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控制单元的散热装置及汽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560393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04 22: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子控制单元的散热装置及汽车。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散热风道,散热风道中设置有气流调节装置;与电子控制单元连接,接收电子控制单元中的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信号的控制装置;与控制装置电连接的执行装置;其中,所述执行装置设置在所述气流调节装置上,调节气流调节装置的开启角度;散热风道的进口设置在车内汽车前格栅的后方,所述散热风道的出口设置在电子控制单元的散热片的下部。所述汽车包括上述的电子控制单元的散热装置。上述方案,通过在散热片部位设置与外界连通的通风管道,并结合电子控制单元的温度调节散热风道中的气流大小,根据电子控制单元的散热情况,合理调节外部气流大小,及时将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保证了电子控制单元工作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
,特别涉及一种电子控制单元的散热装置及汽车
技术介绍
汽车电子控制单元(ECU)模块,又称行车电脑,大多乘用车ECU均装在发动机舱内,ECU长时间在高温的发动机舱中工作,可能导致ECU运行缓慢,甚至烧毁。传统的方法是:将ECU安装在驾驶室内或其它低温空间内,这样的弊端是线路较长,ECU容易受到电磁干扰,ECU接受、发送信号出现错误,可能导致车辆控制出错。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子控制单元的散热装置及汽车,用以解决因将电子控制单元装在温度较高的发动机舱中,使得电子控制单元散热不畅,造成电子控制单元运行缓慢,甚至烧毁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子控制单元的散热装置,包括:散热风道,所述散热风道中设置有气流调节装置;与电子控制单元连接,接收所述电子控制单元中的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信号的控制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的执行装置;其中,所述执行装置设置在所述气流调节装置上,调节气流调节装置的开启角度;所述散热风道的进口设置在车内汽车前格栅的后方,所述散热风道的出口设置在所述电子控制单元的散热片的一端。进一步地,所述散热风道的进口的法线方向与车身平行,所述散热风道的出口的法线方向与所述散热片平行。进一步地,所述执行装置为控制所述气流调节装置开启大小的旋转机构。进一步地,所述控制装置设置在电子控制单元中或固定在所述散热风道上。进一步地,所述气流调节装置为气流调节阀。一种汽车,包括:电子控制单元和所述电子控制单元的散热片,还包括上述的电子控制单元的散热装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上述方案,通过检测温度传感器的温度调节通风管道气流的大小,有效的降低了ECU的工作环境温度,与传统的通过更换ECU安装位置,拉长线路连接相比,同时本散热装置布置方案更加简易、合理,易于安装、维修。【附图说明】图1表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所述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表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所述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表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所述气流调节装置的安装示意图;图4表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所述气流调节装置的安装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本技术针对现有的因将电子控制单元装在温度较高的发动机舱中,使得电子控制单元散热不畅,造成电子控制单元运行缓慢,甚至烧毁的问题,提供一种电子控制单元的散热装置及汽车。如图1所示,所述电子控制单元的散热装置,包括:散热风道10,所述散热风道10中设置有气流调节装置11 ;应当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风道10为圆筒形;与所述电子控制单元(E⑶)40连接的,接收所述电子控制单元40中的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信号的控制装置20 ;与所述控制装置20电连接的执行装置30 ;所述执行装置30用于接收控制装置20的控制信号,进而调节气流调节装置11的开启角度,从而控制散热风道中的空气流量的大小,所述风向如图1中的箭头所示。为了保证电子控制单元40的散热及时性,所述散热风道10的进口设置在车内汽车前格栅60的后方,且所述进口的法线方向与车身平行;所述散热风道10的出口设置在所述电子控制单元40的散热片50的一端,且所述出口的法线方向与所述散热片50平行。可选地,所述气流调节装置11为气流调节阀,所述执行装置30为设置在所述气流调节阀上的旋转机构,通过接收控制装置的控制信号,进而调节所述气流调节阀的开启角度,当所述气流调节阀全部开启时,散热风道中的空气的进气量为最大,当气流调节阀关闭时,外部空气无法通过散热风道进入发动机舱。可选地,所述控制装置20可以集成在电子控制单元40中,也可以单独的设置在所述散热风道10上,所述控制装置20可以通过逻辑门电路的方式实现。当所述控制装置20集成在电子控制单元40中,同时,执行装置30设置在所述气流调节装置11上时,所述散热装置的走线分布如图2所示,只需一条走线将电子控制单元40与散热风道10上的气流调节装置11进行连接即可,此种结构设置,减少了发动机舱内的走线分布,同时,使得散热装置的维护更为简便。应当说明的是,所述设置在散热风道10中的气流调节阀可以为节气门的方式(如图3所示),当所述节气门垂直于散热风道10的轴向的方向时,所述节气门处于关闭的状态,此时外部气流无法进入到发动机舱内部,当所述节气门旋转到平行于散热风道10的轴向的方向时,此时节气门处于全部开启的状态,外部空气可以以最大流量进入发动机舱;如图4所示,所述气流调节阀还可以通过调节插入到散热风道10的柱状体的长度来控制外部空气的进入流量,因图3和图4所示的气流调节装置11的设置形式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在此不再进行详细的说明。以所述气流调节装置通过节气门的方式实现为例,本技术的工作过程具体为:本装置在使用时,当控制装置采集到温度信号高于第一预设温度(所述第一预设温度为ECU允许使用的最高环境温度)时,控制装置便向执行装置发送增大节气门开启角度的控制信号,控制装置接收到此控制信号,便调节节气门的开启角度为全部开启,使得前格栅处的高压低温气流冲刷ECU的散热片,从而降低ECU本身的温度;当控制装置采集到温度信号低于第二预设温度时,控制装置便向执行装置发送减小节气门开启角度的控制信号,控制装置接收到此控制信号,便调节节气门开启角度减小(例如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将开启角度减小30度),从而保证E⑶的工作环境温度不会过低;此种调节方式保证了 E⑶的温度在设定的温度区间内,降低了出现温度过低或过高现象的频率。本技术上述方案,所述散热风道由车辆前格栅的高压区域通向ECU,同时借用ECU自带的温度传感器,得到ECU的温度信号,依据此温度信号得出执行装置调节气流调节装置的控制信号,根据控制信号调节散热风道内的气流调节装置的开启角度,最终调节吹向E⑶的风量,保证了 E⑶的良好散热。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电子控制单元和所述电子控制单元的散热片,还包括上述的电子控制单元的散热装置。应当说明的是,安装有所述散热装置的汽车,降低了 ECU的工作环境温度,与传统的通过更换ECU安装位置,拉长线路连接相比,本技术的布置方案更加简易、合理,易于安装、维修,合理的控制了车内的走线分布,同时延长了 ECU的使用寿命,提高了整车的市场竞争力。以上所述的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所述的原理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主权项】1.一种电子控制单元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散热风道,所述散热风道中设置有气流调节装置; 与电子控制单元连接,接收所述电子控制单元中的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信号的控制装置; 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的执行装置; 其中,所述执行装置设置在所述气流调节装置上,调节气流调节装置的开启角度; 所述散热风道的进口设置在车内汽车前格栅的后方,所述散热风道的出口设置在所述电子控制单元的散热片的一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道的进口的法线方向与车身平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子控制单元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风道,所述散热风道中设置有气流调节装置;与电子控制单元连接,接收所述电子控制单元中的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信号的控制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的执行装置;其中,所述执行装置设置在所述气流调节装置上,调节气流调节装置的开启角度;所述散热风道的进口设置在车内汽车前格栅的后方,所述散热风道的出口设置在所述电子控制单元的散热片的一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华马忠民辛业波李现今丁鹏宇谢超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