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轴承双端面加工机床出料检测装置,包括与双端面加工机床出料端连接的输入导轨,用于测量轴承尺寸的测试皿,第一输出导轨和第二输出导轨;其中输入导轨包括用于将轴承的滚动状态导向为沿端面滑动状态的导向单元。有益效果在于实现自动进料,设计的测试皿结构实现了对合格与不合格产品的自动分流,用于输送不合格产品的导轨与机床输入端再次连接,实现了次品的再加工,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设备提供轻松且易行的操作,使轴承双端面出料环节实现高效率全自动化,也提高加工精度。减少了人工人力,增加了轴承加工精度和质量,减少重复二次加工的数量,实现轴承双端面加工出料的自动化管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的轴承双端面加工机床出料检测装置,包括与双端面加工机床出料端连接的输入导轨,用于测量轴承尺寸的测试皿,第一输出导轨和第二输出导轨;其中输入导轨包括用于将轴承的滚动状态导向为沿端面滑动状态的导向单元。有益效果在于实现自动进料,设计的测试皿结构实现了对合格与不合格产品的自动分流,用于输送不合格产品的导轨与机床输入端再次连接,实现了次品的再加工,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设备提供轻松且易行的操作,使轴承双端面出料环节实现高效率全自动化,也提高加工精度。减少了人工人力,增加了轴承加工精度和质量,减少重复二次加工的数量,实现轴承双端面加工出料的自动化管理。【专利说明】轴承双端面加工机床出料检测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轴承工业化生产的产线
,涉及轴承自动生产线中的双端面加工工艺的出料自动检测技术,特别涉及一种轴承双端面加工机床出料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轴承加工工艺需要通过加工机床对轴承进行表面的粗加工和精细加工,即对轴承内圆和外圆以及侧圆环进行磨削,以达到标准构件的精度水平。其中,在轴承零件通过双端面机床(仅对轴承侧圆环进行双面磨削加工,或水平放置状态下的上下圆环平面)进行一步加工后,往往会有部分轴承零件不符合要求,比如会有部分零件因磨削程度不够,尚留有加工余量,需要二次加工。传统的通常做法是设定合格率,通过机床操作员抽样检测。对于部分需求较高的产品,则需要机床操作员逐个测量轴承零件加工后的尺寸是否符合要求。若逐个检测则耗时耗力,虽然可以检测出所有不符合要求的零件,但往往因为加工效率的限制难以实现;而抽样检测则因为可能漏掉不符合要求的零件,导致整体加工质量难以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轴承双端面加工机床产品需要手动检测效率低下、人工成本高且存在漏检等不足,提出了一种可实现自动检测的轴承双端面加工机床出料检测装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轴承双端面加工机床出料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与双端面加工机床出料端连接的输入导轨,用于测量轴承尺寸的测试皿,第一输出导轨和第二输出导轨;其中输入导轨包括用于将轴承的滚动状态导向为沿端面滑动状态的导向单元;所述测试皿包括输入端和两个输出端,输入端与输入导轨相连接,输出端分别与用于输出合格轴承的第一输出导轨和用于将不合格轴承输送至双端面加工机床入口的第二输出导轨相连接;测试皿还包括托盘、测试组件和转运组件,所述托盘用作暂时存放测试中的轴承,转运组件包括与测试组件相连接的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测试组件的输出结果控制转运组件将轴承转运至对应的测试皿输出端。进一步的,导向单元为一段螺旋状扭曲导轨,所述导轨与机床出料端连接处的底部逐步延生扭曲为导轨侧壁。进一步的,导向单元包括导轨和挡板,挡板与轴承在导轨中的运动方向成20°至60°夹角安装于导轨平面上方。进一步的,上述挡板采用橡胶材料制作。进一步的,测试组件采用光电探测组件,输出开关信号以控制转运组件。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轴承双端面加工机床出料检测装置通过采用输入导轨导向单元实现测试装置与机床出料口的对接并实现自动进料,设计的测试皿结构实现了对合格与不合格产品的自动分流,用于输送不合格产品的导轨与机床输入端再次连接,实现了次品的再加工,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设备提供轻松且易行的操作,使轴承双端面出料环节实现高效率全自动化,也提高加工精度。减少了人工人力,增加了轴承加工精度和质量,减少重复二次加工的数量,实现轴承双端面加工出料的自动化管理。【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轴承双端面加工机床出料检测装置工作流程图;图2为双端面加工机床输出导轨输出轴承的原理图示;图3为双端面加工机床输出导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出料检测装置连接机床输出导轨实现轴承导向的原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测试皿连接输入输出导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是为了实现轴承加工中双端面机床出料口的自动检测并找出不符合要求的产品,减少人工人力,增加轴承加工精度和质量,减少重复二次加工的数量,实现轴承双端面加工出料的自动化管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原理而设计,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阐述。如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的轴承双端面加工机床出料检测装置的工作流程,原理如下:轴承首先经机床进料口进入机床加工,然后沿导板(承载轴承滚动进出料的铁板,如图3所示)呈滚动直线排列输出,状态如图2所示为输出的轴承2在机床输出导板I上滚动。如图4所示,在出口处接一根可改变零件前进方向的状态修改器或称导向单元3,该状态修改器是特殊结构4制作,经导向单元后,变为水平状态的轴承6进入输入导轨5滑向测试皿。尺寸测量用得测试皿可以采用单片机控制测量轴承零件轴承高度(或竖直状态下的宽度),也可以采用光电传感器或其他测量传感器实现该功能。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测量并不涉及软件算法的改进和应用,完全可以通过硬件电路实现或现有的包含软件的控制器实现。测试皿可自动接收来自导槽的零件,在测量完成之后将零件自动分类,分别通过两个出口,一个出口连接存放已经符合加工精度的零件,另一个出口连接传送带,直接将不符合加工精度的零件送回到进料口。完成自动检测过程。具体技术方案如图4和图5所示:检测装置包括与双端面加工机床出料端连接的输入导轨5,用于测量轴承尺寸的测试皿,第一输出导轨13和第二输出导轨;其中输入导轨包括用于将轴承的滚动状态导向为沿端面滑动状态的导向单元3 ;所述测试皿包括输入端和两个输出端,输入端与输入导轨相连接,输出端分别与用于输出合格轴承的第一输出导轨和用于将不合格轴承输送至双端面加工机床入口的第二输出导轨相连接;测试皿还包括托盘、测试组件10和转运组件11,测试组件被固定于支杆上,所述托盘用作暂时存放测试中的轴承,转运组件包括与测试组件相连接的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测试组件的输出结果控制转运组件将轴承转运至对应的测试皿输出端。为了防止轴承掉出测试皿,测试皿还设置了墙板12,。作为优选实施例,导向单元为一段螺旋状扭曲导轨,所述导轨与机床出料端连接处的底部逐步延生扭曲为导轨侧壁。这种结构的导向单元结构可以不影响轴承的运动速度,不易改变轴承见的正常间距。测试组件还可以采用单片机7控制以提高测试精度。作为导向单元的另一种可行形式,可以采用导轨和挡板相结合的结构,其中挡板与轴承在导轨中的运动方向成20°至60°夹角安装于导轨平面上方。角度设置综合考虑了对轴承运动速度的影响了使轴承改变状态的效果。为了不使轴承在运动过程中碰伤表面,挡板应优先考虑采用橡胶材料制作。为了简化设备的结构,测试组件可以采用光电探测组件,输出开关信号以控制转运组件。根据上述原理、方案及功能描述,不难理解上述导轨可以采用传送带替代。上述实施例是在轴承加工双端面机床出口安装一套可以对加工成品进行检测并将不符合精度的产品送回到进料口,实现自动反馈的循环系统。状态修改器/导向单元是包含上述具体结构的特殊结构制作,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以上具体形式。输入导轨通过导向单元改变轴承状态后将平放的轴承零件下滑到尺寸测量皿中。尺寸测量皿是本实施例的核心部分,该部分可通过单片机控制,将数字测量仪自动测量轴承相关尺寸,并根据测量结果控制转运单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轴承双端面加工机床出料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与双端面加工机床出料端连接的输入导轨,用于测量轴承尺寸的测试皿,第一输出导轨和第二输出导轨;其中输入导轨包括用于将轴承的滚动状态导向为沿端面滑动状态的导向单元;所述测试皿包括输入端和两个输出端,输入端与输入导轨相连接,输出端分别与用于输出合格轴承的第一输出导轨和用于将不合格轴承输送至双端面加工机床入口的第二输出导轨相连接;测试皿还包括托盘、测试组件和转运组件,所述托盘用作暂时存放测试中的轴承,转运组件包括与测试组件相连接的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测试组件的输出结果控制转运组件将轴承转运至对应的测试皿输出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殷业,刘传勇,胡海东,刘庆玉,刘传磊,庞书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