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435150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17 12:21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座椅结构包括:座垫框,设置在座垫内;左右一对滑动机构,分别具有设置在车辆的地板上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导轨和能够移动地卡合于该导轨的滑件,侧视下设置在座垫的下方;左右一对连接部件,分别将各滑动机构的滑件与座垫框连接;连结部件,在车宽方向上将左右一对连接部件相互连结。左右一对连接部件的至少一方的连接部件以该连接部件与座垫框的连接位置比该连接部件与滑件的连接位置更位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式设置,连结部件以车辆后碰撞时抑制至少一方的连接部件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倒塌的方式将左右一对连接部件连结。由此,在车辆后碰撞时抑制座椅后部向下方的下陷从而恰当地维持乘员的头部相对于头枕的位置关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座椅结构包括:座垫框,设置在座垫内;左右一对滑动机构,分别具有设置在车辆的地板上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导轨和能够移动地卡合于该导轨的滑件,侧视下设置在座垫的下方;左右一对连接部件,分别将各滑动机构的滑件与座垫框连接;连结部件,在车宽方向上将左右一对连接部件相互连结。左右一对连接部件的至少一方的连接部件以该连接部件与座垫框的连接位置比该连接部件与滑件的连接位置更位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式设置,连结部件以车辆后碰撞时抑制至少一方的连接部件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倒塌的方式将左右一对连接部件连结。由此,在车辆后碰撞时抑制座椅后部向下方的下陷从而恰当地维持乘员的头部相对于头枕的位置关系。【专利说明】车辆用座椅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座垫、靠背及头枕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结构。
技术介绍
作为车辆的座椅所具备的必要条件,除了座椅其自身的性能(确保乘员的姿势保持功能及舒适性等)以外,还需要确保车辆后碰撞时乘员的安全性。车辆的后碰撞是在车辆被其他车辆追尾或者在车辆后退时碰到障碍物等时引起的。当发生车辆后碰撞时,负荷从后方施加于座椅,乘员被推压于靠背及头枕。此时,为了防止乘员发生颈椎挫伤,必须确保乘员的头部位置相对于头枕不会发生偏离。 更具体而言,在发生车辆后碰撞时,主要由于乘员的惯性力,右一个向车辆后方位移的负荷施加于靠背,由此,还产生一个使乘员所就座的座垫的后部下陷的负荷。若座垫的后部下陷,则有可能导致乘员的头部相对于头枕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发生偏离。 通常,座椅的座垫具有座垫框等框架部件。框架部件经由座椅固定用支架或升降机构而连接于被固定在车辆地板上的左右一对滑动机构(导轨及滑件)而被支撑。即,在滑动机构与座垫之间,设有用于将它们相互连接并将座椅予以支撑的适当的左右一对连接部件。 对于这样的固定结构(支撑结构),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2-148721号(称作“专利文献”)中,公开了在车身地板与座垫之间设有升降机构的座椅结构。该专利文献的座椅结构中,由于设置了升降机构,因而地板与座垫之间的车辆上下方向的距离变长,所述那样的座垫后部的下陷量容易变大。因此,在发生车辆后碰撞时,通过使升降机构的后侧连杆抵接于挡块,以抑制这样的下陷量。 为了实现升降机构的小型化,本专利技术人研究了如下的座椅结构:在左右一对连接部件的两方或一一方中,使升降机构与座垫框的连接位置相对于升降机构与滑动机构的连接位置而位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偏置)。然而,在这样的座椅结构中,当发生车辆后碰撞时,施加于座椅的上述那样的负荷,容易产生升降机构向一对滑轨的内侧(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倒塌的内倾倒现象。当发生这样的现象时,会产生以下的问题:上述专利文献的后侧连杆及挡块无法充分抑制座椅后部的下陷动作。 有关上述那样的内倾倒现象,具体而言,例如在左右一对升降机构的两方中,在升降机构与座垫框的连接位置相对于升降机构与滑动机构的连接位置而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偏置的情况下,当发生车辆后碰撞时,伴随座垫后部的整体下陷,乘员也下陷,从而有可能导致乘员的头部位置相对于头枕而在上下方向上发生偏离。此外,在左右一对升降机构中的一侧,在升降机构与座垫框的连接位置相对于升降机构与滑动机构的连接位置而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偏置的情况下,当发生车辆后碰撞时,伴随该偏置的升降机构侧的座垫后部的主要为单侧的下陷,乘员的姿势也倾斜,从而有可能导致乘员的头部位置相对于头枕而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上发生偏离。 这样的问题并不限于具有升降机构的座椅,其也会发生在以下的情形:例如为了在不同的车型间共用座椅结构,在特定的车型中,使座椅固定用支架与座垫框的连接位置相对于座椅固定用支架与滑动机构的连接位置而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偏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结构,能够在车辆后碰撞时抑制座椅后部向下方的下陷,从而能够恰当地维持乘员的头部相对于头枕的位置关系,该座椅具有将左右一对滑动机构与座垫框相互连接的左右一对连接部件,且在该左右一对连接部件的两方或一方中,连接部件与座垫框的连接位置比连接部件与一对滑动机构的连接位置更往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偏置。 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结构包括:座垫;靠背;头枕;座垫框,设置在所述座垫内;左右一对滑动机构,分别具有设置在车辆的地板上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导轨和能够移动地卡合于该导轨的滑件,且侧视下设置在所述座垫的下方,以便将所述座垫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自如地予以支撑;左右一对连接部件,分别将所述各滑动机构的滑件与所述座垫框连接,以便支撑所述座垫框;连结部件,在车宽方向上将所述左右一对连接部件相互连结;其中,所述左右一对连接部件的至少一方的连接部件以该连接部件与所述座垫框的连接位置比该连接部件与所述滑件的连接位置更位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式设置,所述连结部件以车辆后碰撞时抑制至少所述一方的连接部件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倒塌的方式将所述左右一对连接部件连结。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左右一对连接部件的两方或一方中,连接部件与座垫框的连接位置比连接部件与滑件的连接位置更位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情况下,由于通过如上所述的连结部件在车宽方向上将左右一对连接部件相互连结,因此在车辆后碰撞时,能抑制连接部件向左右一对滑动机构的内侧倒塌(内倾倒)。由此,在发生后碰撞时,能够抑制承受大负荷的座椅后部的下陷,其结果,能够恰当地维持乘员的头部相对于头枕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位置关系。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从左前斜上方观察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结构的外观结构时的立体图。 图2是从左前斜上方观察上述车辆用座椅结构时的立体图。 图3是从左侧方观察上述车辆用座椅结构时的侧视图。 图4是从左后斜上方观察左侧的后方连杆机构及其周边结构时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5是从右后斜上方观察左侧的后方连杆机构及其周边结构时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6是从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观察后方连杆机构及其周边结构时的背视图。 图7是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观察后方连杆机构及其周边结构时的俯视图。 图8是从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观察左侧的后方连杆机构及其周边结构时的局部放大背视图。 图9是表示固定在滑件上的连接支架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连结板的图(其中,(a)是俯视图,(b)是背视图,(C)是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专利附图】【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结构。首先,通过图1至图3来说明车辆用座椅结构的整体结构。图1是从左前斜上方观察车辆用座椅结构的外观结构时的立体图,图2是从左前斜上方观察车辆用座椅结构时的立体图,图3是从侧面观察车辆用座椅结构时的侧视图。另外,在附图中,为了明确方向关系,适当地表示了方向标识。 如图1所示,车辆用座椅I (以下称作座椅I)具有座垫2、靠背4及头枕6。本实施方式中,座椅I以其宽度方向与车宽方向一致的方式朝车辆前后方向设置。 在座垫2的左右两侧,设置有覆盖座椅下部的装饰部件8,在座椅左侧,设置有用于使座垫2上下移动的升降杆10、及用于通过倾斜机构(未图示)来使靠背4倾斜的倾斜用杆12及腰部支撑用杆13。这些杆10、12、13分别由乘员手动操作。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座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座垫;靠背;头枕;座垫框,设置在所述座垫内;左右一对滑动机构,分别具有设置在车辆的地板上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导轨和能够移动地卡合于该导轨的滑件,且侧视下设置在所述座垫的下方,以便将所述座垫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自如地予以支撑;左右一对连接部件,分别将所述各滑动机构的滑件与所述座垫框连接,以便支撑所述座垫框;连结部件,在车宽方向上将所述左右一对连接部件相互连结;其中,所述左右一对连接部件的至少一方的连接部件以该连接部件与所述座垫框的连接位置比该连接部件与所述滑件的连接位置更位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式设置,所述连结部件以车辆后碰撞时抑制至少所述一方的连接部件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倒塌的方式将所述左右一对连接部件连结。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铃木崇中矢耕一坂井伸门田胜典丸山勉松村广隆田中祥乔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