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栅件和带有格栅件的车辆前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05357 阅读:1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其具有:格栅件,该格栅件构造成允许将外部空气从车辆前方引入到车辆的隔舱内;位于所述隔舱内的装置,其位于所述格栅件的后侧。所述格栅件包括第一桥接件和与所述第一桥接件交叉的第二桥接件。所述第一桥接件和第二桥接件中之一具有:桥接件上部,其具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其前侧和后侧中之一的脆弱部分;桥接件下部,其具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其前侧和后侧中之一的脆弱部分。所述桥接件上部的脆弱部分和所述桥接件下部分脆弱部分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相反侧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格栅件,该格栅件布置在车辆前部以将外部空气引入发动机舱,并具有彼此交叉的两个桥接件;本专利技术还涉及带有格栅件的车辆前部结构。
技术介绍
在日本专利临时公开No.2005-212631中公开了一种传统的车辆前部结构。该传统的车辆前部结构包括外部空气引入口,用于将外部空气引入到容纳发动机的发动机舱内部。通常,外部空气引入口由桥接件构成,所述桥接件形成在车辆前脸护板上,并与车辆的前后方向基本平行地延伸。作为另外一种选择,外部空气引入口由带有独立于车辆前脸护板的桥接件的专用零件构成。
技术实现思路
当外力从前方作用到传统的车辆前部结构上时,桥接件被推向后方,同时保持基本水平。桥接件的后端部与在车辆的发动机舱内布置在桥接件的后端部后方的部件或装置(例如热交换器)接触。来自前方的力通过与部件或装置接触的基本水平的桥接件传递到部件或装置上。这会损坏发动机舱内的部件或装置。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格栅件包括基本水平延伸的桥接件,即使在从车辆前方作用在桥接件上的外力导致处于基本水平状态的桥接件的后部与布置在车辆的发动机舱内的部件或装置接触时,该桥接件也能减少对所述部件或装置造成的损坏。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了带有格栅件的车辆前部结构。从下面的描述和权利要求书中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的其它方面和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分解透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前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俯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主要零件的放大剖视图。图5为示出安装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车辆前脸护板上的格栅加强件的简图。图6为安装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车辆前脸护板上的格栅加强件的主要零件的放大透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车辆前脸护板的后视图,并示出了形成在车辆前脸护板的脆弱部分处的肋。图8A和8B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左右格栅加强件的透视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格栅加强件的前视图,该格栅加强件布置在饰件支承件的两侧。图10A和10B为示出如下情况的简图,即:当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格栅加强件的竖直桥接件向车辆外侧倾斜时,该格栅加强件向车辆外侧变形。图11A和11B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饰件支承件的透视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格栅加强件的竖直桥接件的放大透视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格栅加强件的一部分的放大侧视图。图14A至14D为示出在碰撞期间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格栅加强件被压扁的简图。图15为示出在碰撞期间作用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格栅加强件上的力的方向的简图。-->图16为示出在碰撞期间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格栅加强件的竖直桥接件的一部分折断的简图。图17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格栅加强件的一部分的放大侧视图。图18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格栅加强件的一部分的放大侧视图,其中脆弱部分和高强度部分的面积彼此相等。图19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格栅加强件的一部分的放大侧视图,其中在竖直桥接件的上部和下部的脆弱部分内形成了通孔。图20A至20D为示出在碰撞期间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格栅加强件被压扁的简图。图21为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格栅加强件的一部分的放大侧视图。图22A至22D为示出在碰撞期间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格栅加强件被压扁的简图。图23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五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格栅加强件的一部分的放大侧视图,其示出了倾斜的横向桥接件。图24A至24D为示出在碰撞期间本专利技术的第五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格栅加强件被压扁的简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示例实施例。在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类似的部件。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提供了多种具体细节以便更完全地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对于本
的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施本专利技术。此外,为更突出地表示本专利技术,没有描述公知的特征。图1至图16为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简图。如图1至图4所示,车辆前部结构包括:形成在车辆前脸护板1-->上的格栅2,布置在格栅2的后侧的热交换器3,在热交换器前侧靠近格栅2布置的格栅加强件4。车辆前脸护板1用作格栅加强件4的支承件。格栅2用作外侧空气引入部分。热交换器3是布置在发动机舱内的装置,并包括冷凝器3A和散热器3B。每个格栅加强件都是格栅件。车辆前脸护板构造成覆盖车身的一部分,该部分包括保险杠加强件(未示出),保险杠加强件布置在发动机舱的前侧。车辆前脸护板1包括保险杠17,保险杠17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以覆盖保险杠加强件,并用作向车辆前方凸出的凸起部。车辆前脸护板1还包括格栅2,格栅2形成在保险杠17的上方,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位于车辆前脸护板1的中间部分。车辆前脸护板1还包括切割出来的灯安装部分16,以容纳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位于格栅2的两个外端部分上的灯。格栅2具有位于其中间部分处的饰件支承部分5,以支承饰件23。格栅2构造为将饰件支承部分5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夹在格栅2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之间。格栅2形成为网格形状,并包括竖直桥接件2A和横向桥接件2B,这些桥接件相互配合以形成网格形状。格栅2用作外部空气引入件,使外部空气被引入发动机舱。热交换器3固定在散热器芯6上。具体地,按照从车辆前侧到车辆后侧的顺序,冷凝器3A和散热器3B固定在散热器芯6上。格栅2位于热交换器3前方,并与热交换器3基本对齐,用于向热交换器3供给外部空气。空气引导件7也固定在散热器芯6上,用于把外部空气有效地引入到热交换器3。空气引导件7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分别安装在热交换器3的两侧。空气引导件7基本布置在沿格栅加强件4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彼此分开的外表面延伸的直线上(如后面所述)。空气引导件7防止外部空气泄漏到除热交换器3以外的其它装置。如图5至图7所示,格栅加强件4安装在车辆前脸护板1的与格栅2相对的后表面1a上。格栅加强件4是独立于车辆前脸护板1的单独的零件。格栅加强件4分别布置在车辆的左侧和右侧,并且格-->栅2的饰件支承部分5置于格栅加强件4之间。为简明起见,位于车辆右侧的格栅加强件4以后称为右格栅加强件4,位于车辆左侧的格栅加强件4以后称为左格栅加强件4。如图8A、图8B和图9所示,左右格栅加强件4各具有网格形状,该网格形状具有竖直桥接件8和横向桥接件9。左右格栅加强件4形成为矩形体,矩形体的外形与格栅2的左右部分基本相同。竖直桥接件8和横向桥接件9分别对应于格栅2的竖直桥接件2A和横向桥接件2B进行定位。竖直桥接件8和横向桥接件9相互配合以将外部空气从格栅2导入发动机舱。横向桥接件9基本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水平延伸。相反,竖直桥接件8各自在沿车辆高度方向布置的上下横向桥接件9之间延伸,并连接上下横向桥接件9。每个竖直桥接件8还相对于横向桥接件9倾斜,使得竖直桥接件8的上侧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朝向车辆的外侧。每个格栅加强件4都具有转动加速结构,以在外力从车辆前方作用在车辆前脸护板1上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包括:    格栅件,其构造成允许将外部空气从车辆前方引入到车辆的隔舱内;以及    位于所述隔舱内的部件,其位于所述格栅件的后侧,其中    所述格栅件包括第一桥接件和与所述第一桥接件交叉的第二桥接件,    所述第一桥接件和第二桥接件之一包括:    桥接件上部,其包括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其前侧和后侧中之一的脆弱部分,以及    桥接件下部,其包括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其前侧和后侧中之一的脆弱部分,并且    所述桥接件上部的脆弱部分和所述桥接件下部分脆弱部分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相反侧上。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6-12-28 2006-355212;JP 2007-10-19 2007-272391.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包括:格栅件,其构造成允许将外部空气从车辆前方引入到车辆的隔舱内;以及位于所述隔舱内的部件,其位于所述格栅件的后侧,其中所述格栅件包括第一桥接件和与所述第一桥接件交叉的第二桥接件,所述第一桥接件和第二桥接件之一包括:桥接件上部,其包括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其前侧和后侧中之一的脆弱部分,以及桥接件下部,其包括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其前侧和后侧中之一的脆弱部分,并且所述桥接件上部的脆弱部分和所述桥接件下部分脆弱部分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相反侧上。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还包括形成在所述桥接件上部和桥接件下部之间的厚度边界部分,其中所述厚度边界部分增加每个所述脆弱部分的面积。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所述格栅件安装在支撑件上,所述支撑件包括设置在所述格栅件的上侧和下侧中之一上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向前方凸出。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还包括:支撑部分,其设置在所述格栅件的上侧和下侧中之一上,并安装在支撑件上,以及凸起部,其在所述格栅件的上侧和下侧中另一个上向车辆前方凸出。5.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桥接件是竖直桥接件,所述竖直桥接件构造成在受到从前方作用的力时发生变形,所述第二桥接件是与所述竖直桥接件交叉的横向桥接件,所述格栅件包括布置在车辆左侧的左格栅件和布置在车辆右侧的右格栅件,所述左格栅件和右格栅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彼此平行,并且所述竖直桥接件在宽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横向桥接件向车辆外侧倾斜。6.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所述格栅件位于布置在车辆前侧的外部空气引入部分的后表面上,并且所述格栅件是与所述支撑件分开形成的。7.根据权利要求5中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在左格栅件和右格栅件之间设置有强度比左格栅件和右格栅件都高的中间件,并且所述中间件、支撑件和左格栅件及右格栅件通过紧固件一起固定。8.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所述格栅件安装在支撑件上,所述支撑件包括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布置在所述格栅件的上侧和下侧中之一上,并向前方凸出。9.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所述格栅件包括:支撑部分,其布置在所述格栅件的上侧和下侧中之一上,并且安装在支撑件上,以及凸起部,其在所述格栅件的上侧和下侧中另一个上向前方凸出。10.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桥接件是竖直桥接件,所述竖直桥接件构造成在受到从前方作用的力时发生变形,所述第二桥接件是与所述竖直桥接件交叉的横向桥接件,所述格栅件包括布置在车辆左侧的左格栅件和布置在车辆右侧的右格栅件,所述左格栅件和右格栅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彼此平行,并且所述竖直桥接件在宽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横向桥接件向车辆外侧倾斜。11.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桥接件是竖直桥接件,所述竖直桥接件构造成在受到从前方作用的力时发生变形,所述第二桥接件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崎祐一远藤麻由美
申请(专利权)人: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