号23是前挡泥板。另一方面,后轮悬架装置15为车轴悬架式的,以摆臂16以及左、右后减振器17为主构成。摆臂16作为上述动力单元25的支架而发挥作用,从上面看,摆臂16呈向后方敞开的“U”字形,且其前端部通过套筒等与车架5的后型材8的前端部中央相连接。该摆臂16可与动力单元25一起摆动,其后端部可上下移动。在动力单元25的前部具备单缸发动机(以下简单地称为发动机)26,该单缸发动机26具有与车宽方向平行的曲轴。在发动机26的曲轴箱27的右端部,设有与曲轴同轴配置的变矩器29。另外,在曲轴箱27的后方连接设有变速箱30,并且,在变速箱30的后方连接设有差速(差速齿轮)箱31。在差速箱31与左、右后轮3之间,分别配置有沿车宽方向的左、右传动轴32。各传动轴32分别以插通于圆筒状的轴套33内的状态被支承,这些轴套33的车宽方向内侧接合在差速箱31上,其中间部接合在摆臂16的左、右后端部上。此外,在各轴套33的中间部与车架5的后型材8后端部两侧之间分别设有限制摆臂16左右运动的控制连杆34。前部座椅55具有驾驶员M1乘座的前述座椅主体56及配置在其后端部上方且从后方支承驾驶员M1腰部的靠背57。前述座椅主体56支承在座椅下罩46上,该座椅下罩46从与上述前地板护板42连接的后地板护板45处向上竖起,而且该前述座椅主体56能以其前端附近的铰链轴H1为中心转动。由于该前述座椅主体56的上表面(乘座面)能从其大致水平的可乘座状态开始转动,以使其后部向上方移动,所以,在其下方(座椅下罩46内)的杂物箱(行李箱)63可收纳物品。即,前述座椅主体56具有开关其下方杂物箱63的上部开口的盖的功能。参照图3进行说明,在前述座椅主体56的后端部下方设有座椅锁扣64,该座椅锁扣64可将前述座椅主体56的转动锁定在上述可乘座的状态。座椅锁扣64和前述座椅主体56的后端部支承在座椅支承架65上,该座椅支承架65从座椅导轨66的横梁67开始延伸,而座椅导轨66用于支承车架5上的后部座椅59。座椅支承架65从其上表面看呈向后方敞口的“コ”字形,其左、右后端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的油箱设置结构,其中,车辆构成如下:在驾驶员用的前部座椅的后方设置后部乘员用的后部座椅,并且,在上述前部座椅的侧面设置上述后部乘员用的搁脚部,且油箱设置在上述前部座椅的下方,其特征是:将上述油箱的加油口配置在上述后部乘员用搁脚部的车宽方向的内侧。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藤原清隆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