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主站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9824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摩托车主站架,包括与摩托车枢接的脚撑杆和连接在脚撑杆下部的脚蹬杆,所述脚撑杆上位于脚蹬杆的对侧固接一旋转座,所述旋转座铰接一旋转块。旋转座的一端固接在脚撑杆的下端,另一端设置旋转孔,旋转块为一摆动块,一端设置连接孔,一旋转销穿过所述连接孔和旋转孔将旋转座和旋转块铰接在一起,旋转销与脚撑杆之间的水平距离为90~120mm,所述旋转块还设置有使旋转块只能朝一个方向摆动的扭簧。摩托车驻车时旋转块先着地,脚撑杆做两个方向的旋转运动,使驻车过程不需人力拉提摩托车,还消除了摩托车上窜现象,使驻车过程轻松省力,方便快捷,安全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摩托车用站架,特别是一种摩托车驻车时使用的摩托车主站架
技术介绍
主站架是摩托车驻车时站立的依靠,现市面上摩托车使用的主站架,尽管样式各种各样,但操作原理却是一致的,通过一根转轴13将主站架的脚撑杆11与摩托车车架或发动机连接在一起,脚撑杆11还连接一脚蹬杆12,如图6所示。摩托车驻车时,用脚蹬脚蹬杆12使主站架围绕转轴13向下转动,当脚撑杆11下端与地接触时,仅靠脚蹬杆12无法使脚撑杆11继续转动,只能依靠人用力向后上方拉提摩托车,才能使脚撑杆11继续旋转,直到脚撑杆11能支撑起摩托车,使摩托车后轮离地。现有技术的这种主站架需要人力向后上方拉提摩托车,十分费力。驻车时脚撑杆11硬着地,靠硬摩擦保持与地面接触,当地面较滑时,还需要在脚撑杆着地处额外施加阻力,十分麻烦。此外当人用力过猛时,主站架旋转容易造成摩托车上窜,甚至可能造成摩托车倾倒。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摩托车主站架,有效解决现有技术驻车时费力、与地面接触不牢固且摩托车上窜等技术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摩托车主站架,包括与摩托车枢接的脚撑杆和连接在脚撑杆下部的脚蹬杆,所述脚撑杆上位于脚蹬杆的对侧固接一旋转座,所述旋转座铰接一旋转块。所述旋转座的一端固接在脚撑杆的下端,另一端设置有旋转孔,一旋转销穿过所述旋转孔与所述旋转块接铰,所述旋转销与脚撑杆之间的水平距离为90~120mm。所述旋转块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孔,一旋转销穿过所述连接孔与所述旋转座铰接。所述旋转块还设置有使旋转块只能朝一个方向摆动的扭簧,所述扭簧设置在所述连接孔内。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旋转块为一顶部小、底部大的近三角形摆动块,旋转块的底部表面可以为平面,也可以为弧面,还可以进一步为防滑面。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带旋转座和旋转块的摩托车主站架,在使用时脚撑杆通过两个方向的旋转运动使摩托车驻车时轻松省力,方便快捷。本专利技术旋转座和旋转块结构使摩托车驻车时旋转块先着地,并提供足够的摩擦力保持固定,而不像现有技术的脚撑杆端部靠硬摩擦着地,在较光滑的地面上还需要提供额外的阻力才能保持与地面相对固定。旋转块着地后,脚撑杆做两个方向的旋转运动,地面通过旋转块和旋转座向脚撑杆施加支撑力使摩托车向后上方运动,使支撑过程不需人力拉提摩托车,不需要人力向后上方拉动摩托车,节省了人的体力。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结构设计还消除了摩托车上窜现象,使驻车过程更加安全。摩托车驻车后,本专利技术摩托车主站架三点着地,使摩托车停车更稳定。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侧视图;图3a~图3d为本专利技术工作过程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平底旋转块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弧形底旋转块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现有技术主站架工作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主站架主体;11-脚撑杆;12-脚蹬杆; 13-转轴;21-旋转座;22-旋转块;23-旋转销; 24-扭簧。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侧视图。如图1、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摩托车主站架的主体结构包括主站架主体10、旋转座21和旋转块22,其中,主站架主体10包括脚撑杆11、脚蹬杆12和转轴13。旋转座21的一端固接在主站架主体10的脚撑杆11上,另一端与旋转块22铰接。具体地,旋转座21的一端固接在脚撑杆11的下端,位于脚蹬杆12的对侧,另一端设置有旋转孔;旋转块22为一摆动块,一端设置有连接孔;一旋转销23穿过该旋转孔和连接孔,将旋转座21和旋转块22铰接在一起。本专利技术旋转块22是一顶部小、底部大的近三角形摆动块,供旋转销23穿过的连接孔设置在顶部附近,使旋转块22在悬置时能以旋转销23为轴靠重力摆动,始终保持重心在旋转销23之下的状态。进一步地,为保证旋转块22着地时的姿态,旋转块22还可以设置一扭簧24,使旋转块22只能朝一个方向摆动,可以更加确保旋转块22着地时大的底部首先着地,起到支点作用。本专利技术在充分研究摩托车驻车时脚蹬杆12的姿态变化,设置脚撑杆11与旋转销23之间的水平距离S为90~120mm,优选为100~110mm。水平距离S太长会导致驻车时摩托车起伏加大,影响驻车稳定性,同时使本专利技术在回收时易与地接触。同时,旋转销23距旋转块22底部的垂直距离D应小于等于旋转销23距旋转块22底部边缘的距离E,否则驻车时旋转块22可能不着地,起不到支承点作用;驻车时脚撑杆11角度一般为7~10度,如距离D太大,即使旋转块22能着地,也会影响驻车角度。图3a~图3d为本专利技术工作过程示意图,工作过程为当摩托车驻车时,操作者用脚蹬脚蹬杆12,使与脚蹬杆12连接的脚撑杆11围绕转轴13向下(A向)转动,同时旋转座21带动旋转块22随脚撑杆11一同向下运动,直到旋转块22着地,如图3a所示。旋转块22着地后固定不动,脚撑杆11则开始围绕旋转销23做B向转动,如图3b所示。脚撑杆11在脚蹬杆12施加的转动力和旋转座21施加的支撑力的合力作用下,驱动转轴13并带动摩托车向后上方(C向)运动,如图3c所示。最后脚撑杆11着地,摩托车后轮离地,此时脚撑杆11二端和旋转块22三点着地,驻车更稳定,如图3d所示。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摩托车主站架具有如下特点(1)摩托车驻车时旋转块22先着地,并提供足够的摩擦力保持其固定,而不像现有技术的脚撑杆11端部靠硬摩擦着地,在较光滑的地面上还需要提供额外的阻力才能保持与地面相对固定;(2)旋转块22着地后,脚撑杆11有两个方向的旋转运动,既绕转轴13的A向转动和绕旋转销23的B向转动,如图3b、图3c所示,其中后者是由地面通过旋转块22、旋转座21向脚撑杆11施加支撑力造成的,而不像现有技术通过人力向后上方拉动摩托车使脚撑杆11以脚撑杆11端部为轴向后转动;(3)脚撑杆11在旋转块22、旋转座21施加的支撑力作用下向后上方(C向)运动,支撑过程中不需要人力拉提摩托车即可使后轮离地,驻车轻松省力,方便快捷;(4)上述支撑力会随着转轴13相对旋转销23水平距离L的变化而改变,在旋转块22着地后初始阶段,转轴13在旋转销23的前方,如图3b所示,随着脚撑杆11旋转,转轴13与旋转销23的水平距离L减小,垂直距离增大,摩托车所受支撑力的垂直分量逐渐增大;在驻车的后续阶段,转轴13在旋转销23的后方,如图3c所示,随着脚撑杆11旋转,转轴13与旋转销23的水平距离L增大,垂直距离减小,摩托车所受支撑力的垂直分量逐渐减小,因此不会出现摩托车上窜现象;(5)当转轴13的水平位置跨过旋转销23后,地面对旋转块22的支撑力通过旋转座21、脚撑杆11和转轴13施加在摩托车上,使摩托车产生向后上方的推力,从而使摩托车后轮逐渐台起,如图3c所示;而地面对旋转块22的支撑力是摩托车自重的反作用力,因此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实际上实现了摩托车靠其自重进行驻车,所以不再需要人力提拉摩托车,节省了人的体力。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基础上,本专利技术的旋转块22可以有多种结构形式,具体说明如下实施例一图4为本专利技术平底旋转块的结构示意图。在图1所示技术方案基础上,本实施例的旋转块22为一矩形下部、三角形上部的近三角形造型,连接孔设置在三角形的顶部。当旋转块22悬置时,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托车主站架,包括与摩托车枢接的脚撑杆和连接在脚撑杆下部的脚蹬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脚撑杆上位于脚蹬杆的对侧固接一旋转座,所述旋转座铰接一旋转块。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文华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宗申技术开发研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5[中国|重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