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动器具和座椅,特别是机动车辆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9889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座椅的、特别是车辆座椅的头枕(4)的致动器具(9),该头枕可以在经受乘坐者的质量的该致动器具的作用下从一个使用位置移位到一个安全位置。该致动器具包括一个用于吸收该乘坐者动能的碰撞装置(16,16′),一个用于主动地连接到该头枕的输出装置(18,18′)和一个用于机械地连接该碰撞装置和该输出装置的防扭连接装置(17)。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该连接装置(17)可以绕一个固定地布置在靠背内的旋转轴线(23)枢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致动器具和座椅,特别是机动车辆座椅说明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座椅的、特别是车辆座椅的头枕的致动器 具,该头枕可以在经受座椅乘坐者的质量的致动器具的作用下从一个 使用位置移位到一个安全位置,该致动器具包括一个用于吸收该座椅 乘坐者动能的碰撞装置, 一个用于主动地连接到该头枕的输出装置和 一个用于机械地连接该碰撞装置和该输出装置的防扭连接装置,还涉 及一种设有该致动器具的座椅,特别是一种车辆座椅。先有技术用于将头枕从一个使用位置移位到一个更靠近该座椅乘坐者头 部的安全位置,消除颈推的过度拉伸的一种通用的致动器具在尚未公开的德国专利申请10 2005 055 799. 6中是已知的。该致动器具由一 个平面型板状长方形碰撞装置构成,该碰撞装置在其上水平边缘的区 域里就旋转而言固定地连接到在靠背中横向延伸的一个防扭轴上。在 初始位置,该碰撞装置的下边缘向前(即在座椅乘坐者的方向上)突 出,并且在发生事故的情况下依靠该座椅乘坐者的质量而向后旋转。 在侧面,该轴的两端设有齿轮,该齿轮在该靠背的横向金属结构内的 沿水平方向从前向后延伸的槽型滑动导轨内被导向。该滑动导轨在它们的上水平边缘上分别设有与该齿轮啮合的线性齿。当该碰撞装置被 转动时,该轴由此向后移位。该轴还设有一个回转杆,该回转杆夹住一才艮钢闸绳(Bowdenzug ) 的线芯,并且在该碰撞装置被转动时被向下转动。在这种情况下,拉 力施加到该线芯上,该拉力被传递到头枕的驱动装置。作用在该回转 杆上的弹簧将该轴保持在初始位置并因此将该碰撞装置保持在初始 位置。该先前已知的致动器具制造成本高,并且具有一个较大的整体深 度,以致在扁平构造的靠背内或带有其他内部装置(例如腰部支撑)的靠背内的整合可能会产生问题。 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小型构造和简单结构设计的致动 器具。解决方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在一个上述类型的致动器具内实现的,因为 该连接装置可以围绕固定地布置在该靠背内的一个旋转轴线枢转。作 为相对于该靠背不可移位的旋转轴线的结果,防止了致动器向后的移 位,并且减小了所需的构造空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有利的实施方案,在该致动器具的所有工作位 置内,即在初始位置和偏离状态内,该旋转轴线、该碰撞装置和该输 出装置基本上布置在一个共同的平面内。在本实施方案中,在该致动 器具的所有工作位置内,当该连接装置被布置在该旋转轴线、该碰撞 装置和该输出装置跨过的平面区域内时,该致动器具具有一种特别扁 平的设计。避免了与靠背的其他装置的冲突,特别是当该旋转轴线布置在该 碰撞装置和输出装置之下,特别是在该靠背下边缘的区域内时。在这种连接中,该连接装置有利地具有u形构形,该碰撞装置和输出装置分别被布置在长度大致相同的向上延伸的分支之一上,并且该旋转轴 线被布置在该连接装置的水平对齐基部的区域内。当该连接装置具有管状构形并且基本上由一个以u形方式弯曲 的管状部件构成时,实现了一个特别简单的结构设计。这种具有扁平构造的致动器具可以很容易地布置在靠背的侧面 框架构件之间。由此,特别有利的是,该致动器具在靠背内偏离中心 安装,该碰撞装置大致位于中央竖直轴线的区域内,并且该输出装置 布置在靠背的一个横向框架构件的区域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方案,该输出装置直接连接到一个作 用在该头枕上的拉力或推力传动装置,特别是一根钢闸绳。如果由此 可以实现的拉或推运动不足以致动该头枕,并且出于节省空间的考虑而省略了该连接装置在输出侧的分支的伸长部分,那么可以在该输出 装置和该拉力或推力传动装置之间布置一个用于增大拉或推运动的 传动器具。该传动器具可以(例如)包括一个枢轴臂,该枢轴臂一方面连接 到该输出装置上而另一方面连接到该拉力或推力传动装置上,并且优选地具有L形构形,该枢轴臂的一个较长分支与该拉力或推力传动装 置连接,该枢轴臂的一个较短的分支在端部配备有一个滑动导轨,该 输出装置接合在该滑动引导件中,并且该枢轴臂的枢轴轴线被布置在 这些分支之间。附图附图通过实例并示意性地显示了本专利技术的不同的实施方案,其中附图说明图1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机动车辆座椅,包括一个可以在发 生事故的情况下向前移位的头枕,图2显示了包括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致动器具的一个靠背结构的 平面图(图2a),以及穿过这个靠背结构的一个纵切面图(图2b),图3显示了一个根据图2的致动器具处于偏离状态的透视图,图4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致动器具处于初始位置(图4a) 和处于偏离状态(图4b)的三维视图。图1所示的机动车辆座椅1由一个座椅部分2和一个包括头枕4 的靠背3组成。头枕4包括一个基部5,该基部通过多个保持杆6以 一种可调整高度的方式连接到头枕3。 一个靠垫部分7布置在基部5 的前面,该靠垫部分在发生事故的情况下通过一个驱动器具8沿座椅 乘坐者头部的方向向前移位(靠垫部分7')。该驱动器具8被一个 致动器具9致动,该致动器具通过由至少一个保持杆来导向的一根钢 闸绳10而操作性地连接到该驱动器具8。该致动器具10布置在靠背 3的下部区域(腰式安全带区域)内,并且在后部碰撞的情况下由受 压进入靠背3的靠垫的座椅乘坐者的身体致动,所述致动器具吸收由 此获得的能量,并通过钢闸绳IO将其传递到驱动器具8内。通过靠垫部分7'向前的移位,头枕4的支承面11被移动到更接近该座椅乘 坐者的头部(支承面11'),并由此防止对颈推的过度拉伸。对于此头枕的操作和一个合适的驱动装置的结构,在此特意引用 文献W02005/097545 A2。图2所示的靠背3的框架状的金属结构12由側面框架构件13, 13'组成,它们通过一个下部横向构件14和一个上部横向构件14'彼 此连接。致动器具9的板状碰撞装置16被布置在头枕3的中央竖直 轴线15的区域内,并且通过一个防扭连接装置17被连接到致动器具 9的输出装置18上。连接装置17由一个以U形方式弯曲的管状部分 19组成,该管状部分具有一个沿下部横向构件14延伸的基部20,以 及平行于侧面框架构件13, 13'的两个向上突出的分支21, 21'。该 基部20由多个接头22绕一个横向延伸到该座椅方向的水平旋转轴线 23可枢转地安装在下部横向构件14上,并且由一个弹簧(未示出) 保持在其初始的直立位置。在发生事故的情况下(箭头A),当碰撞 装置16在力F的作用下从初始位置被移位到一个向后枢转的位置(碰 撞装置16')时,位于一个平面内的这些分支21, 2r被一起围绕旋 转轴线23向后枢转,藉此输出装置18也向后移位。在本实施方案中, 这由用于连接一根钢闸绳10的线芯25的一个连接点24组成,该钢 闸绳的套管26被固定地安装在侧面框架构件13上。在发生事故的情 况下,因此拉动线芯25穿过套筒26,并且该拉动运动传递给头枕4 的驱动器具8。可替代地,在一个对应的布置中,由推动产生的线芯 25相对于套管26的位移也可以借助钢闸绳10而传递到头枕4。如根据图3的透视图可以看出,根据该专利技术的致动器具是一种非 常扁平的构造,甚至可以安装在传动轴27后面的靠背倾角调节器(未 示出)之间,这些倾角调节器布置在左侧和右侧框架构件13, 13'的 下部区域中。在根据图4a的实施方案中, 一个传动器具28与致动器具9相关 联,该传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座椅的、特别是车辆座椅的头枕(4)的致动器具(9),该头枕可以在经受该座椅的乘坐者的质量的该致动器具的作用下从一个使用位置移位到一个安全位置,该致动器具包括一个用于吸收该座椅乘坐者动能的碰撞装置(16,16′),一个用于主动地连接到该头枕的输出装置(18,18′)以及一个用于机械地连接该碰撞装置和该输出装置的防扭连接装置(17),其特征在于,该连接装置(17)可以绕一个固定地布置在靠背内的旋转轴线(23)枢转。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S哈特劳布
申请(专利权)人:约翰逊控制器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