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二轮车用侧支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69980 阅读:1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通过使复位弹簧不从外部看到而获得整洁外观的机动二轮车用侧支架装置,通过支架托架(80)将侧支架(55)安装在车体侧面下部。将侧支架(55)形成为管状,在其中设置复位弹簧(73)和由此弹簧被向突出方向弹压的啮合构件(70),使其前端的滚(78)爬上设有支架托座(80)上的凸起部(88)、且有选择地与第2结合凹部(90)或支架开关(91)结合。(*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动二轮车用侧支架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可以使外观整洁的机动二轮车用侧支架装置。
技术介绍
机动二轮车用侧支架装置,由转动中心轴自由转动地将侧支架的上部安装在支架托座上,该托座设在机动二轮车的车体侧面下部,而且,在侧支架与支架托座之间安装着复位弹簧,由该复位弹簧的翻转弹簧作用,使侧支架向使用位置或收纳位置中的某一位置赋予转动趋势(作为一个例子,参照日本特开平11-208546号)。可是,在上述现有技术那样的侧支架中,由于复位弹簧比较大而容易被从外部看到,因此,人们谋求外观性的提高以得到整洁的外观。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实现这样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的涉及机动二轮车用侧支架装置的第一专利技术,其机动二轮车用侧支架装置,侧支架自由转动地安装在机动二轮车的车体侧方下部,由翻转弹簧向收纳位置和使用位置的任意一位置赋予转动趋势,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转动中心轴附近的车体侧设有凸轮部,在该凸轮部上设有凸起部和中心距离小的第一及第二结合凹部,该第一及第二结合凹部夹着该凸起部地设置在两侧,将在使用位置或收纳位置时有选择地与该第一或第二结合凹部结合、在中间位置在凸起部上滑动的结合构件设在侧支架侧,用上述复位弹簧将该结合构件向凸轮部侧弹压。第二专利技术的机动二轮车用侧支架装置,侧支架自由转动地安装在机动二轮车的车体侧方下部,由复位弹簧向收纳位置和使用位置中的任一位置赋予转动趋势,其特征在于,使上述复位弹簧难以从外部看到地内藏于侧支架中。根据第一专利技术,由于在侧支架的转动中心轴附近的车体侧设有凸轮部,在该凸轮部上设有凸起部和在夹着该凸起部的两侧设有中心距离小的第一及第二结合凹部,由复位弹簧将设在侧支架侧的结合构件向凸轮部侧弹压,因此在使用位置或收纳位置时,有选择地使结合构件与该第一或第二结合凹部结合,在中间位置使其在凸起部上滑动。因此,即使使侧支架转动,由于复位弹簧不横摆,因此通过使复位弹簧沿侧支架配设而使其可以难以从外部看到。因此,由于可以以整洁的状态下设置侧支架,因此可以提高外观性。根据第二专利技术,由于使复位弹簧难以被从外部看到地内藏于侧支架中,可以以整洁的状态设置侧支架,可以提高外观性。附图说明图1是使用本专利技术机动二轮车的整体左侧视图,图2是使用本专利技术机动二轮车的整体右侧视图。图3是实施例的侧支架的剖面图,图4是图3的4-4线剖面图,图5是图3的5-5线剖面图,图6是用于说明内藏零件的图,图7是说明作用的图,图8是另一实施例的侧支架的横剖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首先,说明适用本专利技术的机动二轮车的整体构造。图1是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图2是其右侧视图。从这些图中可知,支承前轮1的前叉2通过底桥形件3和顶桥形件4将其上部支承在车架5的前部6,由车把7自由转动。在车架5的前部安装着头灯8,在头灯8的左右两侧安装着前信号灯9。车架5包括前部6、一根主构架10、一根下降构件11、左右一对车座轨12、左右一对中心构架13、左右一对后构架14,该前部6由锻造等形成,该一根主构架10从前部沿车体中心大致水平地向后方延伸,该一根下降构件11从前部6向斜下后方延伸,该左右一对车座轨12从主构架10的后部向后方水平地延伸,该左右一对中心构架13从主构架10的后部向斜下后方延伸,该左右一对后构架14倾斜地连接上述中心构架13的下端和车座轨12的后端而在与中心构架13之间形成侧视大致为V字状的空间。这些各构件都是由铁或铝合成等的适当的金属构成的管,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的是圆管。下降构件11的下部连接到空(或油)冷直列四气缸四冲程发动机15中的曲轴箱16的前部。另外,曲轴箱16的后方上部由从中心构架13的中间部向斜下前方延伸出的发动机悬吊件19与中心构架13连接,由此,车架5成为将发动机15作为构成零件的一部分的菱形构架。另外,中心构架13和后构架14的各下端部由轮毂状的枢轴部20相互连接,在该左右枢轴部20由枢轴(未图示)自由转动地轴支承着后摆臂21的前端,并且由支承在枢轴上的后述的兼作悬吊件的托架22支承着曲轴箱16的后方下部。在后摆臂21的后端部自由旋转地支承着后轮23,由挂绕在从动链轮24和驱动链轮(在图中不能看到)间的链26驱动,该驱动链轮收容在设在曲轴箱16的后部的链轮罩25内侧。在后摆臂21的后部与车座轨12的后部之间设有后缓冲单元27,构成后轮后悬挂部件。在主构架10之上支承着燃料箱28,与其后方相邻地配置的车座29支承在车座轨12上,其后端29A构成一体地向斜上方突出的靠背部29。车座29在本实施例中是单人车座,但也可以用双人车座代替它。与靠背29a的背面相接地设有侧视为大致三角形状的尾罩30。尾罩30是由树脂等的适当的材料构成的构件,与靠背29a相接的前部斜面31侧是上下宽度最大的部分,从此处向后方尖细状地延伸出,后端32成为锐角状。在该后端32附近安装着尾部单元33。尾部单元33在左右一对板金状构架34的各后端安装着车牌35,在板金状构件34的侧面上安装着左右后信号灯36,而且是使图中未示的车牌灯等一体化。图中的符号40是前制动软管,左右设置一对,连接在车把杆的主气缸(图中省略)与以一对设置在前轮1的左右的双制动器的制动卡钳41之间连接。制动卡钳41通过卡钳托架42支承在前叉2的下部,与左右一对的制动盘43滑动接触。符号44是由冷却器,45是空气过滤器。空气过滤器45通过电子喷射单元46与发动机15的气盖17中的吸气口连接,从而从电子喷射单元46向气缸盖17供给混合气。符号47是空气过滤器壳体的罩,配置在由车座轨12、中心构架13及后构架14围成的大致三角形的空间内。另外,如图2所示,在车体右侧的该大致三角形的空间内收容着电池48及保险丝盒49。排气从气缸盖17的排气口通过排气管50被导向车体后方的消音器51。排气管50二根二根地分别集合在车体的左右,而且分别与配置在车体左右的一对消音器51连接。符号52及53是支承消音器51的管状的支承件,其中的上侧的支承件52从后构件14的中间部向后方延伸,下侧的支承件53从兼作悬吊件的托架22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出,构成侧视为大致三角形状。设在图1所示的车侧的左侧的兼作悬吊件的托架22在其前方侧自由转动地支承着转换踏板54、在其中央侧自由转动地支承着侧支架55,而且在侧支架55的后方安装着脚踏板56。而且,从图2中可知,兼作悬吊件的托架22的前方下部向前方突出而构成发动机悬吊件57,在此处支持着曲轴箱16的下部。图2所示的车体右侧的兼作悬吊件的托座22是与车体左侧的同样的构造,在该侧代替转换踏板54而设置制动踏板58。以下对侧支架进行说明,图3是局部剖地表示侧支架的侧视图,图4是图3的4-4线剖面图,图5是图3的5-5线剖面图,图6是表示侧支架侧的构成零件的图,图7是表示作用的图。首先,在图3~图5中,侧支架55是由铁等的适当金属构成的整体上为大致圆筒状的构件(参照图5),其上端部构成为平板状地平行的两股叉部60,分别在其相对位置上形成着安装孔61。另外,轴向形成的轴孔62其上部侧形成细径部63,该部分中的侧支架55的壁厚变厚,在与轴孔62的分界处形成着台阶部64。侧支架55其中间部的靠下方部分形成为弯曲部65,在此,细径部6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动二轮车用侧支架装置,侧支架自由转动地安装在机动二轮车的车体侧方下部,由翻转弹簧赋予向收纳位置和使用位置中的任一位置转动的趋势,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转动中心轴附近的车体侧设有凸轮部,在该凸轮部上设有凸起部和中心距离小的第一及第二结合凹部,该第一及第二结合凹部夹着该凸起部地设置在两侧,将在使用位置或收纳位置时有选择地与该第一或第二结合凹部的某一方结合、在中间位置在凸起部上滑动的结合构件设在侧支架侧,用上述复位弹簧将该结合构件向凸轮部侧弹压。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洼岛显一郎山住英明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