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前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456491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14 13: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身前部结构。悬架梁(14)被连结在前纵梁(12)中的、前侧安装部(48)及后侧安装部(50)上。在前纵梁(12)中的、前端部(12D)与前侧安装部(48)之间的部分上,固定有稳定器托架(20)。在前端部(12D)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壁部上,结合有相对于前端部(12D)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加强部件(22)。加强部件(22)与前侧安装部(48)及后侧安装部(50)之间的部分相比在前端部(12D)处使前纵梁(12)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耐力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辆前部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前部结构。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车身前部结构,所述车身前部结构具备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前侧框架、和通过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离的前侧连结部及后侧连结部而被连结在前侧框架上的副框架。在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身前部结构中,前侧框架具有,与副框架相比靠车辆前侧的前部变形部、与副框架连结的前侧连结部及后侧连结部之间的中央部变形部、以及与后侧连结部相比靠车辆后侧的后部变形部。该前侧梁上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耐力被设定为,以前部变形部、中央部变形部、后侧变形部的顺序而提高。根据该车身前部结构,由于车辆在进行前方碰撞或偏心碰撞的情况下的前侧梁的变形量越趋向于车辆后侧而减小,因此,能够减小因前方碰撞或偏心碰撞而带给车厢的影响。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55883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240322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6734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上述的车身前部结构中,由于前方碰撞或偏心碰撞时的前侧框架向车辆后侧的变形量较小,因此,难以增大该前侧框架的前端向车辆后侧的变形行程。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辆前部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具备:前纵梁,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悬架梁,其被连结在前侧安装部以及后侧安装部上,所述前侧安装部以及后侧安装部被形成在所述前纵梁中的、与前端部相比靠车辆后侧的部分上,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离;稳定器托架,其被固定在所述前纵梁中的、所述前端部与所述前侧安装部之间的部分上;加强部件,其被结合于所述前端部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壁部上,且相对于所述前端部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并且与所述前侧安装部以及所述后侧安装部之间的部分相比在所述前端部处使所述前纵梁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耐力提高。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09.14 JP 2012-2031311.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具备:前纵梁,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悬架梁,其被连结在前侧安装部以及后侧安装部上,所述前侧安装部以及后侧安装部被形成在所述前纵梁中的、与前端部相比靠车辆后侧的部分上,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离;稳定器托架,其被固定在所述前纵梁中的、所述前端部与所述前侧安装部之间的部分上;加强部件,其被结合于所述前端部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壁部上,且相对于所述前端部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并且与所述前侧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原康洋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