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443866 阅读:1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17 19: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其包括:座椅靠背框架;设置在座椅靠背框架中的支撑线材元件;支撑板,其附接到支撑线材元件,使得其上部部分从支撑线材元件向上伸出;和回弹性加强元件,其用于支撑线材元件的上部部分,从而通常加强该上部部分。回弹性加强元件具有主加强部分和两个上部端部部分,这两个上部端部部分分别与座椅靠背框架的两个托架可滑动地接合,主加强部分是能够回弹性地延伸的,同时能够向座椅靠背框架的后侧回弹性地变形。具有一对加强部分的另一个回弹性加强元件可以用于支撑线材元件的下部部分,以通常加强该上部部分。这两个不同的加强元件中的每个都可以通过施加到其上的过量大载荷而回弹性地向后变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座椅或汽车座椅的座椅靠背。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座椅靠背,该座椅靠背能够工作成用以防止或最小化座椅乘客的上部身体部分在正常条件下的向前和向后摇摆或摆动,在该正常条件下,向后的小载荷反复地从座椅乘客施加到座椅靠背,该座椅靠背还能够在后端部振荡或类似的情况下吸收从座椅乘客施加到座椅靠背的过量的大的向后载荷,由此保护座椅乘客不受伤害和受伤。
技术介绍
在上述类型的座椅靠背中,已知一种具有主动头靠布置的座椅靠背,其被设计成使得当发生后端部振荡时,座椅靠背中的支撑元件接纳在惯性作用下向后移动的座椅乘客的后背部分,然后向后移动以吸收给予座椅乘客的后背部分的大的冲击,同时头靠向前运动,以经由主动头靠机构接纳座椅乘客的头部。这样的座椅靠背例如公开于日本特开平公开No.2006-341802(JP2006-341802A)。根据前述JP2006-341802A,其公开了一种座椅靠背结构,包括:座椅靠背框架,其为大致矩形形状,具有在其内侧限定的空间;支撑线材元件,其以悬置的方式回弹性地支撑在座椅靠背框架的该空间内;以及支撑板,其设置在支撑线材元件的前方。泡沫衬垫在座椅靠背内设置在支撑板前方且放置在该支撑板上。基本上,对于这样的结构,座椅乘客的后背部分经由泡沫衬垫由支撑线材元件回弹性地支撑。支撑线材元件在其上部区域处经由一对螺旋弹簧分别连接到座椅靠背框架的一对侧框架构件,同时在其下部区域处经由一对线性弹簧线材分别连接到那两个侧框架构件。从而,座椅乘客的上部部分(背部部分)通常由两个螺旋弹簧回弹性地支撑,而其下部部分(腰部部分)由两个弹簧线材回弹性地支撑。这样的弹簧布置在后端部振荡的情况下有效地工作。在发生后端部振荡的情况下,在座椅乘客的惯性作用下,过量的大载荷从座椅乘客的后背部分施加到螺旋弹簧和弹性线材两者,继而提供和增加对过量大载荷的反向排斥力,同时沿着向后的方向回弹性地延伸,从而减小了对座椅乘客的背部和腰部部分的大部分大的对应冲击。另外,JP2006-341802A教导了一种后端部振荡主动联结装置,其设置在支撑线材元件的下部区域与座椅靠背的顶部上可动地设置的头靠之间,对于这样的布置,在发生后端部振荡的情况下,座椅乘客的腰部部分向后运动,以通过泡沫衬垫和支撑线材元件将向后大载荷施加到联结装置的交叉部分,此时,联结装置立即进行铰接运动,以引起头靠的同步向前运动,从而接纳和支撑座椅乘客的头部。然而,上述常规座椅靠背具有的问题在于,除了后端部振荡之外,例如当车辆在不平的路面上行驶期间和/或当车辆在正常路面上多次正常停止时,座椅乘客的背部和腰部部分容易在座椅靠背上向前和向后摇摆和摆动,这使得座椅乘客不能够保持在稳定和舒适条件下。这种不稳定的座椅条件归因于以下事实:i)前述两个螺旋弹簧由于其螺旋构造而能够容易地响应于施加到其上的增加的载荷(即响应于施加到其上的任何小的和大的载荷)而成比例地延伸,因此每个螺旋弹簧在其多次接收小载荷的情况下多次快速地延伸和收缩,从而使得座椅乘客的背部部分在座椅靠背的上部区域处沿向前和向后方向摇摆和摆动;以及ii)另外,前述两个弹性线材中的任一个由于其简单的直线形构造而能够容易地响应于施加到其上的小载荷而回弹性地扭曲,结果,这样的回弹性弹性线材在其多次接收小载荷的情况下多次立即延伸和收缩,从而使得座椅乘客的腰部部分反复地在座椅靠背的下部区域处沿向前和向后方向摇摆和摆动。因此,期望提供这种类型的座椅靠背,其能够防止或最小化座椅乘客的背部部分和腰部部分在正常条件下的前述向前和向后摇摆或摆动,在该正常条件下,小载荷施加到座椅靠背,该座椅靠背还能够在后端部振荡或类似的情况下吸收过量的大的载荷。
技术实现思路
考虑到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其能够防止或最小化在小载荷反复地从座椅乘客施加到座椅靠背的正常条件下座椅乘客的上部身体部分的前后摇摆或摆动,使得座椅乘客的后背部分能够感觉并享受稳定、舒适的支撑,同时在后端部振荡或类似的情况下有效地吸收在座椅乘客的上部身体部分处引起的过量大载荷,以防止对应的大冲击施加到座椅乘客。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基本上包括:面向座椅靠背的前侧的前表面,该前表面适于接纳坐在车辆座椅中的座椅乘客的后背部分;泡沫衬垫,该泡沫衬垫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中,该泡沫衬垫包括与座椅靠背的前表面相邻地设置的衬垫部分;座椅靠背框架,该座椅靠背框架形成为在其内侧限定有空间,座椅靠背框架包括:第一托架,该第一托架中形成有孔;和第二托架,该第二托架中形成有孔,其中第一托架和第二托架以间隔开且相对地面向的关系设置;具有刚度的支撑线材元件,该支撑线材元件以悬置的方式设置在座椅靠背框架的空间中;支撑板,该支撑板在座椅靠背框架的空间中设置在支撑线材元件的前方,支撑板附接到支撑线材元件并且适于支撑泡沫衬垫的衬垫部分;支撑线材元件包括上部部分,该上部部分沿着向座椅靠背框架的上侧的方向从支撑线材元件伸出;以及回弹性加强元件,该回弹性加强元件由具有弹性特性的刚性线材形成,回弹性加强元件用于支撑线材元件的上部部分并且被构造成包括:a)一对上部端部部分,所述一对上部端部部分分别可滑动地插入到第一托架的孔和第二托架的孔中;和b)主加强部分,该主加强部分是能够回弹性地延伸的,同时能够沿着座椅靠背框架的向后方向回弹性地变形,其中所述回弹性加强元件具有的特性在于,在经由衬垫部分和支撑板沿着座椅靠背的向后方向朝向支撑线材元件的上部部分施加小载荷的正常条件下,回弹性加强元件承受小载荷并保持其形状,由此防止支撑线材元件的上部部分沿着座椅靠背的向前方向和向后方向运动,而另一方面,在过量大载荷沿着座椅靠背的向后方向施加到支撑线材元件的上部部分的情况下,回弹性加强元件沿着向后方向回弹性地变形,使得主加强部分回弹性地延伸,并且沿着座椅靠背框架的向后方向回弹性地变形,而同时一对上部端部部分分别在第一托架的孔和第二托架的孔中沿着座椅靠背框架的向后方向滑动地运动,从而吸收过量大载荷。参考本专利技术的前述第一个方面,主加强部分中可以限定有多个竖直和水平区域。这些竖直和水平区域与支撑线材元件连接,使得支撑线材元件的上部部分被加强而由此在正常条件下承受小载荷。另外,回弹性加强元件可以通过弯曲具有弹性的一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其具有面向所述座椅靠背的前侧的前表面,所述前表面适于接纳坐在所述车辆座椅中的座椅乘客的后背部分,所述座椅靠背包括:泡沫衬垫,所述泡沫衬垫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中,所述泡沫衬垫包括与所述座椅靠背的所述前表面相邻地设置的衬垫部分;座椅靠背框架,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形成为在其内侧限定有空间,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包括:第一托架,所述第一托架中形成有孔;和第二托架,所述第二托架中形成有孔,其中所述第一托架和第二托架以间隔开且相对地面向的关系设置;具有刚度的支撑线材元件,所述支撑线材元件以悬置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所述空间中;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所述空间中设置在所述支撑线材元件的前方,所述支撑板附接到所述支撑线材元件并且适于支撑所述泡沫衬垫的所述衬垫部分;所述支撑线材元件包括上部部分,所述上部部分沿着向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上侧的方向从所述支撑线材元件伸出;以及回弹性加强元件,所述回弹性加强元件由具有弹性特性的刚性线材形成,所述回弹性加强元件用于所述支撑线材元件的所述上部部分并且被构造成包括:a)一对上部端部部分,所述一对上部端部部分分别可滑动地插入到所述第一托架的所述孔和所述第二托架的所述孔中;和b)主加强部分,所述主加强部分是能够回弹性地延伸的,同时能够沿着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向后方向回弹性地变形,其中所述回弹性加强元件具有的特性在于,在经由所述衬垫部分和支撑板沿着所述座椅靠背的向后方向朝向所述支撑线材元件的所述上部部分施加小载荷的正常条件下,所述回弹性加强元件承受所述小载荷并保持其形状,由此防止所述支撑线材元件的所述上部部分沿着所述座椅靠背的向前方向和向后方向运动,而另一方面,在过量大载荷沿着所述座椅靠背的向后方向施加到所述支撑线材元件的所述上部部分的情况下,所述回弹性加强元件沿着所述向后方向回弹性地变形,使得所述主加强部分回弹性地延伸,并且沿着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向后方向回弹性地变形,而同时所述一对上部端部部分分别在所述第一托架的所述孔和所述第二托架的所述孔中沿着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向后方向滑动地运动,从而吸收所述过量大载荷。...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3.12 JP 2013-0485581.一种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其具有面向所述座椅靠背的前侧的
前表面,所述前表面适于接纳坐在所述车辆座椅中的座椅乘客的后背
部分,所述座椅靠背包括:
泡沫衬垫,所述泡沫衬垫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中,所述泡沫衬垫
包括与所述座椅靠背的所述前表面相邻地设置的衬垫部分;
座椅靠背框架,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形成为在其内侧限定有空间,
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包括:第一托架,所述第一托架中形成有孔;和第
二托架,所述第二托架中形成有孔,其中所述第一托架和第二托架以
间隔开且相对地面向的关系设置;
具有刚度的支撑线材元件,所述支撑线材元件以悬置的方式设置
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所述空间中;
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所述空间中设置在所
述支撑线材元件的前方,所述支撑板附接到所述支撑线材元件并且适
于支撑所述泡沫衬垫的所述衬垫部分;
所述支撑线材元件包括上部部分,所述上部部分沿着向所述座椅
靠背框架的上侧的方向从所述支撑线材元件伸出;以及
回弹性加强元件,所述回弹性加强元件由具有弹性特性的刚性线
材形成,所述回弹性加强元件用于所述支撑线材元件的所述上部部分
并且被构造成包括:
a)一对上部端部部分,所述一对上部端部部分分别可滑动
地插入到所述第一托架的所述孔和所述第二托架的所述孔中;和
b)主加强部分,所述主加强部分是能够回弹性地延伸的,
同时能够沿着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向后方向回弹性地变形,
其中所述回弹性加强元件具有的特性在于,在经由所述衬垫部分
和支撑板沿着所述座椅靠背的向后方向朝向所述支撑线材元件的所述
上部部分施加小载荷的正常条件下,所述回弹性加强元件承受所述小
载荷并保持其形状,由此防止所述支撑线材元件的所述上部部分沿着

\t所述座椅靠背的向前方向和向后方向运动,而另一方面,在过量大载
荷沿着所述座椅靠背的向后方向施加到所述支撑线材元件的所述上部
部分的情况下,所述回弹性加强元件沿着所述向后方向回弹性地变形,
使得所述主加强部分回弹性地延伸,并且沿着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向
后方向回弹性地变形,而同时所述一对上部端部部分分别在所述第一
托架的所述孔和所述第二托架的所述孔中沿着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向
后方向滑动地运动,从而吸收所述过量大载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其中所述主加强
部分中限定有多个竖直区域和水平区域,所述多个竖直区域和水平区
域与所述支撑线材元件连接,使得所述支撑线材元件的所述上部部分
被加强而由此在所述正常条件下承受所述小载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其中所述主加强
部分以蜿蜒形式形成,所述蜿蜒形式中限定有所述多个竖直区域和水
平区域,并且其中所述主加强部分沿着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横向方向
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其中所述回弹性
加强元件通过弯曲具有弹性的一个刚性线材而形成,所形成的构造使
得所述主加强部分中限定有多个竖直区域和水平区域,并且所述主加
强部分沿着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横向方向以蜿蜒形式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其中所述回弹性
加强元件位于与所述座椅乘客的背部部分大致对应的位置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
其中所述支撑线材元件包括:
第一竖直部分,所述第一竖直部分的上部部分与所述支撑线材元
件的所述上部部分对应;
第二竖直部分,所述第二竖直部分的上部部分与所述支撑线材元
件的所述上部部分对应;
下部部分,所述下部部分分别限定在所述第一竖直部分和第二竖
直部分的所述上部部分下方,所述下部部分包括:
第一连接部分,所述第一连接部分在所述第一竖直部分的所
述上部部分下方的部位处限定在所述第一竖直部分中;和
第二连接部分,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在所述第二竖直部分的所
述上部部分下方的部位处限定在所述第二竖直部分中;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分和第二连接部分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托架和
第二托架下方,
其中所述座椅靠背还包括由具有弹性特性的刚性线材形成的另一
个回弹性加强元件,所述另一个回弹性加强元件用于所述支撑线材元
件的所述下部部分并且被形成为包括:本体部分;和一对加强部分,
所述一对加强部分沿着彼此相反的方向从所述本体部分向外延伸,
其中所述一对加强部分分别与所述支撑线材元件的所述第一连接
部分和第二连接部分固定地连接,
其中所述另一个回弹性加强元件是能够回弹性地延伸的,同时能
够沿着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向后方向回弹性地变形,
并且
其中所述另一个回弹性加强元件具有的特性在于,在经由所述衬
垫部分和支撑板沿着所述座椅靠背的向后方向朝向所述支撑线材元件
的所述下部部分施加小载荷的正常条件下,所述另一个回弹性加强元
件承受所述小载荷并保持其形状,由此防止所述支撑线材元件的所述
下部部分沿着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向前方向和向后方向运动,而另一
方面,在过量大载荷沿着所述座椅靠背的向后方向施加到所述支撑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阿部弘宫口圣士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塔捷斯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