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液分离器和具有它的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489100 阅读: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21 08: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液分离器和具有它的汽车,气液分离器包括:壳体,壳体上设有气液进口、出液口和出气口;分离腔体,分离腔体设在壳体内且将壳体的内部空间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气液进口与第一腔室连通,出气口和出液口与第二腔室连通,分离腔体上设有朝向第一腔室的进气过孔以及朝向第二腔室的出气过孔和出液过孔;吸液件,吸液件设在分离腔体内;挤压装置,挤压装置在挤压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设在壳体上,挤压装置在挤压位置时伸入分离腔体挤压吸液件且在释放位置时释放吸液件以允许吸液件恢复。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气液分离器具有分离效率高、持续分离能力强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工程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气液分离器和具有所述气液分离器的汽车。
技术介绍
在汽车中,为了排出发动机曲轴箱内的废气,一般设置有曲轴箱通风系统。油气分离器是曲轴箱通风系统中的重要部件,曲轴箱中的油气混合气通过油气分离器后,分离出的机油回到油底壳且分离出的气体进入燃烧室再次燃烧。但相关技术中的油气分离器,分离效率和持续分离能力较差,存在改进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气液分离器,该气液分离器具有分离效率高、持续分离能力强等优点。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所述气液分离器的汽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气液进口、出液口和出气口 ;分离腔体,所述分离腔体设在所述壳体内且将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气液进口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出气口和所述出液口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所述分离腔体上设有朝向所述第一腔室的进气过孔以及朝向所述第二腔室的出气过孔和出液过孔;吸液件,所述吸液件设在所述分离腔体内;挤压装置,所述挤压装置在挤压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设在所述壳体上,所述挤压装置在所述挤压位置时伸入所述分离腔体挤压所述吸液件且在所述释放位置时释放所述吸液件以允许所述吸液件恢复。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气液分离器具有分离效率高、持续分离能力强等优点。另外,根据本技术的气液分离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所述气液进口和所述出气口分别设在所述壳体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所述出液口设在所述壳体的底壁上。所述壳体的底壁部分向下凹陷以形成积液槽,所述出液口设在所述积液槽的底壁上,所述积液槽的邻近所述分离腔体的侧壁倾斜延伸以形成导油斜面。所述分离腔体包括: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设在所述壳体内且边沿与所述壳体的内壁接合;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设在所述壳体内且边沿与所述壳体的内壁接合,所述第一隔板更加邻近所述气液进口且所述第二隔板更加邻近所述出气口,所述吸液件被夹持在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之间,所述进气过孔设在所述第一隔板上且所述出气过孔和所述出液过孔设在所述第二隔板上。所述进气过孔和所述出气过孔在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的间隔方向上相对,所述出液过孔位于所述出气过孔的下方。所述进气过孔沿水平方向延伸且为多个,多个所述进气过孔平行且沿上下方向间隔开地设在所述第一隔板上;所述出气过孔沿水平方向延伸且为多个,多个所述出气过孔平行且沿上下方向间隔开地设在所述第二隔板上;所述出液过孔沿水平方向延伸且为多个,多个所述出液过孔平行且沿上下方向间隔开地设在所述第二隔板上。所述挤压装置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设在所述壳体上;推板,所述推板通过推杆在所述挤压位置和所述释放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连接在所述驱动装置上。所述气液分离器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出气口处气体成分的气敏传感器,所述气敏传感器设在所述壳体的出气口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气敏传感器和所述挤压装置通讯。所述壳体的外壁上设有与所述出气口连通的出气管,所述气敏传感器设在所述出气管上。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发动机曲轴箱;油气分离器,所述油气分离器为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所述的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进口与所述发动机曲轴箱连通;发动机油底壳,所述发动机油底壳与所述出液口连通。发动机燃烧室,所述发动机燃烧室与所述出气口连通。根据本技术的汽车具有性能可靠、能力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小等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气液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气液分离器的第一隔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气液分离器的第二隔板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气液分离器1、壳体100、气液进口 110、出液口 120、出气口 130、第一腔室140、第二腔室150、积液槽160、导油斜面170、出气管180、分离腔体200、第一隔板210、进气过孔211、第二隔板220、出气过孔221、出液过孔222、吸液件300、挤压装置400、驱动装置410、推板420、推杆430、气敏传感器50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气液分离器I。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气液分离器I包括壳体100、分离腔体200、吸液件300和挤压装置400。壳体100上设有气液进口 110、出液口 120和出气口 130。分离腔体200设在壳体100内,分离腔体200将壳体100的内部空间分隔成第一腔室140和第二腔室150。气液进口 110与第一腔室140连通,出气口 130和出液口 120与第二腔室150连通,分离腔体200上设有朝向第一腔室140的进气过孔211以及朝向第二腔室150的出气过孔221和出液过孔222。吸液件300设在分离腔体200内。挤压装置400在挤压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设在壳体100上。挤压装置400在所述挤压位置时伸入分离腔体200挤压吸液件300,挤压装置400在所述释放位置时释放吸液件300以允许吸液件300恢复被挤压前的状态。下面以气液分离器I应用到汽车的发动机内为例,描述气液分离器I的工作过程。汽车发动机的曲轴箱里的油气通过气液进口 110进入到第一腔室140内,由于在发动机的运转过程中,气液进口 110和出气口 130之间存在压力差(出气口 130处为负压,气液进口 110处的压力接近为大气压力),该压力差促使第一腔室140内的混合气向第二腔室150移动。在气体进入第二腔室150之前,会经过吸液件300,分离腔体200上设有进气过孔211和出气过孔221,进气过孔211和出气过孔221为气体的运动提供通道。第一腔室140中的油气混合气通过进气过孔211进入分离腔体200经过吸液件300后,机油液粒被吸液件300吸附,留在吸液件300内,实现了油气分离的作用,分离后的气体通过出气过孔221流出吸液件300,进入到第二腔室150并通过出气口 130排出(如进入发动机燃烧室)。当吸液件300吸附饱和时,挤压装置400移动到挤压位置,并挤压吸液件300,使吸液件300吸附的油液通过出液过孔222排入第二腔室150,第二腔室150的油液由出液口120排出(如进入发动机油底壳),吸液件300回到不饱和状态,达到延长吸液件300的吸附效果的目的。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气液分离器I,通过在壳体100内设置吸液件300和分离腔体200,可以利用分离腔体200固定吸液件300,并为气体和液体的运动提供通道,利用吸液件300吸附气液混合进气中的液体,实现气液分离。并且,通过设置挤压装置400,可以利用挤压装置400在吸液件300饱和时挤压吸液件300,使吸液件300始终保持有效的液体吸附能力,保证吸液件300具有较强的持续分离能力,大幅提高分离效率。因此,根据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气液进口、出液口和出气口;分离腔体,所述分离腔体设在所述壳体内且将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气液进口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出气口和所述出液口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所述分离腔体上设有朝向所述第一腔室的进气过孔以及朝向所述第二腔室的出气过孔和出液过孔;吸液件,所述吸液件设在所述分离腔体内;挤压装置,所述挤压装置在挤压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设在所述壳体上,所述挤压装置在所述挤压位置时伸入所述分离腔体挤压所述吸液件且在所述释放位置时释放所述吸液件以允许所述吸液件恢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婷姚顺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