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封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29777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29 06:58
具有安装在保持架(10c)上的安装部(4)。包括从安装部(4)上部朝着车辆前侧延伸且朝着上侧折回来又朝着车辆后侧延伸的断面近似J字形的唇状可挠性密封壁部(5)。顶盖(2)的车辆后侧的周缘部下表面(2a)和后背门板(3)的车辆前侧的周缘部下表面(3a)从上方紧顶在密封壁部(5)上。包括对密封壁部(5)中对应于间隙(S1)的部分和安装部(4)进行桥接的可挠性桥接壁部(6)。包括由安装部(4)、密封壁部(5)以及桥接壁部(6)围成的中空部(7)。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即使将覆盖车辆上部开口的顶盖换成不同种类的顶盖也能够可靠地防止水侵入驾驶室内的密封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具有安装在保持架(10c)上的安装部(4)。包括从安装部(4)上部朝着车辆前侧延伸且朝着上侧折回来又朝着车辆后侧延伸的断面近似J字形的唇状可挠性密封壁部(5)。顶盖(2)的车辆后侧的周缘部下表面(2a)和后背门板(3)的车辆前侧的周缘部下表面(3a)从上方紧顶在密封壁部(5)上。包括对密封壁部(5)中对应于间隙(S1)的部分和安装部(4)进行桥接的可挠性桥接壁部(6)。包括由安装部(4)、密封壁部(5)以及桥接壁部(6)围成的中空部(7)。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即使将覆盖车辆上部开口的顶盖换成不同种类的顶盖也能够可靠地防止水侵入驾驶室内的密封条。【专利说明】密封条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对形成在覆盖车辆上部开口的顶盖的周缘部和车辆上部开口的周缘部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的密封条。
技术介绍
到目前为止,像例如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那样,将车辆上部开口打开、关闭的顶盖已为众人所知,形成在该顶盖的周缘部和车辆上部开口的周缘部之间的间隙用顶盖密封条密封起来。 该密封条包括:安装在驾驶室内侧的车架(frame)部分上、顺着上述间隙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安装部、和与该安装部上部形成为一体且与上述安装部形成中空部的断面近似U字形的可挠性密封壁部。上述顶盖的周缘部下表面和上述车辆上部开口的周缘部下表面从上方紧顶在该密封壁部上。 近年来,为迎合乘车人的嗜好,如上所述,可以换成不同种类(材质)的顶盖的车辆已为众人所知。因为该车辆中相互替换的各顶盖种类(材质)不同,所以为确保在往车辆上安装各顶盖之际所需要的刚性,进行设计时要使顶盖的厚度彼此不同。为保证车辆外观良好,顶盖上表面和车辆上部开口的周缘部的上表面一般被设计成近似齐平,因此顶盖的厚度变化了以后,就会出现顶盖的周缘部下表面的位置从车辆上部开口的周缘部下表面的位置大大地偏到下方这样的情况。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10-26039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像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那样,就密封条而言,当从上方推压该密封条中的对应于顶盖周缘部侧之部分时,密封条中的对应于车辆上部开口的周缘部侧之部分的下沉量就会和密封条中的对应于顶盖周缘部侧之部分的下沉(弯曲)量相等。因此,如果在将顶盖换成不同种类的顶盖之际,由于顶盖的厚度发生变化而导致上述顶盖的周缘部下表面的位置从车辆上部开口的周缘部下表面的位置大大地偏到下方,那么就有可能出现以下不良现象,即车辆上部开口的周缘部下表面和密封条不再接触,水从该部位侵入驾驶室内。 本专利技术正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将覆盖车辆上部开口的顶盖换成不同种类的顶盖也能够可靠地防止水侵入驾驶室内的密封条。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做了改进,做到了即使从上方推压顶盖密封条中的对应于顶盖周缘部侧之部分,密封条中的对应于车辆上部开口周缘部侧之部分的下沉量(弯曲量)也不会与密封条中的对应于顶盖周缘部侧之部分的下沉量(弯曲量)相等。 具体而言,在对形成在可换的、覆盖车辆上部开口的顶盖的周缘部和上述车辆上部开口的周缘部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的密封条中采用了以下解决方案。 也就是说,第一方面的专利技术包括:安装在车辆本体侧的安装部;可挠性密封壁部,其从该安装部上部朝着驾驶室内侧延伸且朝着上侧折回来又朝着驾驶室外侧延伸,断面呈近似J字形,上述顶盖的周缘部下表面和上述车辆上部开口的周缘部下表面从上方紧顶在该可挠性密封壁部上,该可挠性密封壁部呈唇状;可挠性桥接壁部,其对上述密封壁部的对应于上述间隙或上述车辆上部开口周缘部之部分和上述安装部进行桥接;以及由上述安装部、上述密封壁部和上述桥接壁部围成的中空部。 第二方面的专利技术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的专利技术中,上述密封壁部与上述安装部的根部由刚性比上述密封壁部中除上述根部以外的部位和上述桥接壁部高的材料形成。 第三方面的专利技术是这样的,在第二方面的专利技术中,上述根部和上述安装部材质相同且形成为一体。 第四方面的专利技术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的专利技术中,在上述密封壁部与上述安装部的根部设置有可挠性悬臂部,该可挠性悬臂部朝着驾驶室内侧延伸,该可挠性悬臂部的下表面从上方紧顶在车辆本体上。 第五方面的专利技术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的专利技术中,在上述密封壁部的驾驶室内侧部分的内侧面上形成有凹部。 第六方面的专利技术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的专利技术中,上述车辆上部开口的周缘部是以能够打开和关闭车辆后部开口的方式覆盖该车辆后部开口的后背门板的车辆前侧周缘部。 专利技术的效果 在第一方面的专利技术中,如果从上方推压密封壁部,那么在密封壁部和桥接壁部朝着下方弯曲之际该桥接壁部会朝着上方将密封壁部中的对应于车辆上部开口周缘部侧之部分顶起来。因此,像例如顶盖被厚度较厚的顶盖取代的情况那样,如果顶盖的周缘部下表面比车辆上部开口的周缘部下表面更位于下方,密封壁部中的对应于顶盖周缘部侧之部分就会被推压到密封壁部中的对应于车辆上部开口周缘部侧之部分的下方,那么由桥接壁部朝着上方推压的力就会作用在密封壁部中的对应于车辆上部开口周缘部侧的部分上,所以密封壁部会压接在车辆上部开口的周缘部下表面上,而能够做到在车辆上部开口的周缘部下表面和密封壁部之间不产生间隙。 在第二方面的专利技术中,因为密封壁部与安装部的根部比密封壁部中的上述根部以外的部位难以弯曲,所以即使在由密封壁部对形成在顶盖的周缘部和车辆上部开口的周缘部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之际力朝着驾驶室内侧作用在密封壁部上,也能够防止发生上述根部朝着上述密封壁部的驾驶室内侧下方倒过来的弯曲变形(被称为所谓的“栽倒”现象)。因此,密封壁部就不会从与形成在顶盖的周缘部和车辆上部开口的周缘部之间的间隙相对应的位置偏到车辆内侧,从而能够可靠地对上述间隙进行密封。 在第三方面的专利技术中,因为上述根部难以相对于上述安装部朝着驾驶室内侧弯曲,所以即使力朝着驾驶室内侧作用在密封壁部上,密封壁部也会比第二方面的专利技术更难以朝着驾驶室内侧下方倒过来。因此,能够可靠地不使密封壁部从与形成在顶盖的周缘部和车辆上部开口的周缘部之间的间隙相对应的位置偏到驾驶室内侧,从而能够提高对上述间隙的密封性。 在第四方面的专利技术中,因为即使力朝着驾驶室内侧作用在密封壁部上,悬臂部也会从驾驶室内侧对密封壁部进行支撑,所以上述密封壁部难以朝着驾驶室内侧弯曲。因此,在由密封壁部对形成在顶盖的周缘部和车辆上部开口的周缘部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之际,密封壁部不会再朝着车辆内侧下方倒过来,从而能够维持对上述间隙的高密封性。 在第五方面的专利技术中,因为密封壁部中的凹部形成部位的厚度比除此以外的部位薄,所以如果力从上方作用在密封壁部上,上述密封壁部就会在上述密封壁部的凹部形成部位可靠地折弯。因此,即使顶盖的种类变了,密封壁部发生弯曲变形之际的形状也难以发生变化,结果是能够抑制顶盖可换的车辆中形成在顶盖的周缘部和车辆上部开口的周缘部之间的间隙的密封性出现偏差。 在第六方面的专利技术中,因为在顶盖可换的车辆中打开后背门板,该后背门板下表面和密封条的密封壁部不再接触以后,桥接壁部会将密封壁部中的对应于后背门板侧之部分朝着上方顶起来,所以密封壁部就成为它的后背门板侧越靠近外侧越位于上方的倾斜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密封条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密封条,其对形成在可换的、覆盖车辆上部开口的顶盖的周缘部和上述车辆上部开口的周缘部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车辆本体侧的安装部,可挠性密封壁部,其从该安装部上部朝着驾驶室内侧延伸且朝着上侧折回来又朝着驾驶室外侧延伸,断面呈近似J字形,上述顶盖的周缘部下表面和上述车辆上部开口的周缘部下表面从上方紧顶在该可挠性密封壁部上,该可挠性密封壁部呈唇状,可挠性桥接壁部,其对上述密封壁部中的对应于上述间隙或上述车辆上部开口周缘部之部分和上述安装部进行桥接,以及由上述安装部、上述密封壁部以及上述桥接壁部围成的中空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升本敦生
申请(专利权)人:西川橡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