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骑式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2291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跨骑式车辆,该车辆在其中由杆形部件形成并且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设置的脚踏杆被联结到动力单元下部的情形中,可确保最小必需地面间隙和脚踏杆刚度。一种摩托车设有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脚踏杆(100)。脚踏杆(100)由圆柱形管状部件形成,并且至少联结部分(101)的联结到发动机曲轴箱的底表面的部分设有凹进部分(100a),该凹进部分通过在管状部件中弯曲凹进部而形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跨骑式车辆,它包括产生驱动力的动力单元和联 结到动力单元底表面并且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脚踏杆。
技术介绍
跨骑式车辆例如摩托车,特别是低车架型摩托车,广泛地使用这 样一种结构,其中驾驶员在其上安置他的或者她的脚的脚踏杆被联结 到设于下管下面的例如发动机的动力单元。通常,脚踏杆由沿着车辆 宽度方向设置的杆形部件形成。而且,使用固定板从摩托车底侧将脚 踏杆固定到发动机,更特别地,固定到曲轴箱。在具有上述脚踏杆联结结构的摩托车中,已知一种方法,用于从 摩托车底侧以重叠方式将覆盖发动机下部的下部护罩联结到脚踏杆的 固定板(例如,参考专利文献l)。在该方法中,当在可能接触发动机 下部的大的凸出部上驶过时,下部护罩和固定板滑过凸起,由此阻止 脚踏杆被该凸出部止挡。专利文献l: JP-A-3529526 (第2-3页,图2和图3)。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在相关技术中描述的脚踏杆联结结构具有以下问题。艮口, 因为脚踏杆从摩托车底侧联结到曲轴箱,所以不能充分地获得摩托车 的最小地面间隙。更特别地,如果座位位置被降低以用于使得驾驶员能够更加容易 地使得他的/她的脚接触地面,动力单元例如发动机的安装位置也变低。因此,由于脚踏杆从摩托车底侧联结到曲轴箱,最小地面间隙变得更小。相反,如果用于脚踏杆的杆形部件的厚度降低,则最小地面间隙 增加。然而,这产生了另一问题,即,脚踏杆的刚度降低。因此,鉴于上述情形设计出本专利技术,并且它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 一种跨骑式车辆,在其中由杆形部件形成并且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设置 的脚踏杆被联结到动力单元下部的情形中,该车辆可确保最小必需地 面间隙和脚踏杆刚度。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方面。首先,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跨骑式车辆(摩托车IO),它包括车轮(后轮90);产 生车轮驱动力的动力单元(发动机60);以及联结到动力单元底表面 并且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脚踏杆(脚踏杆IOO)。在该跨骑式车辆 中,脚踏杆由管状部件形成,并且至少联结部分(联结部分IOI)的联 结到动力单元底表面(底表面62a)的部分设有第一起伏部分(凹进部 分100a),该第一起伏部分通过将管状部件挤压成凹形而形成。在上述跨骑式车辆中,至少联结部分的联结到动力单元底表面的 一部分通过将管状部件挤压成凹形而设有第一起伏部分。因此,在其中由杆形部件形成并且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设置的脚踏 杆联结到动力单元下部的情形中,可以容易地获得最小必需地面间隙。 而且,通过将管状部件挤压成凹形而形成第一起伏部分,因此用于脚 踏杆的杆形部件的厚度不必被降低。即,脚踏杆由于降低杆形部件厚 度而引起的刚度的显著降低得以避免。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被构造成使得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中,第一起伏部 分具有相对于管状部件的外部周边表面(外周边表面100p)朝向内侧凹进的凹形形状。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被构造成使得在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中仅仅在管状部 件的外周边表面的一个部分中形成第一起伏部分。本专利技术第四方面被构造成使得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中管状部件具有 圆柱形管状形状。本专利技术第五方面被构造成使得在本专利技术第四方面中,第一起伏部 分在分别沿着脚踏杆纵向方向和竖直方向的部分中具有弧形形状。本专利技术第六方面被构造成使得在本专利技术第四方面中,第一起伏部 分在面向动力单元底表面的区域处形成。本专利技术第七方面包括,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中,将脚踏杆固定到动 力单元底表面的固定部件(固定板110)。该固定部件设有第二起伏部分(凹口 110e)以避免干扰跨骑式车辆的附属部件。此外,第二起伏 部分在与第一起伏部分不同的位置处形成。本专利技术第八方面被构造成使得,在本专利技术第七方面中,固定部件 从动力单元的底侧覆盖脚踏杆,并且第二起伏部分是在固定部件上形 成的凹口。本专利技术第九方面包括,在本专利技术第七方面中,固定有动力单元的 车体框架(车体框架50)。附属部件是从车体框架延伸并且用于制动 车轮的制动踏板(制动踏板85)。本专利技术的方面提供一种在其中由杆形部件形成并且沿着车辆宽度 方向设置的脚踏杆被联结到动力单元下部的情形中,可确保最小必需 地面间隙以及脚踏杆刚度的跨骑式车辆。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摩托车的左侧视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摩托车的左侧视图,其中车体盖已被 移除。图3是从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动力单元的底侧看到的透视图。 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脚踏杆和固定部件的平面视图。 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脚踏杆和固定部件的前视图。 图6是脚踏杆和固定部件沿着图4所示的线F6-F6的截面视图。 图7是脚踏杆和固定部件沿着图4所示的线F7-F7的截面视图。 图8是脚踏杆和固定部件沿着图5所示的线F8-F8的截面视图。参考数字和符号的说明10:摩托车,20:前轮,31:主体盖罩,32:护腿罩,33:座下盖,40:侦lj ,50:车体框架,51:转向头管,52:下管,60:发动机,61:气缸盖,62:曲轴箱,62a底表面,63:螺栓,70:座位,80:侧架,85:制动踏板,90:后轮, 100:脚踏杆, 100a:凹进部分, 100b:凹进部分, 100p:外周边表面, 101:联结部分,102L, 102R:台阶联结部分, 105L, 105R:台阶,110:固定板,110a:螺栓孔, 110e:凹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跨骑式车辆的实施例。注意, 在下面的附图中,相同的或者相似的结构部件利用相同的或相似的参 考数字标注。还注意的是附图为示意性的,并且因此读者应该明白尺 寸的相对比例等可以不同于真实物体。然而,能够基于参考下面的描述确定具体尺寸等。此外,很明显 的是各个附图包括其中各个尺寸的关系和比例等不同的部分。(跨骑式车辆的结构)图1是作为根据本实施例的跨骑式车辆的摩托车10的左侧视图。 图2是当车体盖已被移除时的摩托车10的左侧视图。如从图1和图2可见,摩托车IO是具有与标准跨骑式摩托车相比 更加向下设置的车体框架50的低车架型摩托车。摩托车10具有前轮20和后轮90。发动机60 (动力单元)产生驱 动后轮90的驱动力。发动机60固定到车体框架50。主体盖罩31设置在转向头管51的前面。护腿罩32设置在坐在座 位70上的驾驶员的腿部的前面。护腿罩32固定到从转向头管51向下 延伸的下管52。主体盖罩31联结到护腿罩32。座下盖33设置在座位70下面。座下盖33连接到护腿罩32和侧 盖40。侧盖40设置在摩托车10的左侧部分上。注意摩托车10的右侧部 分设有形状与侧盖40的形状基本对称的侧盖。驾驶员在其上放置他的或者她的脚的脚踏杆100从座位70进一步 向下地设置。脚踏杆100联结到发动机60,更特别地,联结到曲轴箱 62。而且,摩托车10的左侧部分设有支撑摩托车10以防止当被停放 时摩托车IO倾倒的侧架80。(脚踏杆联结状态) 下面,描述脚踏杆IOO的联结状态。图3是从发动机60底部看到 的透视图。如图3所示,发动机60具有气缸盖61和曲轴箱62。脚踏杆100联结到发动机60,更特别地,联结到曲轴箱62的底表 面62a。通过弯曲圆柱形管状部件形成脚踏杆100。脚踏杆100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脚踏杆100的左端设有台阶 105L,驾驶员左脚可停放在该台阶上。脚踏杆100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跨骑式车辆,包括:    车轮;    产生车轮驱动力的动力单元;和    联结到所述动力单元底表面并且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脚踏杆,其中    所述脚踏杆由管状部件形成,并且至少联结部分的联结到所述动力单元底表面的部分设有第一起伏部分,该第一起伏部分通过在管状部件中弯曲凹进而形成。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青木和重
申请(专利权)人: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