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132710 阅读: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12 02:52
本申请的发明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能够将尾气净化装置(2)高刚性地装配在发动机(1),作为发动机(1)的构成零件之一。本申请发明专利技术的发动机装置具备:具有进气歧管(6)以及排气歧管(7)的发动机(1);和对发动机(1)的尾气进行净化处理的尾气净化装置(2)。在发动机(1)的上部侧经安装台搭载尾气净化装置(2)。作为安装台中的支撑尾气净化装置(2)的一端侧的部件,具备进气侧托架(91)以及排气侧托架(92)。将进气侧托架(91)以及排气侧托架(92)的一端侧彼此相互紧固,将进气侧托架(91)以及排气侧托架(92)的各另一端侧连结在发动机(1)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发动机装置
本申请的专利技术涉及搭载在例如建筑土木机械、农作业机以及发动机发电机这样的作业机上的发动机装置。
技术介绍
最近,伴随着有关柴油发动机(下面简单称为发动机)的高等级的尾气排放规定被适用,希望在搭载发动机的建筑土木机械、农作业机以及发动机发电机等搭载对尾气中的大气污染物质进行净化处理的尾气净化装置。作为尾气净化装置,已知捕集尾气中的粒子状物质等的柴油微粒过滤器(下面称为DPF)(参见专利文献1~3)。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45430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27922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7117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DPF中,存在将因长年使用而堆积在炭烟过滤器的粒子状物质在发动机驱动时燃烧除去,使炭烟过滤器再生的技术。如公知的那样,由于炭烟过滤器再生动作在尾气温度为可再生温度(例如,300℃左右)以上产生,所以,希望在DPF通过的尾气温度为可再生温度以上。由此,以前存在想要将DPF直接搭载在尾气温度高的位置,即发动机上这样的要求。但是,在将DPF安装在发动机的情况下,存在因驱动而产生的发动机振动直接向尾气净化装置传递的可能性,若不考虑恰当的DPF的安装构造,则担心被收容在DPF内的柴油氧化催化剂、炭烟过滤器因振动而破损。另一方面,发动机的搭载空间因搭载对象的作业机而各种各样,近年,由于轻型化、紧凑化的要求,搭载空间受到制约(狭小)的情况多。由此,在直接将DPF搭载在发动机时,需要尽可能紧凑地布置DPF。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申请专利技术以提供一种研究上述那样的现状并加以改进的发动机装置为技术课题。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是一种发动机装置,所述发动机装置具备发动机和尾气净化装置,所述发动机具有进气歧管以及排气歧管,所述尾气净化装置对前述发动机的尾气进行净化处理,将前述尾气净化装置经安装台搭载在前述发动机的上部侧,其中,作为前述安装台中的支撑前述尾气净化装置的一端侧的部件具备进气侧托架以及排气侧托架,将前述进气侧托架以及前述排气侧托架的一端侧彼此相互紧固,将前述进气侧托架以及前述排气侧托架的各另一端侧连结在前述发动机侧。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动机装置中,其中,将前述尾气净化装置的一端侧连结在前述进气侧托架以及前述排气侧托架中的任意一方。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动机装置中,其中,在前述进气侧托架以及前述排气侧托架中的任意一方形成临时止动缺口,能够将设置在其余的另一方的卡定轴体卡定于前述临时止动缺口地构成。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1~3中的任一项记载的发动机装置中,其中,将用于吊起前述发动机的吊起五金件的下端侧紧固在前述进气侧托架以及前述排气侧托架中的任意一方。技术方案5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动机装置中,其中,具备检测前述发动机中的输出轴的旋转角的旋转角检测部件和设置在前述发动机的飞轮上的输出轴用脉冲器,在前述发动机中的前述飞轮侧的一侧部设置对发动机起动用起动器进行支撑的装配板,使该装配板位于前述发动机的一侧部和前述飞轮之间,在前述装配板上配置前述旋转角检测部件,使前述旋转角检测部件与在前述输出轴用脉冲器中面向前述发动机的一侧部的侧面对置。技术方案6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动机装置中,其中,在前述飞轮中靠近前述发动机的内面侧形成凹部,在前述凹部内配置前述输出轴用脉冲器,使前述旋转角检测构件的前端侧突入前述凹部内。技术方案7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5或6记载的发动机装置中,其中,在前述飞轮中的靠近前述发动机的内面侧的外周部设置针对前述发动机起动用起动器的齿圈,将前述输出轴用脉冲器和前述齿圈相互从相同的一侧嵌入并固定在前述飞轮。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由于作为支撑安装台中的尾气净化装置的一端侧的部件具备进气侧托架以及排气侧托架,将前述进气侧托架以及前述排气侧托架的一端侧彼此相互紧固,将前述进气侧托架以及前述排气侧托架的各另一端侧连结在前述发动机侧,所以,将前述安装台分离地构成为前述进气侧托架和前述排气侧托架,前述各托架单品谋求轻型化,且通过相互的紧固充分地确保支撑强度,能够将前述尾气净化装置稳定地搭载在前述发动机。因此,能够防止因前述发动机的振动等造成的前述尾气净化装置的劣化、损伤,有助于提高前述尾气净化装置的耐久性。根据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由于将前述尾气净化装置的一端侧连结在前述进气侧托架以及前述排气侧托架中的任意一方,所以,能够在将前述进气侧托架以及前述排气侧托架中的任意一方以连结在前述尾气净化装置的一端侧的状态向前述发动机装载、卸下,谋求提高前述尾气净化装置的相对于前述发动机的装配作业性。另外,也可以将前述进气侧托架以及前述排气侧托架中的其余的另一方用于例如发动机吊起用的吊起五金件的安装座。根据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由于在前述进气侧托架以及前述排气侧托架中的任意一方形成临时止动缺口,能够将设置在其余的另一方的卡定轴体卡定于前述临时止动缺口地构成,所以,通过前述卡定轴体和前述临时止动缺口的卡合,能够简单地对另一方的前述托架相对于一方的前述托架的装配位置还有前述尾气净化装置相对于前述发动机的搭载位置进行定位。另外,没有必要一面支承前述尾气处理装置的全部重量一面进行螺栓紧固等装配作业、拆卸作业,能够大幅减轻前述尾气净化装置的装载、卸下作业时、前述尾气净化装置的组装分解作业时的工夫。根据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由于将用于吊起前述发动机的吊起五金件的下端侧紧固在前述进气侧托架以及前述排气侧托架中的任意一方,所以,将支撑前述尾气净化装置的作为高刚性零件的前述两托架中的任意一个兼用于针对前述吊起五金件的紧固部,能够抑制零件数量,且将前述吊起五金件牢固地紧固在前述发动机(能够确保前述吊起五金件的相对于前述发动机的连结强度)。根据技术方案5的专利技术,由于是具备检测前述发动机中的输出轴的旋转角的旋转角检测部件和设置在前述发动机的飞轮上的输出轴用脉冲器的发动机装置,在前述发动机中的前述飞轮侧的一侧部设置对发动机起动用起动器进行支撑的装配板,使该装配板位于前述发动机的一侧部和前述飞轮之间,在前述装配板上配置前述旋转角检测部件,使前述旋转角检测部件与在前述输出轴用脉冲器中面向前述发动机的一侧部的侧面对置,所以,能够将前述旋转角检测部件支撑在比飞轮壳轻型的前述装配板上,不需要作为重物的飞轮壳。因此,谋求前述发动机的轻型化、小型化。根据技术方案6的专利技术,由于在前述飞轮中靠近前述发动机的内面侧形成凹部,在前述凹部内配置前述输出轴用脉冲器,使前述旋转角检测构件的前端侧突入前述凹部内,所以,能够将前述输出轴用脉冲器以及前述旋转角检测部件紧凑地配置于前述飞轮以及前述装配板。因此,能够使前述飞轮以及前述装配板的输出轴方向的厚度薄,有助于前述发动机周围的省空间化。根据技术方案7的专利技术,由于在前述飞轮中的靠近前述发动机的内面侧的外周部设置针对前述发动机起动用起动器的齿圈,将前述输出轴用脉冲器和前述齿圈相互从相同的一侧嵌入并固定在前述飞轮,所以,前述输出轴用脉冲器以及前述齿圈位于前述飞轮和前述装配板之间。因此,能够抑制尘埃、异物侵入前述输出轴用脉冲器以及前述齿圈的附近。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中的发动机的正视图。图2是发动机的后视图。图3是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发动机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装置,所述发动机装置具备发动机和尾气净化装置,所述发动机具有进气歧管以及排气歧管,所述尾气净化装置对前述发动机的尾气进行净化处理,将前述尾气净化装置经安装台搭载在前述发动机的上部侧,其特征在于,作为前述安装台中的支撑前述尾气净化装置的一端侧的部件具备进气侧托架以及排气侧托架,将前述进气侧托架以及前述排气侧托架的一端侧彼此相互紧固,将前述进气侧托架以及前述排气侧托架的各另一端侧连结在前述发动机侧。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07.05 JP 2012-151389;2012.07.26 JP 2012-165921.一种发动机装置,所述发动机装置具备发动机和尾气净化装置,所述发动机具有进气歧管以及排气歧管,所述尾气净化装置对前述发动机的尾气进行净化处理,将前述尾气净化装置经安装台搭载在前述发动机的上部侧,其特征在于,前述排气歧管与设置在前述尾气净化装置的长边中途部的净化入口管连接,并且前述安装台具有分别支撑前述尾气净化装置的两端的出口侧托架体和入口侧托架体,前述出口侧托架体具备进气侧托架以及排气侧托架,在前述发动机上方将前述进气侧托架以及前述排气侧托架的一端侧彼此相互紧固,将前述进气侧托架以及前述排气侧托架的各另一端侧连结于前述发动机的缸盖,将前述尾气净化装置的一端侧连结在前述进气侧托架以及前述排气侧托架中的任意一方,并且,在前述进气侧托架以及前述排气侧托架中的任意一方形成临时止动缺口,能够将设置在其余的另一方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福吉真也宫崎和之
申请(专利权)人:洋马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