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座椅电动滑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97736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29 10: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座椅电动滑轨,包括第一轨道、第二轨道和安装于所述第一轨道并能够使二者相对移动的驱动部件,所述第一轨道的轨道侧壁形成所述第一轨道的内腔,所述内腔中固定安装有固定底座,所述固定底座与所述轨道侧壁形成容置所述驱动部件的腔室。该座椅电动滑轨的驱动部件相对第二轨道移动时,第一轨道能够与该驱动部件同步移动,并且,该第一轨道具有较好的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座椅电动滑轨,包括第一轨道、第二轨道和安装于所述第一轨道并能够使二者相对移动的驱动部件,所述第一轨道的轨道侧壁形成所述第一轨道的内腔,所述内腔中固定安装有固定底座,所述固定底座与所述轨道侧壁形成容置所述驱动部件的腔室。该座椅电动滑轨的驱动部件相对第二轨道移动时,第一轨道能够与该驱动部件同步移动,并且,该第一轨道具有较好的强度。【专利说明】一种座椅电动滑轨
本专利技术涉及滑轨
,特别涉及一种座椅电动滑轨。
技术介绍
电动滑轨广泛应用于各个
,座椅电动滑轨则常见于汽车领域,用于调节座椅沿车辆行驶方向的位置。请参考图1,图1为一种典型的座椅电动滑轨结构示意图,示出该座椅电动滑轨具有固定结构。该座椅电动滑轨主要包括第一轨道100、第二轨道、与第二轨道固定的丝杆,以及位于第一轨道100与第二轨道之间的驱动部件200。第一轨道100与第二轨道匹配,丝杆位于二者形成的空间内,驱动部件200与丝杆连接。在电机的带动下驱动部件200相对第二轨道沿丝杆移动,即沿第二轨道轴向移动。为了在驱动部件200相对第二轨道移动时,使第一轨道100同步移动,从而实现带动第一轨道100相对第二轨道轴向移动的技术目的,现有的技术手段于驱动部件200与第一轨道100之间设置固定结构300,该固定结构300与第一轨道100及驱动部件200通过焊接形式固定连接。请参考图2,图2为图1中座椅电动滑轨的固定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固定结构300为一体成型的钣金件,其底部开放,由主体盖板301、主体侧板302、连接部(由于遮挡未示出)、加强部303、折弯部304等组成。上述主体侧板302、连接部及折弯部304共同外套驱动部件200,丝杆贯穿上述折弯部304与驱动部件200连接,驱动部件200被该折弯部304夹紧,驱动部件200沿丝杆的移动易使折弯部304变形,该主体侧板302连接两折弯部304,在一定程度上抵抗该折弯部304变形,同时定位驱动部件200。电机的电机轴通过连接部与驱动部件200连接,主体侧板302、连接部分别与第一轨道100的两轨道侧壁位于同一平面,为了安装该固定结构300,第一轨道100相对的两侧壁上需要开设较大的固定凹槽101,固定结构300通过其开放的底部从上至下(所述“上” “下”均以图1为视角)套装驱动部件200,主体侧板302及连接部容置于该固定凹槽101内。并且,为了与第一轨道100及驱动部件200固定,该固定结构300于加强部303设置有焊接凸点305,以与第一轨道100焊接固定。上述固定结构300的结构形式较为复杂,需经过冲压形成,对模具的要求较高,并且,其自身需要通过焊接加固,然后再次与第一轨道100焊接固定,对第一轨道100的结构造成一定的破坏,使用也不方便;并且,该固定结构300开放的底部不利于降低驱动部件200产生的噪音。另外,由于需要为连接部及主体侧板302提供放置空间,还需要于轨道侧壁设置尺寸较大的固定凹槽101,导致第一轨道100的强度降低。因此,在驱动部件200相对第二轨道移动时,如何使得第一轨道100能够与该驱动部件200同步移动,并且,该第一轨道100具有较好的强度。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为提供一种座椅电动滑轨。该座椅电动滑轨的驱动部件相对第二轨道移动时,第一轨道能够与该驱动部件同步移动,并且,该第一轨道具有较好的强度。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座椅电动滑轨,包括第一轨道、第二轨道和安装于所述第一轨道并能够使二者相对移动的驱动部件,所述第一轨道的轨道侧壁形成所述第一轨道的内腔,所述内腔中固定安装有固定底座,所述固定底座与所述轨道侧壁形成容置所述驱动部件的腔室。优选地,所述固定底座包括沿所述第一轨道轴向布置的两侧板及连接于两所述侧板之间的底板,所述侧板与所述轨道侧壁形成所述腔室的侧壁。优选地,所述侧板与所述驱动部件过盈配合,所述轨道侧壁与所述驱动部件具有预定间隙。优选地,还包括固定盖板;所述第一轨道的轨道上壁具有供所述驱动部件贯穿的贯穿口,所述固定盖板遮盖所述贯穿口。优选地,还包括螺纹连接件;所述螺纹连接件连接所述固定盖板、所述第一轨道和所述固定底座。优选地,所述螺纹连接件包括螺钉;所述侧板的上端部具有水平翻折的外翻部,所述外翻部具有底座螺纹孔,所述固定盖板具有盖板通孔,所述轨道上壁具有轨道通孔;所述螺钉依次贯穿所述盖板通孔、所述轨道通孔、所述底座螺纹孔。优选地,所述外翻部沿所述第一轨道的轴向对称地设置于所述驱动部件的两侧。优选地,还包括驱动所述驱动部件的电机;所述轨道侧壁于其上边缘处开设有机轴开口 ;所述电机的电机轴能够通过所述机轴开口贯穿所述轨道侧壁。优选地,所述固定盖板具有连接部,所述电机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部。于第一轨道与驱动部件之间设置固定底座,该固定底座一方面与第一轨道固定连接:另一方面,与第一轨道形成容置驱动部件的腔室,驱动部件的移动空间受限,其侧板进一步地限制驱动部件相对第一轨道的轴向移动,从而达到第一轨道与驱动部件同步移动的技术效果。并且,该固定底座被第一轨道的轨道侧壁包围在其内侧,即轨道侧壁自身并不被破坏以容纳固定底座,也即,第一轨道的轨道侧壁较完整,无纵向断开处,如此,则有效地提高了第一轨道的整体强度。【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典型的座椅电动滑轨结构不意图,不出该座椅电动滑轨具有固定结构;图2为图1中座椅电动滑轨的固定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座椅电动滑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4为图3中座椅电动滑轨的固定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3中座椅电动滑轨的固定盖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2:第一轨道100、驱动部件200、固定结构300、主体盖板301、主体侧板302、加强部303、折弯部304、焊接凸点305、固定凹槽101图 3-5:第一轨道10、轨道通孔11、机轴开口 12、贯穿口 13、轨道侧壁10a,轨道上壁10b、第二轨道20、丝杆30、丝杆通孔31、驱动部件40、固定底座50、侧板51、底板52、外翻部53、底座螺纹孔54、固定盖板60、盖板通孔61、连接部62、螺钉70【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考图3,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座椅电动滑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分解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述第一轨道10与第二轨道20仅为两相对移动的不同轨道,并不根据功能特性区分,即可以为第二轨道20与车体固定,座椅固定于第一轨道10,第一轨道10相对第二轨道20移动(图3中所示的位置关系);也可以为第一轨道10与车体固定,座椅固定于第二轨道20,第二轨道20相对第一轨道10移动。以上两种情况仅仅为轨道的位置关系不同,而座椅电动滑轨的工作原理并没有改变。以下均以图3中所示的位置关系为例进行说明,在另一种位置关系的座椅电动滑轨中各方案的实施方式类似。以下定义“上”为第一轨道10远离第二轨道20的方向,即图3中的上;定义“下”为第一轨道10朝向第二轨道20的方向,即图3中的下。“内”为第一轨道10朝向驱动部件40的一侧,“外”为与“内”相对的另一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座椅电动滑轨,包括第一轨道(10)、第二轨道(20)和安装于所述第一轨道(10)并能够使二者相对移动的驱动部件(4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轨道(10)的轨道侧壁(10a)形成所述第一轨道(10)的内腔,所述内腔中固定安装有固定底座(50),所述固定底座(50)与所述轨道侧壁(10a)形成容置所述驱动部件(40)的腔室。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红超高元和郝浩帅孙莹烽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中航精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