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电机行星排变速器及具有其的动力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68589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12 01: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电机行星排变速器及具有其的动力总成。双电机行星排变速器,包括:左电机、右电机和可转动的齿圈;左行星排,其包括一与所述左电机输出轴固定相接的左太阳轮、一组左行星轮和一行星架,一组左行星轮可自转的安装在所述行星架上且其分别与所述左太阳轮的外齿和齿圈的内齿啮合;右行星排,其与所述左行星排共用所述齿圈及所述行星架,还包括右太阳轮和两组同环心且同规格的右行星轮,所述两组右行星轮分别可自转的安装于所述行星架上,所述右太阳轮固定相接所述右电机的输出轴;还包括制动组件,其与所述行星架离合相接且提供制动所述行星架的动力。通过行星排机构的巧妙运用,配合电机的调控来实现4速换挡,并可通过电机的调控实现无极调速过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双电机行星排变速器及具有其的动力总成。双电机行星排变速器,包括:左电机、右电机和可转动的齿圈;左行星排,其包括一与所述左电机输出轴固定相接的左太阳轮、一组左行星轮和一行星架,一组左行星轮可自转的安装在所述行星架上且其分别与所述左太阳轮的外齿和齿圈的内齿啮合;右行星排,其与所述左行星排共用所述齿圈及所述行星架,还包括右太阳轮和两组同环心且同规格的右行星轮,所述两组右行星轮分别可自转的安装于所述行星架上,所述右太阳轮固定相接所述右电机的输出轴;还包括制动组件,其与所述行星架离合相接且提供制动所述行星架的动力。通过行星排机构的巧妙运用,配合电机的调控来实现4速换挡,并可通过电机的调控实现无极调速过程。【专利说明】双电机行星排变速器及具有其的动力总成
本技术属于纯电动汽车变速器结构领域,尤其是涉及行星排变速器。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领域的不断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现阶段发展最为迅猛的技术,其中纯电动汽车是新能源汽车的一种,其以电机作为动力源,将动力直接传递给车轮或通过传动机构传递给车轮。纯电动汽车的组成包括:电力驱动及控制系统、驱动力传动等机械系统、完成既定任务的工作装置等。电力驱动及控制系统是电动汽车的核心,也是区别于内燃机汽车的最大不同点。电力驱动及控制系统由驱动电动机、电源和电动机的调速控制装置等组成。电动汽车的其他装置基本与内燃机汽车相同。 纯电动汽车通常采用两种变速方式进行变速:一种是直接利用驱动电机的转速,通过驱动电机的提速及倒转控制汽车的提速和倒车,但这势必导致驱动电机的负荷过载,不仅浪费能源,且起步慢,部件易损; 另一种是同内燃机汽车采用同样的变速方式,即通过设置多档位及离合器等部件实现换挡加速,虽保证了换挡平稳顺畅,但这种方式并未充分利用驱动电机的优势,也限制了纯电动汽车换挡的方便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双电机行星排变速器及具有其的动力总成,通过行星排机构的巧妙运用,配合电机的调控来实现4速换挡,并可通过电机的调控实现无极调速过程。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双电机行星排变速器,包括: 左电机和右电机,两者相对安放且两者的输出轴的轴心重合; 可转动的齿圈,套装于所述左电机和所述右电机输出轴的轴心线上; 左行星排,其包括一与所述左电机输出轴固定相接的左太阳轮、一组左行星轮和一行星架,一组左行星轮可自转的安装在所述行星架上且其分别与所述左太阳轮的外齿和齿圈的内齿啮合; 右行星排,其与所述左行星排共用所述齿圈及所述行星架,还包括右太阳轮和两组同环心且同规格的右行星轮,位于内环侧的一组右行星轮分别与右太阳轮的外齿和位于外环侧的一组右行星轮啮合,而位于外环侧的一组右行星轮还与所述齿圈的内齿啮合,所述两组右行星轮分别可自转的安装于所述行星架上,所述右太阳轮固定相接所述右电机的输出轴; 制动组件,其与所述行星架离合相接且提供制动所述行星架的动力。 其中,所述制动组件,包括液压气缸、活塞和摩擦片,所述液压气缸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活塞,所述活塞的顶面安装有摩擦片,所述摩擦片与所述行星架的外壁离合。 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动力总成,包括上述的双电机行星排变速器、差速器和左、右驱动车轮,所述双电机行星排变速器中的齿圈外齿与所述差速器的外齿啮合,所述左、右驱动轮固定连接所述差速器中心输出轴的两端。 本技术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左、右行星排共用齿圈和行星架,通过左、右电机的配合控制左、右行星排的传动,从而实现4速换挡(包括倒档),而两电机同时作用时,通过控制其任意的转速输出,即可进入无极调速状态,提高电机的转速即可实现平稳加速,既利用了纯电动汽车的电机特性,又能保证提速的方便快捷,且设置多个档位可实现汽车的逐档加速,防止起步时电机过载,节约能源,也可直接使用超速档实现快速提速以体验驾驶愉悦感。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原理图 图2是本技术的换挡逻辑图 图3是本技术的倒档转速图 图4是本技术的一档转速图 图5是本技术的二档转速图 图6是本技术的三档转速图 图7是本技术的超速档转速图 图8是本技术的全部档位转速图 图中:1_左电机,2-右电机,3-行星架,6-左行星排,61-左太阳轮,62-左行星轮,4-齿圈,5-右行星排,51-右太阳轮,52-右行星轮,7-制动组件,71-液压气缸,72活塞,73摩擦片,8-差速器,9-左驱动车轮,10-右驱动车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说明。 本技术的设计思路是:通过两个行星排的巧妙组合,以行星排中的齿圈作为输出端,双电机控制实现4速换挡模式(包括倒档)切换,以及通过电机任意调试实现无极换挡模式。 如图1所示,双电机行星排变速器,包括: 左电机I和右电机2,两者相对安放且两者的输出轴的轴心重合; 可转动的齿圈4,套装于所述左电机I和所述右电机2输出轴的轴心线上; 左行星排6,其包括一与所述左电机I输出轴固定相接的左太阳轮61、一组左行星轮62和一行星架3,一组左行星轮62可自转的安装在所述行星架3上且其分别与所述左太阳轮61的外齿和齿圈4的内齿啮合; 右行星排5,其与所述左行星排6共用所述齿圈4及所述行星架3,还包括右太阳轮51和两组同环心且同规格的右行星轮52,位于内环侧的一组右行星轮52分别与右太阳轮51的外齿和位于外环侧的一组右行星轮52啮合,而位于外环侧的一组右行星轮52还与所述齿圈4的内齿啮合,所述两组右行星轮52分别可自转的安装于所述行星架3上,所述右太阳轮51固定相接所述右电机2的输出轴; 制动组件7,其与所述行星架3离合相接且提供制动所述行星架3的动力。 其中,所述制动组件7有多种实施方式,只要能够实现对所述行星架3的制动即可,本技术提供一种优选地实施方式为:其包括液压气缸71、活塞72和摩擦片73,所述液压气缸7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活塞72,所述活塞72的顶面安装有摩擦片73,所述摩擦片73与所述行星架3的外壁离合。 本技术的换挡逻辑如图2所示: 倒档:通过左电机I驱动左太阳轮61正转,同时制动组件7制动所述行星架3,根据行星排的传动原理,对于左行星排6:行星架固定,太阳轮主动,齿圈被动,则齿圈与太阳轮的转向相反,因此,齿圈4输出反转动力;对于右行星排5:行星架固定,齿圈主动,太阳轮被动,而其中的同环形的两组行星轮则把齿圈的提供的主动力反向,因此,右太阳轮51会与齿圈4转向相同,导致右电机2处于发电状态,倒档时各元件的转速图如图3所示。 一档:通过左电机I驱动左太阳轮61正转,同时控制右电机2制动所述右太阳轮51,齿圈4作为输出端,一档时各兀件的转速图如4所不。 二档:通过右电机2驱动右太阳轮51正转,同时控制左电机I制动左太阳轮61,齿圈4作为输出端,二档时各元件的转速图如图5所示。 三档:通过左电机I驱动左太阳轮61正转,右电机2驱动右太阳轮51正转,齿圈4作为输出端,且左电机I和右电机2输出的转速相同,三档时各元件的转速图如图6所示。 超速档:通过左电机I驱动左太阳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双电机行星排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左电机(1)和右电机(2),两者相对安放且两者的输出轴的轴心重合;可转动的齿圈(4),套装于所述左电机(1)和所述右电机(2)输出轴的轴心线上;左行星排(6),其包括一与所述左电机(1)输出轴固定相接的左太阳轮(61)、一组左行星轮(62)和一行星架(3),一组左行星轮(62)可自转的安装在所述行星架(3)上且其分别与所述左太阳轮(61)的外齿和齿圈(4)的内齿啮合;右行星排(5),其与所述左行星排(6)共用所述齿圈(4)及所述行星架(3),还包括右太阳轮(51)和两组同环心且同规格的右行星轮(52),位于内环侧的一组右行星轮(52)分别与右太阳轮(51)的外齿和位于外环侧的一组右行星轮(52)啮合,而位于外环侧的一组右行星轮(52)还与所述齿圈(4)的内齿啮合,所述两组右行星轮(52)分别可自转的安装于所述行星架(3)上,所述右太阳轮(51)固定相接所述右电机(2)的输出轴;制动组件(7),其与所述行星架(3)离合相接且提供制动所述行星架(3)的动力。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梅刚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天海同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