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底板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140306 阅读:1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6-27 20:05
一种车辆的底板构造,其目的在于不使筒形框架的交叉部的强度降低,在碰撞时能够防止所述框架对燃料箱等造成损伤。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辆的底板构造是在底板具备收纳有液体的车辆部件(20)的车辆的底板构造,在构成车辆的底板的多根筒形框架(14、17、19)的交叉部处,第二框架(19)的长边方向的一端抵接并固定在第一框架(14)的侧面上,并且从第二框架(19)的一端沿长边方向突出的下板部(197)以覆盖第一框架(14)的下表面的方式固定于该下表面,覆盖第一框架(14)的下表面的第二框架(19)的下板部(197)被保护板(177)从车辆部件(20)的方向覆盖,该保护板(177)固定于第一框架(14)的下表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车辆的底板构造,其目的在于不使筒形框架的交叉部的强度降低,在碰撞时能够防止所述框架对燃料箱等造成损伤。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底板构造是在底板具备收纳有液体的车辆部件(20)的车辆的底板构造,在构成车辆的底板的多根筒形框架(14、17、19)的交叉部处,第二框架(19)的长边方向的一端抵接并固定在第一框架(14)的侧面上,并且从第二框架(19)的一端沿长边方向突出的下板部(197)以覆盖第一框架(14)的下表面的方式固定于该下表面,覆盖第一框架(14)的下表面的第二框架(19)的下板部(197)被保护板(177)从车辆部件(20)的方向覆盖,该保护板(177)固定于第一框架(14)的下表面。【专利说明】车辆的底板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底板具备收纳有液体的车辆部件的车辆的底板构造。
技术介绍
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有在底板下部具备燃料箱等收纳有液体的车辆部件的车辆。在专利文献I记载的车辆中,如图5所示那样,燃料箱100被定位于由左右的侧梁103和前后的横梁104包围的范围内。在此,一般地,在侧梁103和横梁104以及外伸叉架106的交叉部(图5中的VI向视部),如图6、图7所示那样,横梁104的右端面固定于车辆右侧的侧梁103的左侧面,夕卜伸叉架106的左端面固定于上述侧梁103的右侧面。此时,使横梁104与外伸叉架106的下板104b、106b架状地突出,并将这些突出部104t、106t点焊接于侧梁103的下表面103b。由此,提高侧梁103与横梁104、外伸叉架106的交叉部的连结强度,从而能够稳定地支承燃料箱100等。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5 - 186833号公报但是,上述结构中,在例如图8所示车辆的右侧面与其它车辆碰撞的情况下,当外伸叉架106、侧梁103以及横梁104被压变形时,有时外伸叉架106的突出部106t会从侧梁103的下表面103b脱落。由此,当外伸叉架106向车宽方向内侧(图8中左方)移动时,该突出部106t可能会与燃料箱100碰撞,从而有使该燃料箱100损伤的担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不会使筒形框架的交叉部的强度降低,在碰撞时能够防止上述框架对燃料箱等造成损伤。上述技术问题通过各技术方案的专利技术来解决。技术方案I的专利技术是在底板具备收纳有液体的车辆部件的车辆的底板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构成所述车辆的底板的多根筒形框架的交叉部处,第二框架的长边方向的一端抵接并固定在第一框架的侧面上,并且从所述第二框架的一端沿长边方向突出的下板部以覆盖所述第一框架的下表面的方式固定于该下表面,覆盖所述第一框架的下表面的所述第二框架的下板部被保护板从所述车辆部件的方向覆盖,该保护板固定于所述第一框架的下表面。此处,收纳有液体的车辆部件除燃料箱之外还包括电池、储气瓶等。根据本专利技术,覆盖第一框架的下表面的第二框架的下板部被保护板从车辆部件的方向覆盖,该保护板固定于第一框架的下表面。因此,即使车辆从沿第二框架的方向受到碰撞载荷,第二框架的一端侧欲向车辆部件的方向移动,第二框架的下板部也会被所述保护板从车辆部件的方向按压。其结果是,第二框架的下板部不会碰撞到燃料箱等车辆部件,从而在碰撞时能够防止燃料箱等车辆部件损伤。另外,在筒形框架的交叉部处,第二框架的一端抵接并固定在第一框架的侧面,并且第二框架的下板部以覆盖第一框架的下表面的方式固定于该下表面,从而能够确保筒形框架的交叉部的强度。根据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在第三框架的一端从第二框架的相反侧固定于第一框架的相反侧的侧面的结构中,从所述第三框架的一端沿长边方向突出的下板部作为覆盖所述第一框架的下表面和所述第二框架的下板部的所述保护板起作用。这样,由于能够将所述第三框架的下板部作为保护板来使用,所以不需要设置仅专用于保护板的部件,从而能够抑制部件数的增加。根据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车辆部件是燃料箱。根据本专利技术,不会使筒形框架的交叉部的强度降低,在碰撞时能够防止框架对燃料箱等造成的损伤。【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具备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I的底板构造的车辆的底板下的车辆骨架的示意俯视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I的车辆的底板构造的立体图,是从车辆的下方朝上观察图1的II向视部的状 态的图。图3是图1的III—III向视侧视图。图4是表示所述车辆的底板构造的变形例的侧视图。图5是表示以往的车辆的底板的立体图。图6是从车辆的下方朝上观察以往的车辆的侧梁、横梁等的交叉部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以往的车辆的侧梁、横梁等的交叉部与燃料箱的关系的侧视图。图8是表示车辆碰撞时的侧梁、横梁等的交叉部与燃料箱的关系的侧视图。(符号说明)14…地板纵梁(第一框架)17…横梁(第三框架)177…长方形架部(下板部)177z…伸出端部18…摇臂轨道19…外伸叉架(第二框架)I97…山形架部(下板部)20…燃料箱(收纳有液体的车辆部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图1至图4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I的车辆的底板构造进行说明。其中,图中的前后左右以及上下与车辆的前后左右以及上下对应。〈车辆10的底板概况〉如图1所示,在车辆10的底板上,设有在车宽方向两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侧梁11。侧梁11是构成车辆骨架的框架,由位于车辆10的前部的前侧梁12、在该前侧梁12的后侧构成车辆地板的地板侧梁14、在地板侧梁14的后侧位于车辆后部的后侧梁16构成。左右的前侧梁12的前端位置通过前部横梁13连结,在左右的前侧梁12的基端部间大致水平地支承有悬架构件15。并且,在左右的地板侧梁14之间,架设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多根(图1中为5根)横梁17,这些横梁17大致等间隔地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在左右的地板侧梁14的车宽方向外侧,以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设有左右的摇臂轨道18。并且,在所述摇臂轨道18与所述地板侧梁14间架设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多根(在图1中为3根)外伸叉架19。在此,外伸叉架19在地板侧梁14的前部、中央部以及后部三处配置于横梁17的延长线上。并且,在左右的地板侧梁14间且在横梁17的下侧位置吊挂支承有燃料箱20。另外,在左右的后侧梁16之间,在车辆前后方向的规定位置架设有后部横梁16c。〈地板侧梁14、横梁17、外伸叉架19〉如图2等所示,地板侧梁14由以下部件构成为长方形筒状,包括:形成为截面大致呈U字形的槽状的侧梁主体140 ;以及堵塞该侧梁主体140的上部开口的盖板145。侧梁主体140通过弯折钢板形成,具备左右的纵板部142和连接这些纵板部142的下端的底板部144。并且,左右的纵板部142的上端部分别以一定宽度向外侧弯折来形成凸缘部142f。并且,使盖部145的端缘与侧梁主体140的左右的凸缘部142f贴合,通过点焊,构成长方形筒状的地板侧梁14。在此,上述地板侧梁14的盖部145构成车辆10的底板面FL(参照图3)的一部分。横梁17和外伸叉架19基本上采用与地板侧梁14相同的构成。S卩,如图2、图3所示,横梁17具备截面大致呈U字形的横梁主体170,其由宽度方向两侧(图2的前后)的纵板部172和底板部174构成。并且,横梁主体170的上部开口被盖板17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的底板构造,所述车辆在底板具备收纳有液体的车辆部件,所述车辆的底板构造的特征在于,在构成所述车辆的底板的多根筒形框架的交叉部处,第二框架的长边方向的一端抵接并固定在第一框架的侧面上,并且从所述第二框架的一端沿长边方向突出的下板部以覆盖所述第一框架的下表面的方式固定于该下表面,覆盖所述第一框架的下表面的所述第二框架的下板部被保护板从所述车辆部件的方向覆盖,该保护板固定于所述第一框架的下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内野敬一长野慎治寿浅义博渡边纯二若松显都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车体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