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内衬用片材及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452614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14 01:42
提供一种轮胎内衬用片材,其提高了具有阻气层和粘接层的2层以上的多层构成的轮胎内衬用片材中的层间的高温时的粘接力。这种轮胎内衬用片材具有阻气层和粘接层,上述阻气层和上述粘接层通过交联反应进行了层间交联,上述层间交联是通过具有环氧基的物质(A)与具有选自羟基、羧基、羧酸酐基和氨基中的至少1种基团的物质(B)的交联反应而形成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轮胎内衬用片材及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轮胎内衬用片材及轮胎。本申请基于2012年9月12日在日本所申请的日本特愿2012-200820号,主张优先权,在此引用其内容。
技术介绍
伴随近年来的节能的社会性要求,谋求由轮胎的薄规格化带来的轻量化。在轮胎部件中,存在配置于轮胎半径方向的内侧、具有防止空气从充气轮胎的内部向外部泄漏的作用的轮胎内衬,在轮胎内衬中,也开始进行提高阻气性、实现轻量化的研究。为了实现轮胎的轻量化,提出了将与丁基系橡胶相比阻气性优异、能够使轮胎内衬层的厚度变薄的热塑性树脂用于轮胎内衬。例如,公开了取代轮胎内衬的以往的丁基系橡胶而使用尼龙片材层(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公开了取代以往的丁基系橡胶而使用乙烯-乙烯醇共聚物层作为轮胎内衬(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另外,公开有一种轮胎内衬用聚合物片材,其作为耐空气透过性(阻气)层,使用含有苯乙烯-异丁烯-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的SIBS层,作为使该耐空气透过性层与胎体或绝缘材料粘接的粘接层,使用含有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的SIS层和/或含有苯乙烯-异丁烯二嵌段共聚物的SIB层(例如专利文献3)。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65469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20793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2-3136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具有阻气层和粘接层的多层构成的轮胎内衬用片材通常具有内衬与胎体或绝缘材料的粘接在高温时也稳定、能够提供优异性能的充气轮胎的优点。但是,其另一方面,发现了在高温时存在层间的粘接强度不充分、发生层间剥离的倾向的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提高了具有阻气层和粘接层的构成的轮胎内衬用片材中的层间的高温时的粘接力的轮胎内衬用片材、以及使用该轮胎内衬用片材的充气轮胎。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另外,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轮胎内衬用片材,其具有阻气层和粘接层,上述阻气层和上述粘接层通过交联反应进行了层间交联。进而,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本公开所示的轮胎内衬用片材的轮胎。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提高了具有阻气层和粘接层的2层以上的构成的轮胎内衬用片材中的层间的高温时的粘接力的轮胎内衬用片材、以及使用该轮胎内衬用片材的充气轮胎。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充气轮胎的一半的示意性剖面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内衬用片材的示意性剖面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内衬用片材的示意性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轮胎]在本专利技术中,没有特别提及的情况下,“轮胎”是指充气轮胎。关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充气轮胎”的没有限定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结构,使用图1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没有限定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一半的示意性剖面图。充气轮胎1并不限定于这些,能够作为乘用车用、卡车和客车用、重型机械用等使用。充气轮胎1具有胎面部2、侧壁部3和胎圈部4。进而,在胎圈部4埋设胎圈芯5。另外,配置有从一个胎圈部4遍及到另一个胎圈部而设置的将两端折叠并卡止胎圈芯5的胎体6、和在该胎体6的胎冠部外侧由2块帘布层(ply)构成的带束层7。在胎体6的轮胎半径方向内侧配置有从一个胎圈部4遍及到另一个胎圈部4的内衬9。带束层7配置为使由钢帘线或芳族聚酰胺纤维等帘线构成的2块帘布层以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通常成为5~30°的角度的方式在层间相互交叉。另外,胎体的聚酯、尼龙、芳族聚酰胺等的有机纤维帘线在轮胎周向以大致90°排列,在胎体和被其折叠部包围的区域,配置有从胎圈芯5的上端沿侧壁方向延伸的胎圈三角胶8。予以说明,在内衬9和胎体6之间,可以配置绝缘材料。本专利技术的轮胎包含具备后述的本专利技术的内衬用片材的轮胎。本专利技术的轮胎的没有限定的一个实施方式作为图1的内衬9,使用本专利技术的内衬用片材。[轮胎内衬用片材]本专利技术的轮胎内衬用片材为具有包含阻气层和粘接层的2层以上的构成,上述阻气层和上述粘接层通过交联反应进行了层间交联。上述层间交联的交联在没有限定的一个方式中为不含硫化交联的非硫化交联,在另外一个方式中,包含硫化交联和非硫化交联。对本专利技术中的“轮胎内衬用片材”的没有限定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结构,使用图2和图3进行说明。图2和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没有限定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内衬用片材的一例的剖面图。图2所示的轮胎内衬用片材20包含与胎体橡胶或绝缘材料粘接的粘接层22和与其接触的阻气层21。而且,阻气层21和粘接层22通过交联反应被层间交联。图3所示的轮胎内衬用片材30包含与胎体橡胶或绝缘材料粘接的由2个层构成的粘接层(32和33)、和与其接触的阻气层31。而且,阻气层31和粘接层32通过交联反应被层间交联。粘接层32和粘接层33可以进行层间交联,也可以不进行层间交联。[层间交联]本专利技术的轮胎内衬用片材中的层间交联在一个方式中是通过具有环氧基的物质(A)(以下,也称为“交联剂(A)”)与具有选自羟基、羧基、羧酸酐基和氨基中的至少1种基团的物质(B)(以下,也称为“交联剂(B)”)的交联反应而形成的。这些交联剂的组合能够适用于轮胎内衬用片材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包含将用于粘接层的树脂和用于阻气层的树脂用T模挤出机通过共挤出进行叠层的步骤。在没有限定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将用于包含交联剂(A)的粘接层的树脂和用于包含交联剂(B)的阻气层的树脂用T模挤出机通过共挤出进行叠层,由此进行交联反应而形成层间交联。或者,在没有限定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将用于包含交联剂(B)的粘接层的树脂和用于包含交联剂(A)的阻气层的树脂用T模挤出机通过共挤出进行叠层,由此进行交联反应而形成层间交联。而且,通过该层间交联,能够抑制高温下的粘接层的熔融流动化,能够抑制轮胎内的阻气层与粘接层的剥离的产生。另外,上述层间交联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粘接层与胎体橡胶或绝缘材料的剥离的产生。但是,本专利技术中的层间交联的形成方法和/或本专利技术的轮胎内衬用片材的制造方法并不限定于这些。在本专利技术中,“含有交联剂(A)的阻气层”是指,由用于包含交联剂(A)的阻气层的树脂形成的阻气层,包含交联剂(A)的官能团(环氧基)的全部或一部分形成上述层间交联的状态的阻气层。同样地,“含有交联剂(B)的粘接层”是指,由用于包含交联剂(B)的粘接层的树脂形成的粘接层,包含交联剂(B)的官能团的全部或一部分形成上述层间交联的状态的粘接层。因此,本专利技术的轮胎内衬用片材,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为具有阻气层和粘接层,上述阻气层和上述粘接层通过交联反应被层间交联,上述阻气层含有交联剂(A),上述粘接层含有交联剂(B)的轮胎内衬用片材。另外,本专利技术的轮胎内衬用片材在其它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为具有阻气层和粘接层,上述阻气层和上述粘接层通过交联反应被层间交联,上述阻气层含有交联剂(B),上述粘接层含有交联剂(A)的轮胎内衬用片材。[具有环氧基的物质(A)/交联剂(A)]在本专利技术中,作为交联剂(A),能够使用具有环氧基的公知的或今后被开发的交联剂。阻气层含有交联剂(A)的情况下,交联剂(A)优选与用于阻气层的树脂具有相溶性。另外,粘接层含有交联剂(A)的情况下,交联剂(A)优选与用于粘接层的树脂具有相溶性。在没有限定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交联剂(A)为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轮胎内衬用片材及轮胎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轮胎内衬用片材,其特征在于:具有阻气层和粘接层,所述阻气层和所述粘接层通过交联反应进行了层间交联。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09.12 JP 2012-2008201.一种轮胎内衬用片材,其特征在于:具有阻气层和粘接层,所述阻气层和所述粘接层通过交联反应进行了层间交联,所述层间交联是通过具有环氧基的交联剂(A)与具有选自羟基、羧基、羧酸酐基和氨基中的至少1种基团的交联剂(B)的交联反应而形成的,所述阻气层含有相对于阻气层整体5~20质量%的交联剂(A),且含有相对于阻气层整体60~97质量%的具有阻气性的聚合物,所述具有阻气性的聚合物为苯乙烯-异丁烯-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苯乙烯-异丁烯二嵌段共聚物、异丁烯-对甲基苯乙烯共聚橡胶或者其溴化物或氯化物、丁基橡胶或者其溴化物或氯化物、EVOH、PVOH、乙烯-环烯烃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聚偏氯乙烯树脂、聚氯三氟乙烯树脂或者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所述粘接层含有相对于粘接层整体10~60质量%的交联剂(B),含有相对于粘接层整体40~90质量%的提供粘接性的聚合物,所述提供粘接性的聚合物为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苯乙烯-异戊二烯二嵌段共聚物、聚丁二烯、乙烯丙烯二烯橡胶、异丁烯-对甲基苯乙烯共聚橡胶或者其溴化物或氯化物、或者丁基橡胶及其溴化物或氯化物,所述交联剂(A)为选自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和它们的组合中的共聚物,所述交联剂(B)选自酚醛树脂、马来酸酐改性EPDM(乙烯-丙烯-二烯橡胶)、马来酸酐改性乙烯辛烯橡胶、马来酸酐改性PE(聚乙烯)、马来酸酐改性PP(聚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丸山和彦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电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