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于车辆正面碰撞的座椅坐垫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486241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03 15: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上的座椅结构,尤其涉及一种适于车辆正面碰撞的座椅坐垫结构,其包括控制单元,以及对车辆碰撞进行感测的检测单元,还包括在控制单元的控制下,驱动坐垫于车辆长度方向上翻转以使坐垫相对于车辆地板之间的角度发生变化的驱动机构。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够在车辆正碰时,通过对坐垫的翻转驱动,使坐垫能够在车辆正碰时改变对乘员的支撑作用力方向,以适应乘员因前移而发生的重心改变,尽可能的减小安全带对乘员造成的伤害以及可防止乘员下潜对其造成的伤害,提高了对乘员的安全保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适于车辆正面碰撞的座椅坐垫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辆上的座椅结构,尤其涉及一种适于车辆正面碰撞的座椅坐垫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座椅坐垫与汽车驾驶区地面的夹角一般在10°左右,乘员在车辆碰撞时,乘员会发生下潜,且向前滑移量过大,而乘员的向前运动主要依靠安全带等进行约束,尤其在汽车正面碰撞发生时,安全带对乘员的集中载荷对乘员头部、颈部及胸部都有较大伤害,并且无法防止乘员下潜对其造成的伤害,使得乘员不能够在正面碰撞发生时得到更好的保护。 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102555862A公开了一种在追尾碰撞时,能够保护乘员颈部不受伤害的座椅安装结构,该安装结构包括固设在汽车座椅下方的两个前安装支架和两个后安装支架,两个前安装支架一左一右的固设在汽车座椅前端,两个后安装支架一左一右的固设在汽车座椅后端,两个后安装支架均与汽车地板铰接,前安装支架下面设置有固定在汽车地板上的支撑架,前安装支架上开设有连接孔,连接孔内设置有两端带限位结构的活动销,支撑架上开设有与连接孔对准的销孔,活动销上套接有压缩弹簧,压缩弹簧位于销孔与活动销上靠近汽车地板的限位结构之间。该结构的设计,虽然在追尾碰撞后,整个汽车座椅能够小幅度向后翻转,吸收碰撞冲击力,保护乘员颈部不受伤害,但其不能较好的避免安全带对乘员造成的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能够在车辆正碰时对坐垫进行调整以减少安全带对乘员造成的损伤,并且能够防止座椅坐垫下潜对乘员造成伤害的适于车辆正面碰撞的座椅坐垫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适于车辆正面碰撞的座椅坐垫结构,包括控制单元,以及对车辆碰撞进行感测的检测单元,还包括在控制单元的控制下,驱动坐垫于车辆长度方向上翻转以使坐垫相对于车辆地板之间的角度发生变化的驱动机构。 通过驱动机构对坐垫的翻转驱动,使坐垫能够在车辆正碰时改变对乘员的支撑作用力方向,以适应乘员因前移而发生的重心改变,尽可能的减小安全带对乘员造成的伤害,提高了对乘员的安全保护。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的驱动机构包括置于坐垫下方的、对坐垫前部施加向上顶推力的前顶升装置。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的前顶升装置包括固定在车辆地板上的第一壳体,连接于坐垫底部并插装在第一壳体内的顶升杆,以及在控制单元的控制下驱动顶升杆上行的第一动力装置。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的第一动力装置为被包容在顶升杆底部的第一壳体内的、由控制单元控制而被点爆的炸药。第一动力装置采用炸药形式,能够使顶升杆在瞬间得到顶升,提高了整个装置响应的灵活性。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改进,在第一壳体内设有与顶升杆配合的、对顶升杆上行位置进行限定的第一限位机构。通过第一限位机构的设置,限定了坐垫翻转角度,使坐垫能够调整至最佳位置并锁止。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的第一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壳体内部相对两侧的第一锯齿,以及连接设置在顶升杆上的、于自然状态下卡滞在第一锯齿的齿间并在外力作用下可沿第一壳体径向收缩的第一限位块;顶升杆上升时,所述的第一限位块受第一锯齿外廓的挤压而收缩。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的第一限位块包括沿顶升杆径向穿设在顶升杆内的两个第一移动块,以及连接于两个第一移动块之间的第一弹性机构,各第一移动块的自由端上设有与第一锯齿相配合的第一斜面。 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所述的驱动机构包括置于坐垫下方的、对坐垫后部施加向下拉力的后拉装置。 通过后拉装置的设置,在提高坐垫翻转时稳定性的同时,使坐垫后部能够有效下移到最佳位置并锁止,进一步提高了坐垫的翻转效果。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的后拉装置包括固定在车辆地板上的第二壳体,连接于坐垫底部并插装在第二壳体内的下拉杆,以及在控制单元的控制下驱动下拉杆下行的第二动力装置。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改进,在第二壳体内设有与下拉杆配合的、对下拉杆下行位置进行限定的第二限位机构。 综上所述,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够在车辆正碰时,通过对坐垫的翻转驱动,使坐垫能够在车辆正碰时改变对乘员的支撑作用力方向,以适应乘员因前移和下潜而发生的重心改变,尽可能的减小安全带和乘员下潜对其造成的伤害,提高了对乘员的安全保护。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更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前顶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纵向剖视图; 图4为图1中后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纵向剖视图。 图中:1、坐垫;2、座椅机构;3、前顶升装置;301、第一壳体;302、顶升杆;303、第一动力装置;304、连接板;305、第一锯齿;306、第一移动块;307、第一弹性机构;308、第一斜面;4、后拉装置;401、第二壳体;402、下拉杆;403、第二动力装置;405、第二锯齿;406、第二移动块;407、第二弹性机构;408、第二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适于车辆正面碰撞的座椅坐垫结构,由图1所不,其包括具有坐垫I的座椅结构2,以及图中未示出的控制单元、对车辆碰撞进行感测的检测单元,其中,检测单位可以采用设置在车辆前方的传感器,其用于对车辆碰撞发生的检测,并将检测的结果发送给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根据接收的信号后进行控制处理。本技术的结构中还包括在控制单元的控制下,驱动坐垫I于车辆长度方向上翻转以使坐垫I相对于车辆地板之间的角度发生变化的驱动机构。在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包括置于坐垫I下方的、对坐垫I前部施加向上顶推力的两个沿坐垫宽度方向布置的前顶升装置3,以及置于坐垫I下方的、对坐垫I后部施加向下拉力的两个沿坐垫宽度方向布置的后拉装置4。 如图2结合图3所示,前顶升装置3包括固定在车辆地板上的内部中空的第一壳体301,连接于坐垫I底部并插装在第一壳体301内的顶升杆302,以及在控制单元的控制下驱动顶升杆302上行的第一动力装置303。第一壳体301整体成圆柱状,其外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板304,通过连接板304可将第一壳体301固定连接在车体上。 通过第一动力装置303对顶升杆302的顶升,可以使顶升杆302相对于第一壳体301上行,以实现对坐垫I前部的上行顶推。为了提高对顶升杆302顶升的及时性,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动力装置303采用被包容在顶升杆302底部的第一壳体301内的炸药,炸药由控制单元控制而被点爆,以对顶升杆302提供顶升动力。 在第一壳体301内设有与顶升杆302配合的、对顶升杆302上行位置进行限定的第一限位机构。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壳体301内部相对两侧的第一锯齿305,以及连接设置在顶升杆302上的、于自然状态下卡滞在第一锯齿305齿间的第一限位块,第一限位块在径向作用力下,可以沿第一壳体301的径向收缩,其具体结构由图3所示,包括沿顶升杆302径向穿设在顶升杆302内的两个第一移动块306,以及连接于两个第一移动块306之间的第一弹性机构307,各第一移动块306的自由端上设有与第一锯齿305相配合的第一斜面308。第一弹性机构307可采用弹簧或钢丝等能够弹性蓄能的部件,其于自然状态时,推动两个第一移动块306分别嵌入到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适于车辆正面碰撞的座椅坐垫结构,包括控制单元,以及对车辆碰撞进行感测的检测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控制单元的控制下,驱动坐垫于车辆长度方向上翻转以使坐垫相对于车辆地板之间的角度发生变化的驱动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于车辆正面碰撞的座椅坐垫结构,包括控制单元,以及对车辆碰撞进行感测的检测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控制单元的控制下,驱动坐垫于车辆长度方向上翻转以使坐垫相对于车辆地板之间的角度发生变化的驱动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车辆正面碰撞的座椅坐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机构包括置于坐垫下方的、对坐垫前部施加向上顶推力的前顶升装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于车辆正面碰撞的座椅坐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顶升装置包括固定在车辆地板上的第一壳体,连接于坐垫底部并插装在第一壳体内的顶升杆,以及在控制单元的控制下驱动顶升杆上行的第一动力装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于车辆正面碰撞的座椅坐垫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动力装置为被包容在顶升杆底部的第一壳体内的、由控制单元控制而被点爆的炸药。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于车辆正面碰撞的座椅坐垫结构,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壳体内设有与顶升杆配合的、对顶升杆上行位置进行限定的第一限位机构。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适于车辆正面碰撞的座椅坐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限位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振强蒋斌庆鞠春贤岳国辉陈现岭张凯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