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骑型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191202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1 19:04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跨骑型车辆(1)具有:沿着后轮(WR)的外周侧配置的后挡泥板(61);腔部(60),其配置在后轮(WR)的前侧,且在后挡泥板(61)上从面向后轮(WR)的挡泥面(61f)设在后轮(WR)的外周侧;和空气导入管(56),其与腔部(60)连接,且向回收罐(50)内导入空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回收罐的跨骑型车辆,该回收罐回收燃料箱的蒸发燃料。
技术介绍
近年来,为了提高环境特性,正在普及具有回收罐的跨骑型车辆,其中,该回收罐回收燃料箱的蒸发燃料。在回收罐上,除了回收燃料箱的蒸发燃料并将其送入至回收罐内的注入管(charge pipe)之外,还连接有净化管(purge pipe)、空气导入管、排放管(drain pipe)。空气导入管在进行净化时将空气(大气压)导入至回收罐内。净化管将从空气导入管导入的空气与由回收罐吸附的蒸发燃料的混合气体向发动机的进气系统供给。排放管将多余水分等向外部排出。不希望在回收罐内,从外部混入灰尘或水分。于是,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如下的结构,其将空气导入管(外部空气导入管)的前端插入至构成车身的十字管上所设的贯穿孔内。通过该结构,能够从十字管的内部空间获取比较洁净的空气,并将其导入至回收罐内。在此,十字管连结左右一对的枢轴架,支承有后轮的后叉的前端部摆动自如地支承在该左右一对的枢轴架上。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1599号公报在此,注入管、净化管、空气导入管为了抑制压力损失等,优选为尽量设置得短。于是,通过将回收罐配置在燃料箱或发动机的进气系统附近,而能够将注入管和净化管设为最小限度的长度。然而,并不是在所有跨骑型车辆中,在配置于燃料箱或发动机的进气系统附近的回收罐的附近存在有十字管,也有可能不具有这种十字管。于是,具有如下情况:为了确保导入至回收罐的洁净空气,不得不增长空气导入管,则会产生压力损失增大、在空气导入管的布置上耗费工夫等问题。另外,若在回收罐附近设置专用腔室的话,则会增加零件数量和组装工作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提出的,以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为目的,该跨骑型车辆能够避免空气导入管增长,同时能够防止灰尘或水分混入至回收罐内。作为上述课题的解决方式,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案的特征在于,跨骑型车辆具有:车身架;设在上述车身架上且储存燃料的燃料箱;回收由上述燃料箱产生的蒸发燃料的回收罐;配置在上述车身架的后部的后轮;沿着上述后轮的外周侧配置的后挡泥板;腔部,其配置在上述后轮的前侧,且在上述后挡泥板上相对于面向上述后轮的挡泥面而设在外周侧;和空气导入管,其与上述腔部连接,且向上述回收罐内导入空气。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案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方案中,上述腔部具有从该腔部的底面部向上方延伸的侧壁部,且朝向上方开口。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案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二方案中,上述跨骑型车辆还具有配置在上述后挡泥板的前方、且底部与上述腔部的上方相对地配置的发动机附件。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案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三方案中,上述车身架具有在上述后挡泥板的前部附近配置于车身宽度方向两侧的一对副管,上述一对副管配置在上述侧壁部的上端部与上述发动机附件之间。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案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四方案中,上述后挡泥板具有卡合部,该卡合部在上述腔部中从位于车身宽度方向两侧的上述侧壁部向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突出,且与上述一对副管卡合。本专利技术的第六方案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五方案中,上述发动机附件是空气滤清器单元,上述空气滤清器单元具有将上述空气滤清器单元固定在上述一对副管上的安装部。本专利技术的第七方案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六方案中,上述跨骑型车辆具有:发动机,其搭载于上述车身架的前部,且具有从曲轴箱向斜前上方延伸的汽缸;配置在上述发动机的上方的上述燃料箱;和燃料供给装置,其配置在上述汽缸的后方,且将经过上述空气滤清器单元的空气和从上述燃料箱供给的燃料送入至上述汽缸,上述回收罐配置在上述曲轴箱的上侧且配置在上述汽缸的后方,上述腔部配置在上述发动机与上述后轮之间。本专利技术的第八方案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二方案至第七方案的任一项中,上述跨骑型车辆还具有设在上述车身架的车身宽度方向一侧的侧支架,上述腔部在上述底面部中在设有上述侧支架的车身宽度方向一侧形成有排水孔,并且在车身宽度方向另一侧连接有上述回收罐的上述空气导入管。专利技术效果根据上述第一方案,由于腔部配置在后挡泥板的挡泥面的外周侧,所以能够确保水或灰尘难以进入的空间。通过在该腔部上连接空气导入管,能够在避免空气导入管变长的同时,防止灰尘或水分混入至回收罐内,而向回收罐内导入洁净空气。另外,通过在后挡泥板上设置腔部,与在回收罐附近设置专用腔室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零件数量和组装工作量的增加。根据上述第二方案,通过将腔部设为上方开口的形状,在将腔部与后挡泥板一起进行树脂成型时容易脱模。因此,能够容易制造具有腔部的后挡泥板。根据上述第三方案,通过使空气滤清器单元的底部与腔部的朝向上方开口的开口部相对,能够防止灰尘或水等异物从外部侵入至腔部内。根据上述第四方案,通过配置副管,能够防止灰尘或水等异物从侧壁部的上端部与空气滤清器单元之间以及从外部侵入至腔部内。根据上述第五方案,后挡泥板的前部固定在车身架上。因此,在后挡泥板的前侧能够省略用于将后挡泥板紧固到车身架上的结构。其结果是,能够容易且高效地进行后挡泥板的安装作业。根据上述第六方案,能够将具有腔部的后挡泥板和空气滤清器单元固定到同一部件即副管上。因此,能够容易确保腔部与空气滤清器单元的位置精度。根据上述第七方案,通过将回收罐配置在曲轴箱的上侧且配置在汽缸的后方,并将腔部配置在后轮与发动机之间,能够缩短将回收罐与各部件连接的净化管、注入管、空气导入管的长度。根据上述第八方案,在使侧支架着地而将跨骑型车辆以向侧支架侧倾斜的状态停车的情况下,在腔部中,排水孔位于倾斜方向下方。因此,在停车时水容易从腔部排出。而且,由于在腔部中,空气导入管位于倾斜方向上方,所以在水侵入至腔部内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水吸入至回收罐内的可能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二轮摩托车的右视图。图2是表示上述二轮摩托车的回收罐周围的结构的图,是拆下侧罩后的状态的右视图。图3是表示上述回收罐周围的主要部件的配置结构的右视图。图4是表示上述回收罐周围的主要部件的配置结构的左视图。图5是从车辆前方观察到的上述回收罐周围的主要部件的配置结构的图。图6是从下方观察到的上述回收罐周围的主要部件的配置结构的图。图7是设在上述回收罐附近的后挡泥板的右视图。图8是从上方观察到的上述后挡泥板的前部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根据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说明所用的附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箭头LH表示车辆左方。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二轮摩托车I的右视图。图2是表示上述二轮摩托车I的回收罐50周围的结构的图,是拆下侧罩20L、20R后的状态的右视图。如图1所示,作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跨骑型车辆的二轮摩托车I的车身架2具有头管3、主车架4、后车架5L、5R、下伸车架6、枢轴托架7、和副管8L、8R。头管3构成车身架2的前端。在该头管3的下部,经由省略图示的转向轴而旋转自如地安装有左右一对的前叉12L、12R,该左右一对的前叉12L、12R旋转自如地支承有配置于车身架2的前方的前轮WF。主车架4从头管3的上部向斜后下方延伸,且其后部4B改变角度而向下方弯曲。在主当前第1页1 2 3 4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具有:车身架;设在所述车身架上且储存燃料的燃料箱;回收由所述燃料箱产生的蒸发燃料的回收罐;配置在所述车身架的后部的后轮;沿着所述后轮的外周侧配置的后挡泥板;腔部,其配置在所述后轮的前侧,且在所述后挡泥板上相对于面向所述后轮的挡泥面而设在外周侧;和空气导入管,其与所述腔部连接,且向所述回收罐内导入空气。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多信喜龟井诚太郎西山弘忠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